
【摆渡】家乡的小巷(散文)
序
小巷,也称胡同,是城市中的最小街道,是百姓们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井市烟火味最浓的地方。一条小巷就是一段历史,是缩写的城市。它的发展变迁,它的人间烟火味,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以后,只要提起胡同和巷子,居住过的人就很难平静,才发现那远去的胡同时光是那么顽强地驻扎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一条胡同,就是城市发展变化的教科书和活化石,它记载了中国城镇的发展变迁,亲历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见证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世代传承着和睦相处的邻里温情和民俗民风,虽然它的绝大部分已退出了现代生活舞台,但留下了城市发展重彩浓墨的一笔,令人留恋、回味、难忘!
那条幽长弯曲的小巷,雨丝绵长,飘飘洒洒,淋湿我光亮的油伞;青石板上人来人往,隐约映出身影悠长。哦,那条幽长弯曲的小巷,是我曾经居住的家园;哦,那条梦中的小巷,你是我儿时的幸福天堂;那条远去的小巷哟,你是我一辈子的精神家园,是心中永远不灭的念想……
小巷里有写不尽的世事春秋,讲不完的人间故事,让故人感慨,让今人回味,令后人想象……
一
南阳,豫西南一座美丽的城市,古称“宛”,是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出过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和商圣范蠡。在宛城东关,有一条名字很平常的小巷子:云子石头夹道。北方说的胡同,在南方称小巷,在我们这儿叫夹道,其实,这和番茄又叫西红柿一样,说的都是同一种事物。
这条幽长的小巷宽约四五米,从城东主干道南奎路,向东曲曲弯弯三百多米直达古城寨墙边。小巷两边有一家大型企业,一家幼儿园、十一个大院和深宅,居住着近三百户各行各业的人家,有税务局的干部,公司职员,企业职工、人力车夫和手工艺者,大都是世代居住,三世同堂。他们共用一家粮店,三口水井,六间厕所,这种群居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造城运动之前,是我国城镇居民主要的居住形态,是那个时代民俗民风的标志性符号。
小巷里的十一个大院各有名字,有以家族姓氏为名的余家园,有按单位名称为名的烟厂家属院,有按地理位置和历史遗迹命名的,就象我居住的钢铁院,就是因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遗有几十个废铁疙瘩而得名。那时的民宅大体有三种来源:一是国家将夺权胜利后没收富家的宅邸,分给贫苦人家;二是居民自建的住房;三是分予干部职工居住的少量公房。来源不同,小巷两行的住宅规模和样式就大不同,富家宅院青砖灰瓦,飞檐流璃,古色古香,院中套院,豪华气派;自建房屋砖基坯墙茅草屋顶古朴经济;公房整齐,简陋实用。那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家家人口多,收入不富裕,居住都不宽敞,在房屋旁边又自搭草棚做孩子居室和厨房的人家也不少,因此,从巷口望去,一巷两行房屋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各家生火造炊之时,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小巷显得更加古朴,原生,市井烟火味很浓。
二
那是国之艰难、百姓不富裕的年代,除了市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外,百姓们还都没用上自来水,都是吃井水或河水,家庭人口少、稍富裕点的,吃的是人担的白河水,三四里外挑到巷子,每担才一角钱。孩子多的户家不舍得花这钱,都是到井台自挑井水。小巷里共有三眼水井,供近三百户人家饮用,家家门后都备有水缸水桶,去井台打水便是每家男丁每日重复和顶重要的事情。我家距水井不过十来米,每日天还未亮,井台上便人声鼎腾,说话声,铁桶碰井沿的铁器声,水桶“喝”满水的噗通声不绝入耳。
小巷里的三眼水井几乎是等距分布,都有些年头,井口四条大青石铺成“口”型,井沿上被井绳磨出道道半圆绳痕,井壁呈圆柱状,青砖叠筑,上面长满青苔。打水者一付挑担,两只水桶,十来米三股带钩麻绳,便是打水家什,钩上水桶,放入井中水面,左右悠荡两三下,右手一抖,那水桶便一头扎入水中“喝”满,提绳让桶在水中“噗通”两声,确认满桶,两手交替提绳,六七下便提出井口,放稳,钩住另桶,重复动做,一担水便完成,稳稳挑起,荡悠悠回家,竟滴水不露,便是日久练就的功夫,回屋倒入水缸,不耽误媳妇做饭。
天大亮,一巷两行家家炊烟四起,井台安静下来,因为此时井底淤泥泛起,井水混浊,不宜饮用,起的晚,便望井兴叹,急用的,讲究不了许多,硬着头皮提回,静澄多时方清,才可饮用做饭。吃井水,在小巷沿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巷百姓才普遍用上了自来水。
三
太阳升起,五彩斑斓,照在幽长的小巷,安静一夜的巷子里人渐渐多了起来,沿巷人家打扫门前,大人上班,小人上学,小巷里的人川流不息,大多都认识或脸熟,互相问候最多的是那句国问:“吃饭没?”半个小时以后,小巷里人稀,渐渐地平息下来。
日上三竿,各家的老人们在家里洗刷锅碗瓢盆,扫地抹桌,收拾完毕,走出家门,小巷里三三两两聚集,絮絮唠家常,美美晒太阳。小黄狗卧地眯眼打盹,芦花大公鸡绅士般踱步,点地啄食,远处传来悠扬顿挫的叫卖声,小巷里一派温馨祥和。
星期天,大人不上班,小孩不上学,是小巷最热闹的时候。男娃们在小巷里推铁环,追逐嬉戏,女娃们跳绳跳房子,家庭主妇赶早买菜……。做小生意的也专拣这时候到巷子里做买卖,卖山楂糕、米花糖的;挎篮叫卖蒸红薯、热芋头的;有挑担的豆腐脑、米酒鸡蛋……人们饥肠辘辘,食物的香气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更有小孩围满挑担的吹糖人,这是倍受大小孩爱见的传统手工艺,艺人用小棍挑出少许糖稀,用两个拇指食指反复揉捏拉摁,而后用小吹管插入糖稀,边吹边捏边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各种古今人物造型,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观者面前:灵活的小老鼠,神气的大公鸡,威武的关公,活泼的孙悟空,笨拙的猪八戒……惹得小孩们忘了回家吃饭。巷子路边有炸爆米花的,师傅在熊熊小火炉上慢摇着黑黑的炸锅,火候气压适中,几分钟后成熟,嘱咐众人捂耳朵,脚踩炸锅,铁棍一别,“呯”地一声巨响,四周顿时白蒸气弥漫,一碗玉米籽瞬间变成一盆玉米花,香气扑鼻,小人们一拥而上,捡拾散在地上的爆米花。大人们顾不上这些,加快脚步回家,可小孩们在各食物叫卖摊前目不转睛,挪不动脚步,直到大人们巷边大声吆喝吃饭,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巷子里朝阳的空地处,有几个自发形成的饭场,那时人们很少在家吃独食,除了大冬天和下雨天,大都是端碗聚集到饭场去吃,蹲的站的都有,边吃边唠,吃得热乎尽兴气氛高。大伙工资都不高,虽说肉只有几毛钱一斤,鸡蛋几分钱一个,但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饭,十天半月才改善一次。好饭食者碗里堆得老高,不为炫耀得瑟,只为共享佳肴,大方地相让,吆喝招乎邻里品尝;粗饭食者也大方端出,不会脸热自卑不好意思,那年月家家条件都差不多,谁也不会笑话谁。大伙吃着说着笑着,你尝我碗里的蒸面条,我舀你的豆腐汤,彼此品尝,不亦乐乎!这个说:李哥的蒸面味道绝!那个喊:二姐的饺子倍个香!大人们挟人家个饺子,舍不得尝,放进小人碗里,看他吞下去,慈祥叮嘱:娃慢些吃,别噎着,满脸慈爱。大伙一中午能尝十来家的饭菜,甜酸香辣咸,五味俱全,真是莫大的享受!“一家吃得百家饭”,就是特指那年月巷子里饭场的特点。其实,那时吃啥已无所谓,无论好赖饭,一律嚼得香,吃得甜,图的就是共同进食和谐亲密友好的氛围,享受的是虽无血缘关系,但亲密无间的大家庭的亲情味儿!大伙吃的痛快,唠的尽兴,天上地下,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单位胡同,小道消息,无所不唠。话说得差不多了,碗已见底,盘已干净,饭满意足,有人掏出南阳烟厂生产的“白河桥”卷烟散上一圈,男人们吐着烟圈继续唠,个个落得肚圆尽兴,直到婆娘们扯嗓呼唤,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四
那年月家里都无厕所,家家备有夜壶尿桶尿盆,晚上当屋或床下一放,以备起夜之用,早上人稀时拎起去公厕倒掉刷净。巷子里公用设施少,一巷两行近三百户、一千多居民,只有三个男厕所,三个女厕所,分布在小巷的不同位置。不管男女厕所,都是蹲位,大点的,有六七个蹲位,小的公厕,只有两三个,并排蹲,对脸蹲的都有,所以入厕就难免会出现诸多窘事。
穷人无尊严,百姓少隐私。条件差,人们的所谓尊严和隐私就难以顾及。男女厕所仅一墙之隔,还不是一墙到顶,上面相通,几乎没有隔音效果,两边排气声相闻,排便声入耳,让人不免想象,尴尬无比。蹲位间互无隔墙,并排或对脸,排泄窘态毕露,洋相百出。人的本性在入厕时难以掩饰,原始本能尽显:排泄艰难的瞪眼攥拳,咬牙切齿助力;有憋得满脸通红喘粗气,嘴里发出“嗯哎啊”呻吟的;有排气肆意、呯呯拍拍、长短不一,怪声刺耳搞笑的,让人忍俊不禁……排相都不雅,谁也莫笑谁。对脸蹲位更让人难堪,脸对脸,眼瞪眼,排泄窘相一揽无余。更有甚者,有人爱往别人下面看,满眼好奇,看得对方脸热面窘,恼怒不已,此等不佳心境情绪,导致蹲坑半天,难以拉出。邻居张老师有学问,好涵养,办法多,人家为避免窘事,入厕时专带一本杂志或小说,一可消遣,二可遮脸,避开对方不良目光,拉个安逸痛快。此经验被巷里人广泛传播应用,导致外人来到巷里厕所时呆立发愣:莫非错进了图书馆的阅览室?!
人多坑少,排序讲究先来后到,先来的蹲坑安逸,抽烟不慌不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也拿他无法。后来的,一看人满,无奈出厕等候。便急者,就等在厕内人面前,心急火燎,抓耳挠腮,站立不安,蹲坑人一看,哑然失笑,故作不动,逗你玩!急得那人作揖喊哥唤叔,不忍者让出,未等系上腰带离坑让位,等者也顾不上感谢便跨坑急就。更有性急者入厕一看满员,不再干等闻臭味,扭身三步并作两步,疾步走到巷子尽头,下寨墙,芦苇丛中或沟里无人处痛快方便,无臭味,不求人,拉得舒适悠哉!
一日入厕,见墙壁上不知何人即兴题联一对,上联:进门三步紧;下联:出门一身轻!不禁赞叹:好联!若无屡次入公厕之艰难困苦经验,难得如此深刻体会写出此等佳联!可惜,美中不足,缺个横批,余琢磨三天,欲补此缺,无奈学问疏浅,望联兴叹,勉强对出“通爽舒心”,似觉不美,至今也未能悟出上等佳批,终成憾事!
五
夏季是穷人的季节,小巷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俗话说:笑冬不笑夏,笑夏是王八。每天晚上,小巷子里路灯下,大人背心裤头,脚蹬木板制成的呱哒板或剪去后跟的塑料鞋,手摇大莆扇,面前一壶茶,几人谈天说地唠家常。女人们穿的单,不乱跑,在家洗洗涮涮。小人们裤头,光脊梁,塑料鞋,满巷乱窜推铁环,叠三角,扔沙包,抛琉璃球,跳绳,捉迷藏……。巷子边昏黄路灯下,几副棋摊上紧围起七八十来个人,观棋指点,有说跳马,有说拱卒,有喊翻炮,让棋主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听谁的,举子不定。指招者相互争得脸红面赤,高腔使性,唾沫星乱喷,比下棋的还急还累,更有性急者嫌指招不过瘾,干脆上手动棋,代棋主动子行棋,惹得棋主哇啦叫唤,脾气暴者便吵闹起来。
酷热难耐,有人从水井里打上一桶井巴凉水,捏三四粒糖精洒进去,摇几摇,众人一哄而上,缸勺碗瓢齐上,未带家伙的,等众人舀完,干脆就着水桶边一气喝个够。那时的精巴凉,清净可口,清凉宜人,喝一气,能甜在喉头,爽到骨头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