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行走之乐(随笔)
我走在斑马线上,一辆辆汽车嘟嘟着从我身边飞驶而过……
我生长在一个白墙青瓦炊烟袅袅但交通十分闭塞的山乡旮旯。那些年,山里人出行离不开的交通公具是11路车(双腿),无论你是耄耋长者还是稚嫩娃娃,不走就翻不过九十九道弯和九十九道坎。因此,走路能力是衡量一个山里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能走和走得越远的人见的世面就越广,所谓“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我是个能走的人,打小就从这个山弯遛到那道山梁,从不畏惧和退缩。有时仅仅为看看某座山的背面是啥样,我就会饿着肚子走一上午。当然回家后免不了被大人狠狠地抽上一顿斑竹棍,那叫吃“跳脚米线”。
山里人家的男娃娃没吃过“跳脚米线”的人是沧海一粟,所以大人娃娃都习以为常,从不会大惊小怪。某人吃“跳脚米线”时,周围会立即围上一圈人,心慈者总会劝大人饶他一次或让下手轻点,牵强附会的婆姨把手指着自己家捣蛋娃娃使个眼色——怎么,你也皮子紧,想吃“跳脚米线”?熊孩子自然把头偏向一侧,不置可否,心却跳得咚咚响。
吃完“跳脚米线”的人大凡都会安分几天,这倒不是他们心悦诚服,而是小腿肚子疼得实在走不了路,被迫屈服三两朝,尔后涛声依旧。诚然,现代教育不主张和不允许“黄金棍下出孝子”的传统,我以为有些绝对或片面,毕竟70后大都是吃着“跳脚米线”长大,部分人更是在“黄金棍”下长成栋梁并赢得个门庭若市。
当然,谁又想吃那“跳脚米线”呢,我们也喜欢奶油蛋糕呀!
现如今,无论是车水马龙的都市或是寂静的山村,总有形形色色的汽车飞驶,交通出行方式多元且快捷是新时代的发展红利,是幸福的具象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反应,必须高歌礼赞。但是,塞翁失马,一些人陡然患上汽车依赖症,几百米的路都不愿走,却宁愿开车堵上半小时,更为泊车绞尽脑汁,似乎没有汽车人就不可出行。上行下效,父母不愿走,孩子安愿挪步?久而久之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身子骨变得异常骄矜,稍有风吹草动就得上医院。医院自然有名医和好药,吃上三两剂或吊上两瓶液体就能逢凶化吉,家长也有的是钱,更何况医保还能报销部分。不过,疾风知劲草;我以为高度依赖汽车出行的人还是应该换换脑子和思路,毕竟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管住嘴、迈开腿”,这是医生叮嘱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话,我想这也适合所有人,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不是幌子,不用展现给他人看,但于自己却十分受用!
末了,我感谢那袅袅炊烟和白墙青瓦,是艰苦的环境和岁月教会我敢走、会走和能走,所以我至今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非必要不驾车,既响应低碳环保政策,又有益于个人健康,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