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怀念鲁迅先生(散文)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鲁迅先生在《自嘲》一诗写道:“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九三六,鲁迅先生逝世的年份,八十五年后,在这样一个没有滴雨的清明节,我插一束雏菊,温三杯黄酒;摆一碟茴香豆,写一篇文章,以来纪念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位傲骨的泰斗。
一八八一年江南的绍兴市出生了一位名叫周樟寿的男孩,无人知道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入私塾读古文,家道中落遭冷眼。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让他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冷暖。一八九八年周樟寿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一八九九年周树人转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开矿;一九零四年周树人在日本公费留学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一九零六年,这一个对中国文学史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周树人先生在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看见同胞麻木不仁的表情时,得知:国人同胞急需救治的不是体肤而是思想。已经学医两年的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医转而从文。从那以后周树人先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德语、俄语,大量翻译国外文艺著作,潜心治学、苦心著作。
一九一二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整个中国时局动荡,思潮涌动。不畏强权的文坛斗士先声夺人,一九一八年,周树人先生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文中先生近乎歇斯底里地咆哮道:“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从此,中华大地便多了一位以杂文为标枪敢于批判中国社会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现象的勇士。
初识鲁迅先生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一个“早”字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童年,那些年,我们班级里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种毁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也着实证明了鲁迅先生是我们儿时争先模仿的偶像。
再识鲁迅先生是在小学四年级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散文中,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问过我们:“同学们,请大家回答鲁迅先生所说的‘碰壁’有哪两层意思?”十岁左右的我们自然都还懵懵懂懂,不太明白鲁迅先生说的“碰壁”何为?只记得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刘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留下来,一起背诵这一篇好几页的文章,同学们照办,刹时间整个教室回荡着麦浪一般的朗读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到了小学五年级,我们的语文老师换成了和蔼可亲的缪老师,等他给我们讲到《少年闰土》一文时,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爱。缪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少年闰土》里的月光是那么的柔和,西瓜是那么的甜,友谊是那么的纯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第一次看见了鲁迅先生给我们描述的吃瓜动物“猹”。文章里描述的在雪地里捕抓麻雀的机关,我们模仿过来在家门口捕鸡,果真是乐趣无穷。《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次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弥足珍贵的友情”,那时候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位像闰土一样“能叉猹,能捕鸟”的好朋友。
再到后来,我们上了初中、高中,鲁迅先生的文章给我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猛烈,越来越发人深省,越来越让人痛彻心扉”。记忆最深刻的是那篇《纪念刘和珍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句话像铁锤一样敲打着现世安稳的我们,让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却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是啊!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浩劫,“五华之乱”“靖康之变”“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杀”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先生用他的言行,用他像刻刀像匕首一样的文章警醒着我们要以史为镜,居安思危。
二零零四年,那年的班主任曾老师组织我们一起到多媒体教室看电影《阿Q正传》。“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电影里阿Q滑稽的形象,可笑的行为引得同学们不停地“哈哈”大笑,可电影看着看着同学们就都沉默了,电影《阿Q正传》哪里是喜剧,这是一部血淋淋的国民人性的剖析剧。很多时候,我们在笑阿Q的时候不正是在笑我们自己吗?不要再强词夺理,不要再“精神胜利”,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超越自己。
多年以后,我走出大学校门,参加了社会工作,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时光越来越少。只最近一两年,看到不少短视频APP用鲁迅先生的“语录”作为噱头博取观众眼球的现象。面对如此现象,我的内心有一丝微凉,但这也足已证明鲁迅先生的言行仍是当今文艺的典范。我不了解鲁迅先生对现在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但鲁迅先生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做人、治学、爱国的标杆。“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句像刻录硬盘一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祥林嫂、孔乙己、迅哥儿等等,鲁迅先生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白色恐怖笼罩,危机四伏,他的杂文像投枪一样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他自己也处在随时可能会被暗杀的危险之中,但是他却不惧任何黑暗、威胁、死亡,仗义执言,以笔作枪,打得敌人心惊胆战、落荒而逃。文人该当如此,从这个层面看鲁迅先生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九八六年,国家创立了鲁迅文学奖。鲁迅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另一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今天的中国,我们早已推翻了“三座大山”,我们正在走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我们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已经容不下任何“人吃人的现象”发生,鲁迅先生您在天之灵,请安息吧!我们青年一代将秉承您在文学、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优良理念,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振翅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