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恋】 塘火,大山的智慧舞者(散文)
我像一个孩子,坐在火塘边,看着火苗一上一下窜动。为什么说我像个孩子呢?因为一时我找不出看火苗跳动的理由,以至脑海丰实却又空白。就像儿时一样,看着火苗的窜动,觉得它们是在跳舞,跳着一支永远无法解读却又流传千年的诡秘舞蹈。于是,我一直在揣摩火苗的情绪,是喜、是怒、是愁、还是乐。这,可以牵强地解释我看火苗跳动理由,不至于让人觉得我有精神问题:这么大的人还玩火。
云贵高原的寒气沿着南麓山川直扑桂西大地,冬天非常冷,打霜结冰是常见现象。我与火苗的相遇,应该可以追溯到我呱呱落地时刻。我觉得,这样的分析有着充分的逻辑,如果非要进行的论证,那证据就是:时光越往前,大山越贫穷。冬天的严寒像一把刮骨的刀,锋利而又无情,让缺衣少穿的山里人在甚至发出哀求的声音:快点出太阳吧!如果说大山贫穷到无法过冬的地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山里至少还有火。山里人燃起一堆火,驱走来自天外的严寒,温暖了整个冬天,这是人类脆弱和无助的一种智慧反击。围火取暖,成为我儿时难以磨灭的记忆。于是,我对火苗有着进一步的深情,因为它陪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火苗让我的生命在冬天里有了存活的底气:天越冷,火会燃烧得越旺。
如果说成年人在严寒面前有着充分的自信和勇气,那么孩子们就显得有些无助了。理由简单到不用解释,孩子的御寒能力自然不及大人们。用山里人的话说,那就是大人的皮要厚些,这个理由虽然简单粗糙,但足以说明山里孩子自出生伊始,命运便有着悲惨的一面,要与严寒抗争。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山里孩子们对火的感情,这种感情像一颗种子,根植在大山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会萌芽并枝繁叶茂。这种根植,是一种感恩,是一种用命运去诠释的感情。我对这种感情,可以定格在儿时围坐在火塘边的那些夜晚。
我对父亲的严厉少语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生活就是一家人毫无交流地围坐在火塘边,而围坐在火塘边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一直想不明白,我与别人冲突时,明明不是我的错,却仍然会遭受父亲的训斥或鞭子……我很羡慕那些家长替孩子出气的人家,总感觉我生来就是渺小无助的。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厚植了一种理念,我不能与别人争,不能与别人抢,哪怕是最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我也要强压心中的怒火,就像火塘中的火苗,再怎么燃烧,也不能燃烧到火铺边侧的木板上。围坐火塘的无声环境中,找不到任何可以娱乐场景。于是,我便看着火塘中的火苗一上一下地窜动,感受它们的欢乐和轻快。当然,我也会一直寻找围坐火塘的理由,我想,我一定会弄明白围坐于火塘的意义所在。
塘火的燃烧有着千奇百怪的姿势,而且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一种姿势和声音令我向往的,却又让我绝望,或者说那种姿势和声音对我说只是一种不会实现的期许或愿望。外婆说,“火笑了,就会有客来。”这的确有一件喜事。但我想,客来了,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客会来到我家?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外婆是客,不过,因为山高路远,外婆每年只会来我家一两次,而且每次来我家,都会通过赶集人带话给母亲,而我们也会预知外婆的到来时间,一个是我家杀年猪的那天,二个是母亲生日那天。随着外婆年纪越来越大,来我家作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外婆无法爬上我家的那座高山。于是,我对“火笑了”有了科学的解释,是木柴释放气体吹动火苗的声音。
我一直在寻找塘火的轻快和欢乐,总觉得它们不应该只在火塘中燃烧着哀愁和痛苦,我觉得,塘火应该有痛痛快快燃烧的时刻并爆发出最强的能量,庆幸的是,我发现了这一时刻。那是过年的塘火,它的燃烧是带着喜悦心情的。山里人对年尤为重视,无论生活如何艰辛,都会在过年时燃起最旺的火,炖腊猪腿和夹肉三角豆腐。于是,我总期盼着过年,因为此时的塘火是最温暖和难得的。而且,这一天我不会看见勤劳的山里人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艰难地走向土地,每家每户都在烹饪着年的喜庆。而为了过年的塘火,山里人已足足地准备了一年,养上一头大肥猪,留下最大的那只土鸡以及准备好过年用的大堆柴火。这一过程并非易事,就拿柴火的准备来说,小时候,一到放学,我们便爬到高高的松树上,剔下多余的松枝,然后捆起扛回家,这就是山里人所说的“找柴过年”。山里人会在年前准备很多柴火,除了过年使用,还要确保春耕期间的火塘中有着足够的塘火,因为春耕是一年一度中最忙碌的时刻,“阳春不等人”,不能有任何闪失。这个时候,人们没有任何时间上山打柴,而塘火是不能熄灭的。
为什么山里的人受尽委曲还要陪上笑脸?这又是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山里人不会与别人抗争、理论,明明是对方的错,却还要赔上道歉。是山里人懦弱、无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些老人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一条通往耕地的山路和一条通往集镇的赶集路。所以,山里人见世面较少,对外界有着一种天生的抵触和胆怯,就像塘火,尽管在火塘中可以燃烧得很旺,但从来没能烧出火塘之外。如果说通往耕地的那条山路是艰辛的,那么,通往集镇的那条赶集路更多的是艰险,或者说是险恶。因为,居住在集镇上的人们有着区位优越,他们不用翻山越岭和跋山涉水,说得通俗点,居住在集镇里的人是当地人,而山里来赶集的人们是外地人。集镇人大都比山里人富裕,穷人在富人面前除了底气不足,往往还要忍气吞声。山里人是永远不敢和集镇人理论,哪怕被呼之为“山洞狗”。于是,山里人总是小心翼翼,也正因为这种小心翼翼,让山里人顺利地售卖了自家的豆角和为小孩买回两块饼干。
或许是自小就在山里长大,我学会了容忍。爷爷常说,“吃亏是福”。对于这句话,我曾似懂非懂,也曾一头雾水。如今想起来,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社会的融合真的需要一个过程,记得在集镇读书时,来自山里的孩子倍受欺负,被扇几耳光或被踢几脚是家常便饭的事。在那个年代,争斗时有发生,忍让是一种智慧。于是,我心里总有一种理念,没事,被打几耳光或被踢几脚权当摔了两跤,也许,被打几耳光或被踢几脚还没摔了一跤来得疼。不幸的是,山里很多孩子没有这种理念,以至于他们大都没能顺利完成学业,我想,没有学会容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被扇耳光是一件极带侮辱性的行径,我心中自然也会有怒火,但我总是强忍着,我不想让它燃烧了整座大山,我只能让心中的怒火在我的火塘里呐喊,不管它的声音如何委屈。最终,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我没有错,却仍然遭受父亲训斥的原因,那是父亲在责怪我没有学会忍让。当然,山里人的容忍是有原则和底线的,特别是在危及到生存的关键时刻。
塘火可以燃烧得很旺,但始终没有燃出火塘之外。塘火虽然从来没有烧出火塘之外,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威力,塘火如果燃烧在森林里,同样具有毁灭性。只不过,塘火和人类达成了契约,永远只燃烧在火塘中。曾几何时,山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只是,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岁月越向前推时,山里的日子越贫穷。怎么办?这是山里人不得不面临和思索的一个问题。穷则思变。山里人是勤劳的,然而,有一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高度囊括了山里人的一度生存处境。大山除了赋予人们强健的体魄,也赋予山里人的生存智慧。于是,人们纷纷走出大山,走向工地,走进工厂,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产资料。我不知道山里人从何而来的底气,敢于不顾一切地走出大山而不是守着那份耕种多年的土地,或许是土地太过于贫瘠,已经危及到了山里人的生存。在生存的关头,山里人不能再容忍。我自然明白,塘火并不是渺小的,它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如果燃烧在野外,可能是一种狂暴。当山里人走出大山后,他们用坚强和毅力,把洒在土地上的汗水洒在工地上,通过辛勤劳动获取了另外的生存方式。当然,走出大山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勇气和坚持,还有吃亏和宽容,这对于长期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是一种考验,哪怕受尽委屈和不公。
如今,山里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易扶搬迁政策的实施,很多人已经搬出大山,过上了城镇的生活,不再翻山越岭,不再跋山涉水,再也没有人呼之山里人为“山洞狗”。有暖和的被子和过冬的衣服,不会在冬天的夜里瑟瑟发抖,曾经围坐火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也明白了曾经围坐火塘的意义——围火多一阵子,冬天的寒冷就少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