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新】麻绳里的情愫(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新】麻绳里的情愫(散文)


作者:落豋 布衣,38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09发表时间:2021-04-13 10:25:30
摘要:回顾爷爷纺绳的体验,感悟人生,以飨后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纺绳属一种手工业技艺。农村所用的生产工具,如马牛车辆的车轱辘、圪蠢(骡马脖子上用来拉车的套垫,鞍鞯之类)、尖镲以及锨掘锄耙等,大多出自铁木匠的巧手制作,麻绳也不例外。
   说到麻绳的制造,我还真有一段颇深的体验。
   我爷爷是一位纺绳高手,那些年,全村一千七百余口人,会纺绳者仅此此一人,可谓“独行”。因经济条件差,种地养畜之余行点稀有的手艺糊糊肚子,赚个油盐酱醋钱,这是生计所需,也是他一辈子“闲不住”的习惯。
   每年到了春夏之季,都要在队部旁的大场院里摆摊“纺绳”(俗称打绳)。
   打绳,对八零后的孩子们来说是“天方夜谭”,他们可能认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从超市或商店来的,他们只知旧了破了“换”,少了缺了“买”,一切都是立“新”。对我们这一代说来,可是一种弥足珍贵。我常常因这些而初心萌生,将这些苦涩而甜蜜的回味一一道来,以飨后生。
   在那衣食匮乏的年代,农村拉车,捆草,捆麦子等农活,是离不开绳子的,而大部分绳子的来源靠手工制作,即“打绳”。
   别看打绳这技术,可不容小觑哟,至少需要三道工序方可完成,而且还得道道严格,认真,一条结实耐用的麻绳,至少延续二年才能上市销售或自用。
  
   一、泡麻。
   绳子多用麻皮而做,也就是通常说的麻籽油树皮,它比蓖麻皮柔绵,质软,条长耐用。
   每年秋后,爷爷都要带我到地里拔花麻(不结麻籽只开花的麻),一根一根的花麻积成捆,一捆一捆扛在院子里堆成一座小山,焖上数日后,再用平车把花麻秆运到南山后小泊池里,那是一潭不能饮用的污水,深度不过米余,爷爷撂起裤管,赤脚探着深浅,慢慢挪动在小池偏中处,然后从车上拖一捆麻杆浸入水中。麻秆刚一入水,又漂浮起来,看样子这一车麻秆要挨个堆放于里风餐露宿了,可就是水缸按擀杖,越按越扑涨,爷爷连续几次将第一捆按进水中,不是上浮就是向远滚溜,怎么也不定位,看到爷爷的无奈,我只好脱裤下水,穿着内裤噗嗵噗嗵两下趟水过到跟前,任凭池底石碰瓦割,根茬棘利,池水冰冷,也顾不上疼痛,一把将犟秆头梢抓住,与爷爷齐心合力将其按下去,如果稍一松手,麻秆还会复翻,爷爷用尽全身力气,双手按住根部,只到麻秆稍有固定,才示意我先搬一块大石头,我慢慢地离开手,左脚轻轻跨出,趟着浊水趵到岸边,才搬了一块足有五十斤重的大石头借着浮力压住了秆梢,爷爷忙让我按住它那一头,他才换手脱险,从车上拖下第二捆按同样的方法紧紧沉固在第一捆跟前,我像抗洪勇士堵沙包似的,屏住呼吸抗,压,顶,拖,挡……只到十几捆麻秆定位,顶部全圧满了石头为止。
   麻秆就这样安闲地躺在水里,浸泡一个多月才要出锅,我们又开始打捞麻秆,那时天气愈来愈冷,麻秆的重量也成倍加重,一捆捆湿淋淋的麻秆沾上淤泥,拖起来像一头死去的大肥猪,加上污水浸泡,那股腥臭呛鼻的味儿,捞一次湿麻秆总要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困,泥浆满身,而且恶心恶肺。
  
   二、拔麻纺坯子。
   湿麻秆拉到院子里,通过长时间的晾晒和焖放,才要开始手工制作,也就是先把麻皮做成绳坯子。这道工序一般分两步进行:
   其一是拨麻皮。麻秆经过曝晒焖放后,麻皮变得既柔软又易脱,所以在仨月冬藏季节里,拔麻纺坯子成了爷爷的农闲交响曲;他把麻秆放在身前,坐着一个旧马扎,一根一根,一批一批撕下,一束一束梆住像三尺长发一头紧梆,一头散落席地而放,十几捆麻皮拔完跺放在旧磨台上,一把把,一束束,层层叠叠,大磨房里,摆着的,挂着,吊着的,卷着的,都有,……长短粗细分门别类,猛不丁看到,与戏班子化装室里密密匝匝的生旦胡子差不多,颜色有浅白的,深灰的,还有黝黑发亮的,我还天真地用两束麻皮扎在头上,挂在唇前,学着老包演唱“清早起,堂鼓响,王朝马汉在两旁……”但一时不慎让爷爷发现,就是一阵樹眉怒眼的斥责。
   其二是纺坯子。
   麻绳只所以粗壮耐用,是由几根坯子并拢拧在一起的,因而纺坯子是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这需要将满屋子的麻皮胡子做成坯子才能用打绳机搅制。爷爷用一个木头旋子(俗称拔旋)纫麻,旋子一边转动,麻皮一边衔接,嘴里噙的,肩上搭的,手里拽的,地上拖的都有,一会像“沙场秋点兵”,一会像魔术家舞彩绸,时而金鸡独立,时而白鹤晾翅,时而又像拉面厨子,上下翻动,左右圈转,那神态,动作是那样的老练纯熟,洒脱自如,一阵乐不可支的操作过后,又是一阵子“叭哒叭哒的汉烟过瘾,从爷爷的动作上看,是那样的从容自得,似乎是“胸中装丘壑”,一览众山小,又好象好将不减当年勇,我自独创乐其中。这次纫作起来,不等奶奶喊吃饭总不停息。
   一冬的室内劳动终于画了句号,到了用坯子纺绳时,己是第二年夏日。
  
   三、打绳
   初战告捷后,第二年夏天农闲时,他开始最后一道工序——打绳。
   打绳是三关之键,如果说前两道工序是因,那么第三道就是果喽。
   爷爷有一套打绳设备,其形状功用很简单,如果与当今现代化相比,当然笨重无疑,可是在当时,确为敝帚自珍,独占熬头。
   他用两块不足二寸厚、两米长、半尺宽的木板,分别在板上烘火柱穿上若干个直径约三公分的圆窟窿,两边凿孔镶上竖板,竖板用来挖坑栽桩,两边桩柱栽好后,横板上有若干个圆孔就配有若干个铁制搅把,内有环形绳眼,用来系坯子,外有搅把半尺余,用来搅坯子,这样的设备有两个,按照预计绳子的长短定位于坯端两侧,另外,还有一个设计精妙的铁制聚坯嘴,如果打制单三绳,就是三坯合一嘴,如果再粗一点的,如井绳,迷绳等,就四坯合一嘴,等到打绳架两头系好了坯子,(坯子通常为六根,八根)人工制绳开始。
   再看搅制,爷爷把守着西侧,我守卫着东侧,若干个搅把一个人并行或依次操作兼有。
   打绳机备好了,各就各位的阵势摆好了,爷爷的喊声像百米赛场上的警示枪,一声令下,“搅”,我俩紧握搅把子一左一右,用力搅转,因为搅把子必须双方逆向用力,聚坯嘴才能将坯子拧紧,或三坯,或四坯,坯坯紧扣,环环咬死,绳子才硬梆结实。就为这,我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搅得慢了挨骂,搅得快了挨揍,爷爷是个暴子性,有一次,搅着搅着,连续断了三根坯子,气得他怒目圆睁,暴跳如雷,我还尝了一个不堪言壮的小耳光。当着众人看打绳的场面,恨不得找一个耗子洞钻进去。
   可是造成的麻烦仍是他的事,重新接坯子,再次搅转,直到两头接拢,一根硬棒坚实的麻绳才出炉。不过通过搅绳我也悟出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
   打绳,是爷爷的专利,尽管一把绳头八角钱,他却像一座伟岸的大山将几代人的生计撑起,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耕耧犁耙,学到了很多技艺,养成了肯吃苦爱学习的习惯,更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不易”的道理。
   如今,打绳之技已化为尖埃,销声匿迹,我却时时想起那段催我自强不息,余力不衰的回味。每当看到了市场上的高质大绳,总会勾起历史长河中的千丝万缕。
   我常常与儿孙们谈到这些,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地摇摇头,而总是用那句至理深刻的名言回应“不经一番风霜苦,难得腊梅吐芬芳”。

共 28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熟读老师的文章《麻绳里的情愫》,深受启发,文章寄情于物,借事喻人,抒发了对爷爷的深情厚谊。我是一个小孩,却因为家庭贫寒,陪爷爷掌握着打绳的技术,那年代衣食匮乏,幸亏爷爷的一手绝活——打绳,才有了我家的相对温饱的解决。文中详细描述了拨麻皮、泡麻、拨毛纺坏子,最后一道最重要的工序才是打绳。说起干活的辛苦,没有爷爷的亲自出马、悉心教导,那来我的成长。 我常常与儿孙们谈到这些,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地摇摇头,而总是用那句至理深刻的名言回应“不经一番风霜苦,难得腊梅吐芬芳”。打绳,是爷爷的专利,尽管一把绳头八角钱,他却像一座伟岸的大山将几代人的生计撑起,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耕耧犁耙,学到了很多技艺,养成了肯吃苦爱学习的习惯,更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不易的道理。问候老师,欣赏佳作,推荐共赏,文章言词精辟、感情真挚,爷爷的为人之道令后人瞻仰、崇敬!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编辑:晓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晓雪        2021-04-13 10:28:34
  欣赏佳作,向老师致敬,向爷爷学习,语言简练,用情至真,可喜可敬!遥祝春琪!
一个人的夜晚,梦里都是荒芜,雨中的蝴蝶振着淋湿了的翅膀,奋力挣脱泥泞的羁绊,向往自由自在的飞翔,寻觅一方净土,静静地疗伤,慢慢变老……
2 楼        文友:落豋        2021-04-13 12:57:13
  谢晓雪老师编辑,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