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伟人故乡(散文) ——游记
一
三月末的春风吹过,蛰伏旅行的心思瞬间在春风中萌芽。相邀三两姐妹,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旅行。
说起湖南,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地方,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刚点开旅游行程计划链接的时候,看到第一站就是韶山,心中真有点小兴奋,终于可以亲见伟人生活过的地方以及踏过的足迹。尽管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四十五周年了,他的伟大思想,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韶山,对于我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仅限于当时宣传画和照片上的那种平面形式:群山环绕,树木繁茂,背山面水坐落一处老旧的湘式农居,房屋前面,是一片池塘,但在我心中留下优美而庄严的印象,始终无比景仰。
记得,我上幼儿园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尽管过去四十多年,时间的指针跳跃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表盘上,那个梳着马尾辫儿的小女孩已然摆脱儿童的稚嫩,但我还是清晰记得,我们这些小朋友们坐在小板凳上摇头晃脑、扯着嗓子唱歌的情形。
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一位伟人,也让我们有了一种精神的归属。
二
伴随着“隆隆”的马达声,飞机腾空而起,俯视万家灯火,纵横交错的霓虹花园耀目,顿时被吸引,眺望远方,心情豁然开朗。似乎伸手就会够到悠悠的白云朵,眨着眼向你微笑。
正在悠哉悠哉地欣赏着,飞机穿越大气层在空中遇到强烈气流,感觉似乎坐在公交车上,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几个游人胃里痉挛。
由于飞机晚点,晚上10点多下榻在江西宜春这个小县城的酒店,酒店的设施还算一应俱全,只是没有早餐。清晨醒来拉开窗帘,雾气蒙蒙。街道两旁满眼春意浓浓,春绿是嫩的,翠的,鲜的,令人赏心悦目。
清晨七点出发,坐着大客车前往行程中的第一站,就是韶山。这真是千里迢迢奔韶山,只为缅怀心中的伟人,二零二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意义更加非凡。
最喜欢欣赏沿途的风景,只见阴雨蒙蒙,眉黛远山绿,若隐若现,翠树纵横交错,偶见山坳住着几户人家,低矮的青石房,缓坡上种着不知名的庄稼,不知道在这种黄色的黏土上什么庄稼能够生长。在这里看到的“穷就是因为懒”这句话似乎不成立。难得经过几亩水塘种着水稻,绿油油地冒出嫩芽。导游介绍说,湖南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两百多天总是这样雾蒙蒙,雨蒙蒙,深刻领悟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因此必须常年吃辣椒,用来抵抗潮湿阴冷。据说,毛泽东就非常喜欢吃辣椒,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巴车行进中,一路上导游开始介绍湖南的名人,她眉开眼笑,娓娓道来,充满骄傲。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刘少奇、朱镕基;十大元帅中的贺龙、罗荣桓、彭德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历史名人魏源;晚清名人曾国藩,左宗棠;近代的革命家蔡锷、谭嗣同;女将军李珍等等。还有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同志,大文豪沈从文,歌唱家李谷一、宋祖英、张也等等。有些名人的事迹我略知一二,有些名人的事迹真不知道。我不禁十分敬仰,在内心竖起大拇指。看来,旅游不仅是身心放松的行程,也是学习求知的过程。
大客车终于抵达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
来到毛泽东广场,一幅巨大的雕像高高耸立。毛泽东这位历史的巨人,以他特有的淡定和豪迈气度,巍然伫立,眺望远方。慈祥的面容、微笑的唇角、深邃的目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站在一位历史伟人的面前,我抬头仰望铜像,不禁心潮难平。那句带着浓重湘音、铿锵有力的话语,陡然从天安门历史的天空飘进耳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感恩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让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一个口号,它已经被历史和现实证明。
导游适时介绍说,当年运送毛主席铜像回故乡时,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其中出现了两个奇景:正午时分日月同辉,十二月份漫山遍野火红的杜鹃花开。我们不相信神迹的存在,但是,我们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是出于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出于对于一位伟大领袖的爱戴、敬仰和怀念。
铜像广场不很大,座落在山峦的怀抱,俨然一处“世外桃源”。广场上聚集了很多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给毛主席敬献花圈,瞻仰毛主席的雕像,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人群中忽然响起一个大爷声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寻声望去,只见一位老人被家人搀扶上了台阶。他脱下帽子,整理衣服,恭恭敬敬地向主席铜像三鞠躬,嘴里喃喃自语,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但明显可以看出,这位发须苍白的老人,是个对主席感情很深的老革命。
我们一行二十几人,排成两列纵队,庄重地踏上红地毯,依次向毛主席的铜像敬献花圈,并且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大家还围绕铜像缓缓绕行一周,寄托对主席的深切缅怀。之后大家一起拍照留念,我不由自主地举起手,就像宣示一样。广场上所有的人都被这庄严肃穆的情境感染,缄默敛声,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之中。
三
走过广场中轴线,大道入口处有一块景观石,题刻“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几个大字。大道两旁有对称的六处小景观石,分别题刻《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毛泽东诗词。周围绿化区有鲜红的杜鹃花,四季常开的月季花,迎春绽放的梅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鲜花和绿植。
经过了很多方田,里面种满了油菜花,一片片金黄的颜色格外耀眼。沿途一边走,导游一边介绍。韶山冲留有毛泽东故居、毛主席父母墓、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南岸小学等可供游人瞻仰的景点。还有滴水洞,据说,这里的山岭间暗藏着“龙脉”,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就隐居在滴水洞。
我们在一处比较大的池塘旁边停了下来,绿树倒映下的池塘,景色怡人。这就是毛主席少年时代游泳的池塘,叫南岸池塘。毛主席十三岁时就在这池塘边写了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的气魄很大,尽显一个少年不凡的气概。
“少时游池塘,晚年游长江”。毛泽东喜爱游泳,曾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的著名诗篇,不禁令人敬佩和感叹。沿着池塘缓缓地走了一圈,岸边花红柳绿,山风徐徐。用心感受一下伟人少年曾经嬉戏的地方,仿佛能听到击浪的声音。
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毛主席曾经出生、居住的房屋前。其实,房屋就是普通常见的农家住房,坐南朝北,泥砖青瓦的土木结构,大大小小有二十间房子。东边是毛主席的家,西边是邻居家,屋前一片水塘,当荷花盛开时,别有一番清雅的景致。
满眼望去,毛主席的故居背靠青松郁郁的大山,翠竹婆娑,一片烟雨蒙蒙,恍若仙境。少年时的毛主席每天就生活在塘荷飘香,绿水盈盈之中。南岸池塘绿浪层层,清凉惬意。整个山冲被绿油油的稻田铺盖。在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生活,即使我们游人,也是领略到“圣地”的灵气。
走出毛主席的家乡,一路上感慨良多。韶山是中国人民非常敬仰的革命圣地。我们追寻伟人足迹,缅怀开国领袖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不能说不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回顾历史,联系当下,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这一片大好河山?现在的幸福生活,可谓来之不易。所以,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回报。
四
走出韶山冲,我们依然恋恋不舍,思想情感还沉浸在韶山的一山一水之中,久久难以忘怀。大客车载着我们渐行渐远,韶山冲却没有消失,它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同行人悄然哼起了一首歌,于是,大家随着一起哼唱起来,声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荡漾在车厢内,飘扬在田野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