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难忘母亲的缝纫机(散文)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开荒种地收获了大量的土豆,那时候的土豆可是金贵东西啊!许多人家粮食不够吃,都是用土豆当粮食吃的。父亲和我一起将其拿到农贸市场去卖,用这些卖土豆的钱为母亲买了一台缝纫机。缝纫机是半旧的,“五一牌”的,这是个老牌子,建国初期生产的,是大号的那种,能够扎比较厚的东西,比如制作帆布的工作衣,一般人家的家用缝纫机都不能使用,我家的缝纫机可以承担。当时卖给我家缝纫机的,是一位朝鲜人,她们举家迁移回朝鲜生活,带着笨重的缝纫机不方便,才卖给我们家的,虽然是半旧的缝纫机,我母亲却将其视若珍宝。
自从我们家里添置了这个大件,人气也旺起来了,在那个清贫俭朴的年月里,一些邻居家还没有缝纫机,这台缝纫机给家庭、亲戚和邻居带来了很多便利,邻居家做布料厚一点的衣服,或者是扎鞋垫什么的,都拿到我家的缝纫机上做。母亲更是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以至于现在想起母亲的样子,总是坐在缝纫机旁忙碌的身影,有几件和缝纫机有关的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就是我上学用的花书包是母亲用许多碎布头对起来的,母亲平时做衣服的时候,会将裁剪下来的碎布头收藏起来。我上学之前母亲就用一块结实的帆布做底衬,上面加了一层花布,花布是用一块一块的碎花布拼对起来的,这些碎布头的花色互相搭配起来,就是很好看的方格形图案,里面衬上帆布,又结实又漂亮。母亲还别出心裁地绣了一匹小马驹,因为我是属马的,母亲对我说:“我们的小马驹就要上学了,绣上小马驹,希望你一日千里如旋风,快快进步学习好。”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一手扶着缝纫机头,一手抚摸着我的头,母亲就坐在缝纫机旁歪头看着我,我站在母亲的身边,抬头看见母亲乌黑的头发和慈祥的目光,感觉心里充满了母爱的温暖,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我心目中认为世界上最美丽而慈祥的妈妈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母亲对生活充满乐趣期待和信心,在她的呵护下,我们感觉生活得非常幸福。
再有一件难忘的事就是母亲用布口袋给我们做衣服,记得那时候我们家的布票不够用,母亲就把布口袋作为裁剪用的布料。为啥有那么多布口袋呢?那时因为我们家人口多,供应粮总数多,买粮食的时候会买整袋子的面粉和小米,粮店里就会将装粮食的口袋一起卖给我们,口袋作为包装物,价格十分便宜。回到家里以后,粮食倒进盛面的坛子里,口袋拆洗干净,用染料染成学生蓝色,或者草绿色,然后给我们做裤子或者上衣。就在这时候,母亲学会了套裁法,她用最节省布料的方法,套着裁剪衣服,又省布料又可以做出时髦款式的衣服。记得学生装上衣有一个小小的衣袋,需要挖洞和封口,邻居家的婶子大娘经常叫母亲帮忙做,因为那是一个技术活儿,他们的手艺不行,母亲有独特的方法。那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将自来水钢笔别在上衣的口袋上,好像是一种时尚,记得当时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说:“口袋上别上一支笔是小学生,两支笔是中学生,三支笔是大学生,四支笔是修钢笔的。”所以我总是在上衣口袋里别上一支笔,那时候我是小学生。母亲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总是在学生装的上面做一个口袋,以便于我们别钢笔用。
第三件事是1971年秋天,那时候我已经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正是喜欢打扮的年龄。我报名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母亲给我做了一身铁路制服,还有一件白色的衬衣,白色的衬衣是原白色的,为了好看,母亲用增白剂对衣服料子进行了漂白处理。铁路制服是母亲照着父亲的制服样子裁剪的,只是我的尺寸比较小一点,还特意买了金黄色的铁路扣,拍照全家福相片的时候,我就穿着母亲做的这套新衣服。那身衣服穿在我身上,显得我“英俊潇洒”。为什么用这个词呢?因为我虽然是女孩子却从小举止行为像个男孩子,而且喜欢的衣服就是铁路制服和军装。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那就是当时女民兵的形象,有一部电影叫《海霞》,里面的女民兵就是唱的这支歌。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加上父母全家九口人,全家人从里到外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被子褥子每年都要拆洗,袜子都要打补丁,破旧的衣服都要缝补好了再穿……现在想起来都累得慌,九口人一人做一双布鞋,就是九双,九套夏天穿的单衣服,九件棉袄,九条棉裤,九套毛衣毛裤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母亲总是说,缝纫机可是为我们家艰苦岁月立下了汗马功劳,帮了母亲的大忙。而我心里立下汗马功劳的是母亲,是她一双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全家人准备了所有的衣服、鞋袜、被褥和美食,才把我们一个个养得心宽体壮。可是我们又为母亲做了什么呢?想起来真惭愧。
由于家里有缝纫机,我和弟弟妹妹小小年纪都学会了使用缝纫机,我学会了扎鞋垫和“跑直道”做床单。大弟弟的手特别巧,他还给小妹妹做了一条花裙子呢。在缝纫机咔嚓咔嚓地劳作中,我们一个一个长大了,走出了家庭。不知不觉中母亲的满头秀发变成灰色,又变成银白色了。母亲的腰背弯曲了、记忆力减退了,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和改善,母亲的缝纫机闲置起来了,大家都开始买现成的新衣服,半旧的衣服就淘汰了,不用缝补旧衣服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姐妹们增加新衣服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御寒,而是为了追求时尚和美丽。但是母亲一直没有舍弃这台缝纫机,而是将其静静地放在角落里,不时擦一擦上面的灰尘,给机头上点机油,似乎那是母亲的老伙伴,经常看见母亲对着它悄悄私语。母亲去世后,小弟弟将许多破旧的东西处理了,唯独不舍得丢弃这台缝纫机,因为它承载着那些艰苦岁月中的亲情故事,它见证了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心血。于是小弟弟还是将其摆在原来的位置上,经常保养它,现在它依旧可以使用,有时候会用缝纫机扎床单。每当听见缝纫机咔嚓、咔嚓的声音,就会想起母亲,就会在眼前浮现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的缝纫机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童年生活,使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这是我们都喜欢母亲那台缝纫机的最重要原因。
前天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母亲的劳动是天底下最辛苦又没回报的劳动,我看了深感认同,就连帮助母亲工作的缝纫机,都任劳任怨地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感激母亲的无私奉献?我在母亲身边的时间最短的,也有十七年,十七年母亲为我做了多少次饭菜?母亲为我做了多少棉衣棉裤、单衣单裤、被子、褥子、鞋子、袜子,我能数的清吗?就算我工作以后月月给母亲寄钱,就算我过年过节给母亲寄包裹,就算我没有离开家的时候帮助妈妈做家务,我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每当我听到有人抱怨父母没有本事,不能给儿女买房子置地,我就很蔑视这个人,我有一个闺蜜,一直在母亲的羽翼下成长到将近三十岁,结婚的时候,还是母亲为他们准备了许多生活用品,而我从没有听讲过她感谢母亲和父亲,反而她总是能回忆起母亲的种种错误。我不能想象这位母亲听了这些话作何感想,只是我听了这些话就替她母亲心痛不已。于是,为了不听她的这些话,我跟她断绝了来往。
在我心里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恩情,我母亲是贫穷的,她没有钱给所有的儿女买结婚的房子,更没有权利给所有的子女安排可心的工作。可是母亲是无私的,她把毕生的精力和爱心都给了我们,难道这还不够吗?多年以来,母亲像一台不知疲倦的缝纫机,给我们缝补衣服;母亲像一台不会休息的洗衣机,给我们洗尿布,洗衣服,洗床单;母亲是世界上最能干的厨师,给我们做饭、炒菜、包饺子、蒸馒头……可我们为母亲做了什么?有没有千分之一?想到这里,我感觉一个人就是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也不应该对不起母亲!我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儿女总感觉父母亲欠他的!这可能就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吧!
母亲节快到了,希望上天赐予我机会吧,让我来生能够有机会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