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我的母亲(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我的母亲(散文)


作者:公效梅 童生,792.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4发表时间:2021-04-18 08:35:48
摘要:母亲是儿女一生的思念,她的所作所为就是无言的教育。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不由自主走回几十年前的记忆。使我又想起母亲的为人处事和曾经很多点滴。
   我七岁离开上海,跟随父母去了山东泰安某乡村,岁月匆匆一晃走过几十年,回味往事记忆犹新。
   父母都是中医针灸医生,母亲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城里人,来到乡下响应了毛主席的“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在乡村当了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十五年。和那里的乡民亲如一家,没有半点城里人的样子,为了随乡随俗,她的穿戴与那里乡民没啥两样,与那里乡民结下深厚的感情。哪家有病人,哪家就有她。
   父亲在一次出诊的路上不幸遇难。母亲得知后当场昏了过去。父亲安葬后休息几天,依然背起药箱出现在乡村小小的医务室里。
   那个年代农村衣服鞋子都靠自己做,而母亲城里人不会做,有空余时间就跟当地农妇学做针线活。
   由于爷爷奶奶死得早,母亲没当过媳妇,但她是个好嫂子,我有两个姑妈,一个大伯早已结婚生子,在我们下放到乡下前,两个姑妈已经出嫁。记得姑妈们来我家没钱买肉,她就是把还没长大地童子鸡给杀了。
   母亲不会杀鸡,因为家里经常有看病的光顾,所以就请来针灸的病人帮忙杀鸡。
   为这事我对母亲的意见很大,那鸡还没长成,只有一斤多一点,我非常心疼。由于母亲整天在医务室忙活,没有上下班时间,更没有双休日休息,根本顾不上家,家务事都是我姐姐们在做,鸡也是她们养的。
   只要母亲进家,病人就随之到家。而且吃饭时间都格外得忙活,难得吃过一顿安稳饭。只要病人有所好转,她比病人都喜欢。哪怕再苦再累,留给病人的永远是笑脸。
   我睡觉的床,也经常被母亲征用。贫穷的年代没有衣服换洗,北方人不太喜欢洗澡,所以容易长虱子,母亲从来不管这些。虱子掉在我床上留下种子,弄得我也有了虱子。
   曾记得有一次,我起床后把垫被、被子都卷起来另放别处。心想这回虱子掉不到我被子上了。我正在得意,家里又来了病人,母亲瞪了我一眼,不动声色地找出我藏的垫被、被子依然给病人铺垫上。
   当时对她意见甭提多大了。病人走后她板着脸狠狠地训了我一顿,从来没见过她发过那么大的脾气。我不服气顶了嘴,那时父亲已经不在,见母亲生气地哭了,我好生后悔。从那,再也不敢把床上的被子抱走了。
   每天晚上她都忙到十多点钟,母亲和那里的父老乡亲结下深厚的感情。没人能看得出她是上海大都市的人。只是上海口音一直改不过来,她的山东话里夹杂着很浓的上海口音。
   上海的姨妈、舅舅得知父亲已经离世,几次写信让母亲回上海,想让母亲再婚,工作已经安排好。她没加思索就回信拒绝。也许是不舍村里的父老乡亲,舍不得离开我们。
   母亲话不多,为人非常实在。在那个医疗条件非常差的年代,母亲在那一带知名度非常高。那时交通又不方便,离我家十里二十里的病人也来找母亲看病,到了午餐时间病人经常在我家吃饭,姐姐们为此也多忙活了不少。
   人心都是肉长的,有时病人过意不去,见我的鞋露着脚趾头,病人就给我做双鞋,还帮母亲缝棉被,那时的棉被洗后都要缝起来。母亲执意要给钱,病人怎可能收?因为母亲从来不收病人的钱。遇见这种事儿总是把母亲感激的热泪盈眶。
   落实政策回到上海退休后,在那个小区依然给病人针灸。由于这样,母亲在那个小区人缘儿非常好。
   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母亲,不小心她把脚崴了,隔壁有位八十多岁老太腿脚不便,每次都是母亲出去买菜帮她把每天的菜和生活用品带回来。母亲去不了了,让我去隔壁老太那里看看,问她是否要买点啥。
   得知这桩事后母亲的善良,着实感动了我,听母亲说老太年轻时就守寡,就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孙子是她一手带大,而后和孙子一起过,后来孙子出国留学,就剩下老太一个人。那个年代没有外卖,更没有快递。当时母亲六十来岁,母亲一直照顾着她。
   在母亲的叮嘱下,我来到老太家敲响她家的门。老太步履蹒跚地来给我开了门,问我你妈呢?我说明来由和情况,老太眼睛湿润着叨念着,你妈好人呐……多亏你妈照顾着我,要不也许我早就走了。并要我帮她再买些面条和青菜等。
   岁月匆匆,转眼都成了往事,母亲的为人是我学习的榜样。记得她经常说的几句话,能帮就帮人一把。要记人家的好,别记人家的不足。忘记背后,努力眼前,向着标杆直跑。
  

共 17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母爱,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散文《我的母亲》以发自肺腑的话语,第一人称的笔触,款款深情中叙述了儿时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母亲经常说的几句话:能帮就帮人一把,要记人家的好,别记人家的不足。让“我”记了一辈子。我们家是从上海下放到山东泰安某乡村的,母亲当上了赤脚医生,整天都在医务室忙活,没有上下班时间,更没有双休日休息,这一干就是十五年。母亲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她和那里的父老乡亲结下深厚的感情,没人能看得出她是上海大都市的人。直到她退休回到上海后,仍然做着无私奉献的事情。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内涵丰富,优美的语言,文情并茂中赞扬母亲博大的情怀和伟大而善良的母爱,充分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文章回忆往昔,感悟生活真谛,通过母亲平凡的人生经历,弘扬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着人间大爱,令读者感佩点赞!问候作者,热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1-04-18 08:37:04
  拜读佳作,母爱的伟大与力量,令人感同身受!
   问候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公效梅        2021-04-18 12:40:27
  感谢老师阅读拙文,鼓励支持!祝春祺顺安!阖家幸福!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1-04-18 08:38:18
  欢迎老师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祝福写作快乐,生活幸福!
   期待佳作再次绽放柳岸,展示老师的万千才情!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04-18 15:46:23
  母爱是伟大的,祝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乡音        2021-04-20 18:00:29
  母亲的那些点点滴滴,构成我们人生的坐标。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