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舌尖上的清明节(散文)
几千年来,中国民间的百姓都很贫穷,吃饱饭一直是百姓们生活的追求,于是在中国民间就有见面问“吃饭了吗?”这个习俗。而“民以食为天”一直是中国百姓衡量好官的标准,能够叫百姓吃饱饭,就是好官,反之就是孬官。许多民间的节日也与“吃”有关系,就说这个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吧,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就有不少美食,我这一生走遍了长江流域的大小城市,也去过黄河南北的不少地方,比较留心各地的美食有什么不同特点。我曾经在许多地方度过清明节,于是有幸品尝到不少的清明节美食,并对一些美食的做法有些知晓。
首先从眼下说起吧,自从老伴去世以后,我来浙江生活已经三年了,第一年过清明节,我在儿子的陪同与保护下回烟台给老伴儿扫墓,回来以后,亲家母送来了清明团,当时我心情不好,还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吃了一个清明团,也没有尝出是什么味道,那时候,我吃什么都是苦涩的。第二年清明节,由于疫情的关系,也由于旧习俗里有第二年不做重点祭拜的规矩,于是我没有回烟台,而是在杭州和亲家母一起过的。她还亲手做了纯生态的青团给我吃,我虽然心里很苦,但嘴里还是品尝出了清淡的香味儿。经过亲家母介绍,我才知道原来青团是用一种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出的汁做成的。用这种汁液同晾干后的纯糯米粉搅拌均与,柔和而成为面团。用这种面团做剂子,包上馅儿。馅儿是事先准备好的细腻的糖豆沙,团子做好后,上笼屉蒸制,出笼屉后,刷上油,即可。她说在浙江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制作很多清明团,走亲戚的时候还会带几个给亲人品尝。
就是那一个清明节下午,从浙江嘉兴来了个表嫂,带着嘉兴的清明节食物,好像名字叫麦芽塌饼。他们的普通话夹杂着地方话,我听不清楚,咱们就假设我听得没错,叫做“麦芽塌饼”吧。据那个表嫂介绍,制作这个美食,首先要用水浸泡大麦,使其发芽,然后晒干磨成面粉待用。在村间田埂上采摘佛耳朵草,洗干净,晾晒干。在米粉中掺入适当的麦芽酚,这是关键环节,是个技术活儿,掺得少,饼子塌不下来,吃起来硬硬的;掺得多了,饼子难以成型。接下来以煮熟剁烂的佛耳朵草,加入适当的水和面团,包上馅儿,做成饼。馅儿料有赤豆沙和黄豆沙两种。在加一点核桃仁,表面上撒芝麻,孟获蒸煮即可。煮熟以后,凉下来,用平底锅油煎。听了她的介绍,感觉这个吃食还怪费力气的,自己真不想费劲尝试。我对表嫂说:“听你这么介绍,我就感觉太费劲儿,我可是没有耐心去尝试啊。”表嫂说:“这不算什么复杂,听说你们北方的红枣糕也是蛮复杂的呢。”
合液中加入枣泥搅拌成稀糊状的蛋黄枣泥糊;低筋面粉和泡打粉充分拌均匀,过筛子后加入蛋黄枣泥糊中,搅拌均匀成枣糕糊,这时候,一定不能搅动,以免上劲儿。用橡皮刀小心地把蛋清切入面糊,不要来回搅动,动作轻柔的拌匀即可;蛋糕模具中垫一层烹调专用纸,把枣糕糊糊均匀地铺在盘底;放入烤箱中。注意烤箱需要预热到170度。上下同时烘烤四十分钟即可。
经过几十年来走南闯北,我享受到各地的美食,我对舌尖上的清明节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想,我们祖国地域广阔、地大物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但是有一条是共同的,这就是在取材和美食的制作方面都跟本地区的气候有关系。比如浙江地区的清明节,气候已经回暖,所以清明节的食物以清淡为主,清明团和麦芽塌饼都是比较清淡的。而北方地区清明时节气温还不是很高,有点儿春寒料峭的感觉,所以食品中有补益的成分,红枣,鸡蛋,油炸都是发热量比较高的食材和烹调技巧。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仅仅从清明节的美食可见一斑。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民间在评价历朝历代的经济生活好不好,都是以百姓的不愁吃穿为标准的,所谓的“国泰民安”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已经在经济生活方面达到小康水平,全国各族人民都非常满足,幸福感指数非常高,这从大家的菜篮子、一日三餐都可以体现出来。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公民,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什么理由不用自己手中的键盘,敲出时代的赞美之词呢?于是,我决定为时代唱一支赞歌,将中国民间的清明节美食总结归纳一番,今天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以后我会注意搜集更多的美食制作方法以馈读者。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有一些多年不见的美食也开始被人们挖掘出来、总结出来、推广开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吃好,更多的人在追求健康饮食和饮食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正在小康的道路上风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