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辰溪辛女娘娘庙(随笔)
一、辛女娘娘庙是中华民族始祖神庙
船溪乡汀流村,古称辛女村,清代民国时期称辛女保,解放后更名汀流村。这里有一座古老的辛女娘娘庙,又称盘瓠辛女娘娘庙,位于汀流村沅江边,这座庙又称盘瓠祖庙,其他地方祭祀盘瓠的庙只能称盘瓠分庙,这里自古就是湘西苗民共同祭祀盘瓠的祖神庙,每年农历冬月二十日是辛女娘娘的圣诞纪念日,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的生日,辰溪瑶族称“盘王节”。过去沅江航运兴盛时,过往船只必进此庙烧香祭祀,常年香火鼎盛。
传说盘古祖神因分家迁移时被分走另行立庙祭祀,所以,这里只剩下了辛女娘娘庙名,事实上,这里一直同时祭祀盘瓠与辛女,是最古老的始祖庙。
盘古是中华民族共认的开山鼻祖,这个传说诞生于辰溪。
因东汉时辰溪相单程起义,东汉朝廷三征武陵,先后动用兵力多达数万,并且每次战败。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湘西苗民与朝廷对抗100余年。三国时,吴国潘濬治理湘西,领兵5万进剿湘西。因湘西苗民长期反对朝廷,自东汉后,中原王朝对湘西地区形成文化封锁,湘西苗民由创世祖神的盘古后裔变成了高辛氏帝喾时代盘瓠的后裔。《后汉书》将盘瓠载入史册,而盘瓠是狗的化身,盘瓠后裔自然成了狗的后裔,形成了种族文化歧视。
“汀流”本是当地方言“钉牛”语音,“钉牛”本意和发音就是“锥牛”,是指锥牛祭神的地方。中华民族祭祀盘古仪式,自古以来就有锥牛祭祀;而神话传说,盘古死后化为白龙。娘娘庙所在的沅江对面,就是著名的沅江景观——白龙岩,与盘古传说相互印证。
辰溪方言“辛”与“圣”音同。辛女娘娘本应是圣女娘娘,“圣女”是对始祖女神的敬称。但《后汉书》记载为辛女,而湘西与中原文化交流遭到阻塞,苗民没有文字,只认同“辛女”一说。
盘古变为“盘瓠”,圣女变为“辛女”,是一种近音衍变,始于东汉。可见,盘古与圣女才是最早流行的中华民族始祖神话。
二、辛女娘娘庙是龙舟文化发源地
盘古是中华民族创世神,他死后化为白龙,是最早的龙神。
母系社会走婚时期,传说盘古与圣女生育六儿六女,盘古与圣女感情深厚,年老时也常去探望圣女,盘古的儿子们因不认识盘古,而杀死了年迈的盘古,抛入沅江。后来圣女知道真相,说明被杀的是儿女们的生父时,盘古的儿女乘舟寻找父亲,呼唤父亲的魂灵,抛粽子祭典父亲亡灵,并年年如此。进而形成了龙舟祭祀,这是最早关于龙舟发源的传说。
这个传说体现在辛女娘娘庙,就是每年端午节划龙舟,附近的龙舟都要先到辛女娘娘庙中举行隆重拜神、请神仪式,祭拜结束后,才开始龙舟活动;龙舟活动结束后,也要辛女娘娘庙中举行隆重送神仪式,将龙神送归原位。
沅江龙舟礼神仪式包括拜神、请神、游神、参神、接神、抢神、扫瘟神、回神等多道祭祖敬神祁福仪式,各种仪式的锣、鼓、锁呐节奏不同,拜神、游神、请神、参神、接神等仪式的节奏缓和,声调悠扬,棹手挥棹速度缓慢、着力小;而抢神、扫瘟神、回神则节奏急迫,棹手挥棹快速有力。各个仪式中,常有铁铳和鞭炮声响起,以壮声威。在游神活动中,常将族中少年儿童载入龙舟中游曳,以求神灵庇佑,宗族强大。
龙舟是祭祀龙神的集体活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湖南辰溪县征溪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图五第4图,是一个陶器上画有宽头龙舟,画面上的龙舟人头躜动,桡片飞扬,这是出土6800年前的辰溪县征溪口古陶画面,与现在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的燕尾龙舟如出一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舟图形。
辰溪龙舟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原字下有一舟字)浮于大沼。”据相关考证,周穆王曾游览辰溪,且清《四库全书》载:周穆王陵在辰溪钟鼓山(注:又名大酉山)。而且辰溪民间有大量的周穆王游大酉山的遗迹和传说。辰溪瑶乡的燕尾龙舟符合鸟舟特征,“天子乘鸟舟”是最古老的辰溪龙舟文字记录,且是皇帝亲自参与,可见燕尾龙舟祭祀内容的重要性,距今约3000年,比屈原生活年代早七百多年。
据考证,屈原的“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后,在《楚辞•东君》篇中“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心低佪兮顾怀。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是最清楚的辰溪龙舟竟赛和观赏场面描写。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龙舟文化发源于辰溪,辛女娘娘庙是龙舟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