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世间有莲,爱上人间(随笔)
在一段岁月里,接踵的失败、创伤,让黑色占据了心灵,世间在双眸里失去了光彩。我远远地逃离,不靠近人,也不让人靠近,仿佛人是瘟疫。从此,我在一个没有光彩、没有欢笑的空洞空间里,让孤独和寂寞如恣长的野草缠绕心灵。
我就如那自我放逐的浪人,在荒漠、在草野、在断垣、在浊浪,在杳无人迹的地方流浪自己的脚步,与世界的固陋相伴,在月的阴影里徘徊,在心里默呼:“残破,荒凉,冰冷,这便是世间的真面目。”
没有人告诉我:阳光是很温暖的,在懒洋洋的午后,走到阳光下吧。阳光在欢乐地点染了每一个山头、每一处海滩、每一朵朝阳的花。当然,山麓也有大片大片的阴翳,我便在斑驳的松影中听远山悠悠的钟磬佛号。那时,我认为世间已经没有净土了,我苦苦思索:“人为了什么要活着?”许多生命在幼小时便已离开世间,有些人虽至耋耄之年,可最终也是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我在高高的山巅注视着鳞次栉比的楼房、来来往往的人群,奇怪那么多的人们竟然没有丝毫的痛苦和厌倦。
在一处潮湿阴暗的地方,腐烂的朽木粪土上地衣生长得葱郁,肥肥的蚯蚓拱上拱下,成群结队的蚂蚁四处觅食,一个大大的蜘蛛愉快地吞食那网上的飞虫,真是让人讨厌的弱肉强食。最后,当然是渺小而又强大的分解者——细菌,把一切残骸消灭得干干净净,把能量和物质归还大自然,然后,又长出植物,又喂养草食的动物,又惹来肉食的动物,这一切,让人对生存的过程还有多少的滋味呢?然而,掉转头来,在无数的湖泊里那连天的碧绿的莲,那青青的菡萏,一支支或红或紫的蓓蕾,穿透重重淤泥,凸显生命的执着。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莲,柔软,洁净,芬芳,自爱,既不是红尘浊世里仰天大笑或者郁愤而哭乃至饮酒求醉的隐士,更不是腰藏万贯,前簇后拥的食腐而生的富贵子弟。它就是一缕温柔脉脉的香气,开放在世尘之外,随时准备浸润迷路的心灵。一朵朵静静地绽放的莲花,就如世间一个个坦然的面容,是呵,“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世界本来就是有光明也有黑暗,我们无从摆脱黑暗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心灵不沾染邪恶。
就如歌者引吭而唱的那样:“要是长夜从没黑暗,哪会有月亮;要是故事从没哀伤没过场,哪会鼓掌。”黑夜会笼罩大地,而黎明又会驱散黑暗,世间的一切也许就是那么矛盾和统一,而智者总会善于选择。不是有人说:“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能让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看不清前路的时候,我们只要点燃自己的心烛,就能照亮前行的步履。一支又一支的心烛,一个又一个如莲的人,就会让世界溢满清香。
这莲不是高洁的吗?它不是世间万物中的一种吗?世间既然有此洁静的莲,那世间当然就有能孕育此等洁静之物的物质和空间。莲肯定不是邪恶的儿女,肯定不是邪恶一路的。莲是生命的赞歌,是自洁者的标志。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陈风》记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九歌》载:“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荷即莲之美,早就深得古人之爱了。从古以来,人民曾在烽火屠杀、瘟疫洪水、饥馑地震、哀鸿千里中挣扎,人民在苦难中依然不息地繁衍行进,是不是也因为相信世间总有光明和洁静的呢?
据说莲这个有一亿三千五百年历史的孑遗植物的栽培历史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历代王朝,每当国泰民安,社会进步时,莲才相应得到发展,而社会动乱时,莲的事业便衰落停滞不前。莲似乎有与人一样的灵性,社会的正能量愈彰显,它也愈盛开地繁盛美丽,而当社会昏暗无道,它便退守一隅独自芬芳。
这多像古代的士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像那些甘为国为民为正义而死发出这样的浩叹的志士: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我等亦深渊在侧,万死以赴。他们视功名利禄如无物,只为天下苍生有一个太平人间,他们是莲,是世间的希望。
世间有莲,爱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