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母亲的诗和远方(散文)
我的母亲退休以后喜欢上了文学写作,在帮我们带孩子、做饭之余经常在电脑边打字,我感觉她那时一种休闲方式,就跟大妈大婶跳广场舞没什么区别,成不了真正的作家。一次偶然上网搜资料,闯进烟台的一个网吧,发现有人提到我母亲的名字“太行飞剑张凤英”。据我所知,母亲这个笔名加实名制的全称是独有的,没有人重复使用过,于是我仔细阅读了网上的帖子,想看看这些文友是怎么评价我妈妈的,其中有人提出烟台人应该关注太行飞剑张凤英,我看了十分感兴趣。
我的母亲出身于遥远的太行山区,是一位研究、讲授会计专业课程的副教授,她业余时间喜欢写散文,她写散文总是喜欢写山东烟台,因为那是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她写烟台的街巷、烟台的传奇、烟台的山、烟台的海、烟台人的脾气、烟台人过日子、烟台人开店铺……她简直比土生土长的烟台人更熟悉烟台、更钟情烟台。她年轻时嫁给了一位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烟台小伙儿,这就是我的父亲。她和他是大学校友,因为都痴迷读书,他喜欢她,追求她。她跟了他,一分钱的彩礼也没要地跟了他。如今,母亲跟随我来到天堂之城杭州,虽然不住烟台了,但是她的散文,依旧浓墨重彩地写烟台,好像烟台才是她真正的故乡。她对烟台的感情像大海一样深沉,经常在散文里挥洒对烟台的爱。这都是网吧里大家都评论的内容,而我却很少关注这些事情,看了这些帖子才深以为然。
有一位编辑写道:我是通过散文认识太行飞剑张凤英教授的。今年2月,编《烟台散文》春季卷,在邮箱里,有一天,我读到她的散文,共三篇,都是写母亲的,属于典型的“亲情散文”,我对“亲情散文”一向不怎么感兴趣,但是她的亲情散文,写得真好啊,没什么华丽的语言,没什么别致的结构,只是信笔由之地回忆着,铺陈着,描写着,感概着,深沉的感情蕴于清白澄澈的字句中,供你品读,供你品评,供你品味,读完了全篇,就觉得还没读够呢,这就结尾啦?就觉得有个挺尖锐的感触,那就是突然明白了什么才是举重若轻,什么才是大巧若拙,什么才是行云流水,什么才是浑然天成。大画家吴冠中有句大胆的论断是“笔墨等于零”,对散文来说,敢不敢下这样的结论呢——“语言等于零”?只要有了沛然澎湃、灼然滚烫的真情实感,即使用的是童孩般的呢喃浅语和农夫般的直白之言,一样会感染人、打动人,甚至比所谓的文雅的、生鲜的、尖新的语言更能感动人、征服人——这是张凤英教授的散文给我的启示。
读完他的评论,我想起来了,今年《烟台散文》春季卷的“文香四溢”栏目里,的确看见过母亲写的散文。编辑继续留言说:曾经编过她的稿子啊!那是2016年,在冬季卷的“胶东风情”里,我曾采用过她署名为“太行飞剑”的一篇散文,题目叫《鲅鱼水饺》,文中写足了芬芳鲜美的胶东饮食文化,但在饱满的饺子里,包着的主要情节却是当年日本鬼子对中国的无耻侵略,故事惊心动魄,构思够惊人,领域够宽广,传奇色彩浓郁,所以印象深刻。
是的,母亲的那篇《鲅鱼水饺》的散文写得很好,我也认真读过,她获得了芝罘区的一项文学奖,没想到这个没见过面的编辑老师,对母亲写烟台的散文如数家珍。
有人留言说,在“江山文学网站”里,读到了太行飞剑的很多的散文,她真能写!每篇作品都是一如既往的朴素、自然、优美,每篇作品都照例散发着浓浓烈烈的烟台的山香海腥。我相信有很多的南方人是通过太行飞剑的散文才认识了烟台、注重了烟台并喜欢上烟台的。在宣传烟台方面,太行飞剑是有功的。她写的《中国的钟表有一颗星》,感动了多少土生土长的烟台人!
是的,他们说得对,母亲的散文,非常好读,看了第一行就拿不下眼了,每篇都注重有滋有味,素材有滋有味,情感有滋有味,生活哲理有滋有味,以至于我在留言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好散文就应该这么鲜汁滴答、滋味鲜美”;以至于我在私下里曾对自己一遍遍地叮嘱:做事就应该像太行飞剑那样执着啊,既然喜欢做这事,那就持之以恒地做,不遗余力地做,满腔热情地做,不怀私心、不怀邪念地做,管它什么这奖那奖呢,圆满地把自己的故事和心事写全了、写美了、写活了,写出了足够的文学味儿,这本身就是大奖!是生活和文学共同颁发的大奖!是自己给自己精心制作并隆重颁发的比和氏璧还要金贵千百倍的人生大奖!真正的奖杯是无形的!杜甫获过奖吗?李白呢?苏轼呢?蒲松龄呢?曹雪芹呢?几位爷们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集出版的日子都没幸运地赶上……但是既没获奖也没出书的他们,照样大师!照样丰碑!
真没想到,网友们那么喜欢太行飞剑张凤英的散文,以至于有人说:“读太行飞剑的散文会汲取如此巨大的写作热情和生活动力。这才是收获!出于感激,我恳求烟台人多多地关注一位正在遥远的江南热情地写烟台的女教授……”
那天正赶上我休息,早晨起来没吃饭,一口气读了以上洋洋五千字之多的评论文字,我感觉读者比我更了解我的母亲太行飞剑张凤英,他对母亲退休以后坚持在江山文学网站写作的事迹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胶东文学》的总编邀请我写一篇介绍作家母亲的文章,我好像流水账一样写了母亲十多年来的成长过程,草草写了一篇三千字的散文交差,题目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成长足迹》,我在文末写到“她是一个退休的文学爱好者,能走出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给我们年轻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采访结束了,我还是对太行飞剑张凤英有了新的认识。”从这个结束语不难看出,我对母亲退休以后在文学写作上成长和进步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还没有认识到,文学写作是母亲实现了财务自由以后的“诗和远方”,而是将其仅仅看做是一种业余爱好,一种类似于老年人广场舞一样的休闲活动。其实母亲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她从少女时代就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但是由于生活所迫,这么多年以来,母亲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忙乎,忙忙碌碌中挣钱养家,忙忙碌碌中管理我们的吃喝拉撒。母亲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过着没有自我的生活,似乎她生活的目的都是为了我们,她没有自己个人的追求爱好。今天网上的发现,使得我忽然明白:不仅仅是年轻人有梦想,有“诗和远方,”母亲完成了她生儿育女的任务以后,也应该有时间和精力追求她的诗和远方。
于是我积极支持母亲去参加河南省奔流第十四届高级研修班的研学旅游活动,给她订购了高铁火车票,还设计了具有文学特色的个人名片。母亲非常高兴拿在手里爱不释手,赶紧整装待发,那精气神让我感到她仍然是当年的兵团战士。不,一个新时代的文学轻骑兵。啊,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也有诗和远方!


2、“孙五伯屁股下面像谁烧了一把火”改为“孙五伯像谁在他屁股下面烧了一把火似的”;
3、“窜妥”改为“撺掇”;
4、“5000千元助学金”改为“5000元助学金”;
5、“满坡乱滚得石头”改为“满坡乱滚的石头”。
2、“孙五伯屁股下面像谁烧了一把火”改为“孙五伯像谁在他屁股下面烧了一把火似的”;
3、“窜妥”改为“撺掇”;
4、“5000千元助学金”改为“5000元助学金”;
5、“满坡乱滚得石头”改为“满坡乱滚的石头”。
1、三叔·外一篇《枣花》2021年第二期
2、带刺的红玫瑰《作家新视野》2021年夏季刊
3、锦绣白雪飞《渠江文艺》2021年夏季版
4、母亲的韭菜盒子《奔流》2021年第三期
5、母亲的快乐《烟台散文》2021年春季版
6、我在惊蛰时节忆春天(外一篇)《芝罘文艺》2021年春季刊
7、台湾舅舅寻亲记《当代文学海外版》总44期2021年夏季刊
8、谈古论今话经典《当代文学海外版》总43期2021年春季刊
9、草原苍茫《当代文学海外版》总45期2021年秋季刊
10、郊外巧遇,表嫂表嫂《2021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1、涮羊肉《参花》2021年第十二期上
12、草原春意浓《楚风作家》2021年第五期

三伏天时,小和尚看到院子里的草地一片枯黄。便心急地和师傅说:“快撒些草籽吧!”
师傅却淡然一笑:“等天凉了,随时。”
不久中秋到了,师父把买好的草籽交给小和尚,让他去播种。
谁知秋天风大,很多草籽都被吹跑了。
看到小和尚焦急的样子,师傅挥挥手:“没关系,能被吹走的草籽多半中空,不会发芽,随性就好。”
到了半夜,大雨倾盆。小和尚赶忙跑来和师傅说:“这下惨了,草籽肯定全被冲走了。”
师傅只是静静打坐,说了两个字:“随缘。”
转眼数月过去,原本光秃秃的草地上,都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