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梅城悠悠忆希文(散文)
一、初识希文
往事悠悠,岁月可以冲淡一些痕迹,却无法磨灭脑海的记忆,总会在不经意的场景,让人想起,成长路上盛开过的美丽风景。
1980年的春节,对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道盛开的风景。大哥在复旦大学参加的“古典诗词月亮社”彻底平反,工作也从车间一线调入自己喜欢的教育岗位;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小镇主管农村和文化工作;我和在南昌工作的三哥正在两所自己满意的中专学校学习,也就是说将来都是铁板钉钉的国家干部了。当时小镇有一家小型的国营新华书店也是父亲管辖的范围。那年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全部解禁。深受“古典诗词”浸染的大哥,发现这家小书店竟然有一本《宋词小札》,摆在玻璃柜上面一层显眼的位置上。紫白相间图案的封面上“宋词小札”四字特别有诗意。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他当时就买了。后来,我才知道《宋词小札》的作者刘逸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非常有名了。他写的《唐诗小札》,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里,竟然被多次重印,数量多达百万册。难怪喜欢诗词的大哥,看到此书一见倾心。
春节过后,大哥回贵州上班,把这本《宋词小札》留在了家里。一路走来,它陪伴了我四十年,至今依然是我的最爱之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词小札》开篇解读的第一首词就是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并对词作者做了简单的解读。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枢密院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军队副总参谋长,是一位望高威重的统帅人物。
千年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写下了无数篇章表达对这首词的喜爱。那年那月,我对宋词的喜好还没有入门。“将军白发征夫泪”,让我知道,原来威武霸气的将军也可以这样深情款款。当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渐渐喜欢上了宋词,喜欢上了范仲淹。
屈指一算,1980年到现在,已经四十一年了。时间,确实是这个样子,徜徉其中觉得慢,一旦定睛回望,弹指之间。
今年新春佳节之际,央视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第四季》播放了艺人钟镇涛先生演唱的《渔家傲•秋思》。听之,于我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非常亲切。点评嘉宾廖昌永先生说,范仲淹,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音乐家。其理由是,范仲淹在其词作《听真上人琴歌》中,描述了音乐之道与治国之道的关系:“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
二、梅城悠悠
梅城悠悠,梅花朵朵。
文人大多喜欢或者说把自己的意象建在“梅”字上。梅花,不用说;梅表姐,作家巴金《家》中的人物,让你记忆深刻。特别是作家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更是把“梅城”意象为一个“桃花源”之地。
2021年3月27日,星期六。天上白云朵朵。
清晨,逝水流年文学社团一行11人,在杭州作家沈琪彪、许仙引领下走进梅城。这不是小说中的梅城,这是建德地理位置上的梅城,是中国行政规划中的镇级梅城。
走进梅城,就走进历史,走进人物传奇,走进千年古迹的历史小说。
梅城镇有1800的历史。翻开史册,我们知道,“建德”这个地名,最早就来自梅城。
公元225年,当时三国之一的吴国国王孙权封大将孙韶为“建德侯”,设立建德县,县城就在梅城。今天刻有“敕封建德侯”的牌坊在老街依然可见。
唐代武则天时期,梅城更是一跃成为睦州州府所在地,北宋末年睦州改称“严州”,州府仍在梅城。可见梅城在历史地理政治上非同一般。
“梅城”因古严州府城墙沿江一段雉堞砌筑成梅花形,而得名,故有“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梅城半朵”之美称。
大宋王朝319年的历史,也是梅城历史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千年历史人物,先忧后乐的北宋大臣范仲淹,在梅城留下载入史册的足迹。仅此而言,梅城就可以让后人念念不忘。
三、希文市长
偶像崇拜或者说英雄崇拜,古往今来,历代有之。有偶像崇拜,就会有粉丝。
时光倒流一千年,范仲淹、苏轼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偶像。尤其是苏轼生活的年代,不仅仅是同辈文人雅士视苏轼为偶像,就连皇帝、后宫的皇后、皇太后都是苏轼的粉丝。
俗话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苏轼之所以一贬再贬,甚至遭遇“乌台诗案”之祸,原因皆出于此。一个人,太有才了,太清高了,就会惹人忌恨。这里之所以引出苏轼,是想说明,这样的全民偶像,也有自己心中的偶像。那么,苏轼的偶像是谁呢?
苏轼出生于公元1037年,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也就是说,范仲淹大苏轼48岁。有时年龄还真不是问题,苏轼的心中偶像就是范仲淹,有文为证。
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52岁的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范仲淹,文题是《<范文正公集>叙》。此时,范仲淹已经离世37年了。此文开篇即写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恨。宋仁宗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当时苏轼8岁,范仲淹已经54岁了,入乡校读书,读到当时的文学家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知道了范仲淹。四十六年前的事作者历历在目,可见印象深刻。如今重提,不仅见出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眷恋之情,也包含着对范仲淹的深切悼念之敬。后来作者见到自己的恩师欧阳修,恩师也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可见范仲淹在当时知识文化界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时序再回到北宋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的春天。我相信这是一个温暖的明媚的春天。梅城人民迎来了自己的明星市长——范希文。从此梅城进入了诗意的范仲淹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但却是梅城历史上最辉煌的半年,并且恩泽梅城越千年。
从今天的开封市政府到梅城,导航告诉我直线距离是一千公里之多。
那年那月,范希文先生从北宋的京城开封前往两浙西路睦洲(即今天的梅城)赴任知州,是乘坐两轮马车还是沿大运河驾驶帆船乘风破浪,史书上没有告诉我。但我知道,知州范仲淹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来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睦洲,他的心境一定会随之豁然开朗。虽然是被贬谪睦洲,但睦洲的明山秀水对希文先生来说,却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年长希文520岁的吴均先生在《与朱元思书》中已经为睦洲这片天空作了“天下独绝”的广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里,我并非凭空乱想,而是有诗为证。翻开《范文正公文集》让我们读一首他的五言绝句《潇洒桐庐郡十绝》(北宋时期的睦洲郡也称桐庐郡),你就知道希文先生的心情是何等的潇洒!
这里,我任选“二绝”来欣赏。
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范市长上午忙完公事,吃过午饭,悠闲地午睡,而且睡得很香,人生有这样的安乐,谁还再去问你是富贵还是不富贵?
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
相互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这里群山青翠,绿水缥碧,老百姓知足常乐,住的竹楼像山水画一样漂亮!
“相互采莲去,笑上木兰舟”,是不是与王维先生心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样美啊!面对这样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范市长能不潇洒吗?
打开《范文正公文集》,你会发现,范希文先生一生创作的诗文,竟然有六分之一是在睦洲创作的,可见范市长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痴情。
此时此刻,是上午10时。梅城的天空,一片湛蓝;春天的阳光,倾斜在焕然一新的梅城“古城墙”上。
我站在城墙的“澄清门”上,往北凝视,梅城古镇尽收眼底,往南眺望,新安江水浩浩汤汤。古城墙的西边是严州大桥,东边就是横无际涯的富春江水库,那里也是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
新的城墙沿新安江从西向东而筑,逶迤数千米,威武坚固,墙砖凸处的“梅朵”更像梅花朵朵。
此情此景,引领我们参观的建德作家沈老师,情不自禁地朗诵希文先生的名篇《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听到沈老师的朗诵,我若有所思。哎呀,范希文市长《岳阳楼记》中的这段,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春景吗?
《岳阳楼记》完稿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即公元1047年,此时范市长已经58岁了,他离开梅城也13年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岳阳楼记》并不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范市长只不过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有人说,范希文市长并未到过洞庭湖,却写出了《岳阳楼记》,可谓天才。我想说的是,天才也不能凭空想象,他一定是把他烂熟于胸的梅城三江口的景色巧妙地嫁接到了洞庭湖。
范市长到梅城,做的第一件事,创办了梅城第一所官办书院——龙山书院。为兴一方教育,希文先生不仅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李觏来主持州学和书院的讲席,自己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来书院亲自讲授学业。
遗憾的是,两宋时期,战火纷争,龙山书院毁于战火,复建后又毁于洪水。
爱是相互的,范市长爱梅城爱得深沉,自然,梅城人民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范市长。
可以告慰范市长的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龙山书院,已经矗立在新安江北岸,梅城古镇。
范市长到梅城做的第二件事,主持建造严子陵先生祠并写记。
从梅城古城墙东端下来,往北直行大约300米,就是新建的龙山书院和五层楼高的范文正公祠。走进龙山书院,迎面就是一堵墙,深灰色的浮雕墙面上,正面雕刻四个暗红色字:“龙山书院”。在浮雕墙的背面,我看到了梅城人民用金黄色的字体书写的先生诗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与其说,这诗句是对先生高风亮节的礼赞,不如说,是先生写给自己的座右铭。
或者说,在我的心中,范希文市长是最符合这样赞美的时代风流人物。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