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江山与人民:兵临省府话南山(随笔)
江山与人民:兵临省府话南山
作者:胡春雨
题记: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姜太公
闻之于政治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贾谊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孙中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
南山怒涛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倘若把这句古诗放在济南,竟是如此贴切。当与济南文友穿行万木葱茏,盘旋千山起伏,才发现“不用东奔西走,济南什么都有”,并非济南人的大话,而是山水人文资源富集的名城本色。幽幽南山,正是她的制高点,为省城写满了绿意,涵养着水源。
从诞生之日起,济南不仅是清济浊河哺育的赤子,同样是巍巍岱岳托起的明珠,博雅温润的泰沂山脉,在此隐身莽莽平野,遥望五岳独尊。恢弘的民族进程在此展开——泰山脚下,孕育了文明起源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黄帝与蚩尤奠定华夏的决战在此转折,舜耕历山播种着文明基因。当现代中国在战火中涅槃重生,群山深处留下了撬动历史的轨迹。透过车窗,四望苍山如海连绵起伏,这分明是静谧的波涛,而她的人民,乃推动历史车轮的伟力。
抗日战争,乃中华民族从涣散衰败走向团结振兴的大转折。在敌强我弱、敌小我大的条件下,倭寇利在速战、置我死地,我国利在持久、苦撑待变。山东地处南北两京之间,暴露东海之滨,势必首撄兵锋。关键时刻,统治山东的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一退千里,齐鲁大地迅速沦陷。但生长于斯的山东人民并未沉沦,敌后抗战随即展开。此后八年时间,泰沂山脉成长为最主要的敌后根据地,成长为新政权的军事中心。南山在此窥伺省城遥通沂蒙,注定担负起独特使命。
在战略防御阶段,随着主战场引向内地,倭寇兵力不足与战线过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府坐镇天府之国,节节抵抗;倭寇西进山岳之地,深陷泥潭。广阔的华北与华东,成为敌后空虚之地,而这片大地从不空虚,自古乃决定天下运势的根本之地,五千年来,祖先在此发展壮大,经略四方。问题在于,是一盘散沙任人宰割,还是坚若磐石岿然不动?关键在于谁能把民众组织起来,如何让组织扎根民众。当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全民皆兵,人自怀怒,丰富的人力与物产,便转化为庞大的战争资源,每一寸国土都成为杀敌的战场。广袤的泰沂山脉,为敌后斗争张开了铁臂。
回望历史,四海鼎沸之际,人民所归,便是政权;天下太平之时,王道所归,在于人民。全面抗战爆发初期,远在洛川的共产党人抓住先机,把扩大军队、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作为首要任务,选定华北敌后为主要作战区域。此后,根据地扎根群众,四处开花。1938年底,在山东地方党组织发动起义基础上,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一部,在罗荣恒等带领下开赴山东,成为支撑根据地的骨干。相比如火如荼的正面战场,也许这是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却将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走进南山,仅西营的佛峪、葫芦峪、算盘村、上降甘,到处密布着抗战足迹。
天下大势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国,抗战前途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倭寇可以攻城略地,却无法占领每一寸土地——早在抗战之初,国中有识之士已把眼光投向旷野。相对占全国人口十之八九的农村,那时的城市不啻海中的岛屿,以薄弱的交通线相连。只要侵略者无法消灭中国军队主力、有效建立基层政权,便无法真正立足。既然农民构成中国社会主体,如何赢得最广大农民支持,成为中国革命关键。我们的共和国,正是在民国时代内外叠加的巨大震荡中降生,共产党人通过放手发动群众,以农村包围城市,依靠人民战争夺取政权。天若有情天亦老,古之所谓天命,在于历史选择。
放眼全球,二十世纪无比辉煌,也无比惨烈。中国作为东方世界中心,无论强大还是衰弱,都将影响全球变局。两次大战奠定了今日世界格局,国际国内矛盾相互因应,在深处决定着中国国家进程。
一战之后,俄德等四大帝国极武而亡,英法等列强元气大伤。在帝国废墟上,德国建立法西斯政体,酿起更大风暴,再次走上侵略扩张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一时震荡着病痛中的世界,通过第三国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产主义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大洋彼岸的美国,继承西方文明成果,坐拥广袤大陆,退可隔岸观火,进可火中取栗,一步步取代欧洲成为全球重心,通过《十四点和平纲领》、《九国公约》等布局战后秩序;在亚东,日本野心膨胀,正在滑向军国主义深渊。
晚清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长期陷于瓜分包围之中。一战之后,美国与亚欧海陆相通,苏联在北疆居高临下,大国势力折冲亚东,深刻影响中国政局。其中,中日同文同种,此消彼长,为我腹心大患。从五四运动、五三惨案到西安事变,日本侵略行为深刻着影响中国变局。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企图与法西斯同盟挑战全世界,中国联合美苏等正义力量,惨烈胜利。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挣脱帝国主义枷锁,最大成果则是中国重归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历经三年内战,共和国在东方崛起。
回顾那时的中国,最大的罪过是贫穷、落后、分裂,建设是唯一出路,而令人色变的阶级斗争,却在社会病理中走向爆发。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其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意在扫除阻碍进步的旧势力,建立“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国家。运数所在,正如梁启超先生忧患的那样,革命不可避免,势又引起革命,造成暴利循环。古人所谓“敌攻其外,民盗其内”,其后果是“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道尽民国兴亡。人民得到的只有战争与饥荒,死亡与流离。国府苦撑着摇坠的法统,背负着破碎的山河,从未真正实现统一,救亡不暇,一部遑论《建国方略》,成为奠定新中国的过渡。
《三略》云:“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土地乃财富之母,人民是土地的孩子,天下兴亡背后,土地从来是关键因素。国共两党都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意在保障人民生存与平等。但平均地权意味着触动社会根基,被反对者斥为鼓动下层社会暴乱。为此,孙中山先生的方案是核定地价、和平收买,但只有国家重回正轨,才是实现理想的前提。终民国一代,国府无法在法律范围内实现土改,其鼓舞军民意志,多依赖诸如“国民精神总动员”之类的运动,激发国民荣辱观、价值观。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人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动狂风暴雨般的土地革命,历经战争之磨砺,赢得大众之信仰,也便赢得了江山。
抗战砧板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跃出敌后,扎根群众,独立开展游击战争,在根据地建政。仅仅三年时间,八路军从区区四点五万人迅速壮大,到1940年百团大战,突然绽露出人民战争的伟力:历经一千八百余次作战,毙伤倭寇二万余人,回应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指责,昭示着一支新的力量强势崛起。
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相对稳定。此时国府需要养精蓄锐、整军备战,倭寇意欲巩固后方、以战养战,敌后战场遂成为各方角力点,呈现出国共日错综复杂的局面。倭寇疯狂发动“治安肃正”,采取三光政策和囚笼战术,一度使根据地陷入严重困难。群众路线乃共产党人最大优势,政策与策略的转变乃成败关键。面对严酷斗争,中共通过大整风、大生产、精兵简政、减租减息以及三三制政权,在思想上、组织上、民心上、物质上赢得新的锻造,度过了又一场危机。尽管根据地一时缩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在省城咫尺的南山,八路军始终在坚持战斗。
《尉缭子》云:“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倘若面对强敌不能扎根民众,无异客军孤旅。1943年初,在山东敌后战场,国军苏鲁战区弹尽援绝,残部被迫撤出。李仙洲率九十二军企图打回山东,在倭寇和八路军的阻击下损失惨重无力回天,不由长叹华北大势已去。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陷入了四面作战的困境,在华北抽调大量部队投入正面战场,根据地人民借机发动局部反攻,根据地迅速扩大。为挽回败局,倭寇于1944年突然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尽管使国军遭受重创,结果却是根据地乘机壮大。倭寇没有后方,等待它的只有灭亡。
老子讲“不敢为主而为客”,又说“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历经全面抗战,共产党人从西北一隅之地,发展为拥有120万党员、120万军队和220万民兵的全国性大党,拥有多达十九块根据地,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与人口,新政权已经开枝散叶。对根据地的进攻倭寇尚铩羽而归,何况历经几十年战乱,国府统治的中国已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当调转枪口,骨肉相残,国军真能长驱直入吗?
一统江山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一统乃中国最大国情,统一乃大势所趋。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终成泡影,“关外大打,关内小打”,双方在谈判中为形成有利态势难以罢战。抗战胜利后国府貌似强大,麾下430万大军,其中正规军200万,暂处优势。纵览历史,从商周革命到楚汉战争,天下兴亡从不在于表面力量对比,在于人心归向,往往属于后发一方。
在抗战中,国府从东北向西南收缩,依托复杂地形节节抵抗。日本投降后,形势恰恰倒转:国军需要从西南向东北推进,向战略纵深极为广阔的北国进取,共产党人早已深根固本,占据有利地形。《三国志》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在交通薄弱的情况下,国军虽借助美军舰机运兵中心城市,却无法控制农村。在广袤的战场上,一旦深入敌境求歼主力,譬如与影子作战。
《投笔肤谈》云:“是以民劳而兴兵者疲,民贫而兴兵者匮。”面对强敌,中共中央准确判断:国府“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根据地军民“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战后的中国民生凋敝,抗战中九死一生的军民,厌恶内战,渴望和平。而根据地军民饱经磨砺生死与共,为保卫革命果实同仇敌忾。这一切,为强弱转化埋下了伏笔。
内战爆发后,国军凭借优势展开全面进攻,表面攻城略地,实则战线拉长首尾狼顾,难以消灭对方主力。在山东战场,全面进攻在莱芜遭受重挫。此后,国府视陕北为中共政治中心,山东为军事和交通中心,转而重点进攻。孟良崮一战,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七十四师被歼,攻势再遭重挫。重点进攻的结果,国军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形成了重兵拖在东西两翼的哑铃型阵势,中原空虚,南方腹地又缺乏二线部队。这种态势,为解放军剑指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从内线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内战进程,正在转折。
军事总是政治的手段,武略不可能脱离政略。配合战争形势的发展,1947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斗争地主、没收土地在广大农村如火燎原。到1948年底,多达一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调动起极大革命热情。1946至1948年间,仅华北和东北就有二百万农民参军,仅山东就有480万人随军支前。各大战场上,到处都是群众踊跃支前的身影,汇聚起人民战争的海洋。至此胜负已定,也许各方都没想到的是,结局会如此块速到来。
战争进入1948年,力量对比进一步向解放军倾斜,国军被迫由分区防御转为重点防御,在全国依托五个重兵集团支撑危局,企图在江南重整军备。中共中央召开九月会议,为战略决战作出各项准备,各大野战军亦按数序统一排列。济南战役爆发前期,解放军继续向津浦、胶济铁路发动攻势,国军在山东只剩济南、青岛两个孤立据点。由于济南是连接华东华北的战略枢纽,为屏障徐州、隔断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国军统帅部兵行险棋,以王耀武将军率领11万大军固守济南,同时令徐州三个兵团北援,制定了会战计划。
《尉缭子》云:“无必就之军者,无必守之城。”在战役部署中,解放军组织十四万攻城兵团与十八万打援兵团,制定了“攻济打援”计划。迫于人民战争威力,徐州援军不敢贸然北上,济南遂成孤城。9月16日,济南战役在许世友将军指挥下展开,面对坚固城防,以“牛刀子战术”攻其要害,迅速扫清外围。解放军原以东集团为主攻,一度受挫,西线进展却出乎意料。人算不如天算。随着占领机场,守军与外界失去联系,担任西线防御的吴化文迫于压力率两万守军起义,彻底打乱了防守。历经八天奋战,解放军以损失二点六万人代价攻克济南,成为攻克重兵守备大城市的开始,意味着国府依托大城市“重点防御”的体系开始崩溃。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再到济南战役,在共和国的缔造中,作为军事中心的山东一次次成为转折点,南山乃最好的见证人。
如今硝烟散尽,位于西营的济南战役指挥部,乐享着和平阳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当铭记,我们的共和国从哪里来?如何让共和国永葆青春?无穷伟力,在于人民,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惟我大好河山,永与人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