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邻居那条狗》创作杂谈(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邻居那条狗》创作杂谈(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10.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82发表时间:2021-05-18 19:21:12


   死了一条狗,得到一篇小说。生活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只要善于发现,善于用心灵去感悟,就有写不完的故事。
   一篇不足五千字的小说发出后,竟然在短时间里得到众多读者的热情关注,在微信和网页后还有从未交言的陌生文友真诚的读后感悟留言。江山菊韵文友岭后人先生留言评价说:小说“富有戏剧性,又不失真实性。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虽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的评语基本达到了我创作这篇小说的预期目标。就是要通过故事让读者们去想,去想做人与狗的差距,从而去反思道德人伦,给与人教育,达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狗历来就是文学的题材,古今中外的历代文人诗家写狗故事的大有人在。外国作家斯坦利•科伦还有多部写狗的专著,作家让那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狗狗儿们都在他笔下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书中有南丁格尔与一只伤狗的邂逅,开始了她的救死扶伤生涯。书中有德国作曲家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得到一只名叫罗伯的大胖狗对他一见钟情,尾随至其家中安营扎寨,陪伴他写出了音乐史上许多不朽的作品。书中还有拿破仑一生对狗厌恶至极,而当他身处险境时,恰是一只勇敢的狗使他死里逃生的经典故事。在中国流行的民间故事,那些“义犬救主”“义犬报恩”的故事层出不穷。可见狗与人的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的。“狗通人性”“狗是人类最亲密的好朋友”这些格言也是中国大多数人认可的。因为从远古的渔猎时代开始,人类就已经驯化狗来为自己服务,捕捉猎物,看守家园,守护农田,放牧巡山,供人观赏。狗不仅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任何情况下,狗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狗以自己的忠诚,赢得了人类的信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海写下许多赞美狗的诗,苏轼在儋州的时候苏轼养过一只叫乌嘴的狗,苏轼过桥,狗却偏偏不跟着,自顾自地下河游了过去,路人啧啧称奇,苏轼也笑得前仰后合,于是写下这首《咏狗诗》。“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长桥不肯蹑,径度清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盗肉亦小疵,鞭箠当贳汝。再拜谢恩厚,天不遣言语。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在诗中苏轼调侃狗说:幸亏我是你的主人,你天天吃这么多,这么胖也不用担心被吃。白天能帮我迎客,晚上能帮我看门。知道我回来了,你高兴地尾巴都翘起来了。跟着童仆一起玩闹,玩累了就吐着舌头喘息。我要过桥,你偏不跟着,自顾自地游过河去。平时你太喜欢偷肉吃,再这样没素质我一定打你。不过,你已经很好了,我很知足,我苏轼飘零半生,有你在身边真好。还有杜甫住在《草堂》里,每天外出,狗看到杜甫回家,高兴地前来迎接,在杜甫的衣服底下钻来钻去。把诗圣的心也酥得痒酥酥的。薛涛的《犬离主》诗,写的更是富有情趣:“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诗的意思是说:狗狗啊,我养了你五年,你又香又净,我很喜欢,但是你今天怎么无缘无故把客人咬了,我要惩罚你的,你今天不能在毯子上睡觉了。把你惯坏了可不得了。“扬州八怪”的诗人李勉《过废园》时见到一家闲院子里面春意盎然,忍不住折花一只,结果里面的大黄狗就叫个不停,诗人感叹道:“大黄啊,你还真是恪尽职守啊。”诗是这样写的:“谁家庭院自成春,窗有霉苔案有尘。偏是关心邻家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不再多举例,反正是历代或现代的文人笔下都有狗的题材,狗历来都被人赞赏。但是“文以创新为贵。”只有结合时代的变迁,写出新的时代社会背景下不同条件不同环境里的狗的诗文,才会出彩,才会引人阅读欣赏。所以我的这篇《邻居家的狗》就是在这个意念中写出的。邻居老人的狗自然老死了,(因为狗的最大寿命不过十年,民间由此传说为证。)老人为失去狗而痛惜大哭。老人回忆起自己的儿女都有出息,居住大城市高楼,有豪车,有金钱。可是自己却独自老居乡下,捡得一个被人扔掉的小狗,精心养大。狗感恩就忠心陪伴老人过活。为此狗与老人不弃不离,宁肯失去自己的爱情也与老人厮守。可是老人的儿女却仅是每月付给老人微薄的生活费,十年也不回家看望老人一眼。由此老人心里感到养狗比养儿女要好。你看这狗为老人看家解救危难,为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做拐杖,还大胆去去学习跳舞,回来给老人表演,哄老人开心,使孤独的老人有个伴,有乐趣,能开心的生活。这狗比她的儿女做得好几百倍。老人一旦失去狗,就生活绝望了,儿女给的那每月二百元的低价生活费是弥补不起老人精神的。
   有狗的陪伴,老人过得幸福,活得快乐。因此老人痛哭,要儿女厚葬她的“花宝”。可是老人的儿女女婿真的回厚葬她的爱狗吗?结果是“要吃狗肉!”老人想不到儿女竟然不听她的那个小小要求,精神彻底绝望,也就气绝身亡,随着“花宝”而去。小说留下一场人间悲剧,让人无限回味那人情,恩情、狗情,风情……
   有个读者回言说:“看完小说,对照身边的情景,真的才感到现实中真有人不如狗的情形!”一篇还不很成熟的小小说,能起到如此效应,能得到良好的反映,我心里自然就是满足的,也是快乐的!
   为我此文写编按的老作家鲁芒先生在微信推荐语里说:“黄老又一篇闪烁着天才火花的短篇小说。”这话只是鼓励我继续学习和写作。因为我自己知道根本不是“天才”一类,而是属于乡土中的“蠢材”“笨才”“草儿才”一类。即使自认为还有一点“才”,也是小儿科才,因为一身与那些什么高中大学无缘,与那些什么“学会”“协会”无缘,只是一个小学生,一个泥泞里孤独的跋涉者。几十年来只是坚持学习,坚持练习写作,每天写三五千字而已。这里感谢鲁老先生的真诚鼓励,不是“天才”,而是要天天“添柴”。
   邻居根奶奶的那条大花狗死了。我除了写下这篇小说,还在继续想:这狗是为谁活着?这狗是为自己活着吗?不是,它为自己活着,为什么有恋爱机会而不去?它为自己活着,为什么要拼命保护老人的家?它为自己活着,为什么要做哪些“做拐杖”“学跳舞”这些与己无关的事?而得到的待遇无非就是每天“一个鸡蛋”而已。这狗啊,就是感恩于老人,报效于老人,献身于老人。我想明白了:狗的一生的确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唯愿我也能成为这样的狗吧。
   不就是死了一个狗吗?有什么价值可写呢。的确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题材,稍微一眨眼就放过去了。可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就发觉是个好题材,可以写成极有意义的文章。因为文章素材的来源再于生活,而生活中的人必须要养成善于留心观察,时时处处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中发现美的闪光。观察到了,还要去感悟,去体验,去挖掘素材中的有价值的闪光点,这样你就天天有文可写,还能写出较好的文来。从1985年,我在中国人民人民大学听作家讲文学与观察课后,我就牢记了这一点,所以几十年来,我每走一处就观察四方,可以发现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因此我走到哪里,就可以把文章写到哪里。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地可以在我的笔下成为有趣的写作题材。并且一见到就写,起码争取尽快写,不放过灵感。昨天早晨无雨,我下到菜地栽苗,一群鸟儿围着我乱飞,我感到很奇怪,好像在嘲笑我说:“你这大年纪了还要来劳动,真是无福!”一只山雀(我地俗名叫它山叉子。)竟然一嘴叼走我头上的青布小帽,把帽子扔到几丈外的草叶上。我觉得此事很有趣,回家后马上写成一首古风诗,题目叫《鸟儿摘我贫困帽》,发到江山菊韵,老作家社长叶雨看后留评说:“黄老师这首诗歌看得我大笑不止,黄老师出口成诗,文笔幽默,太逗了。”有老社长点赞,我写文就达到心愿了。因为我的文只要有一个人发出反应就算成功,何况我还能把社长看得“大笑”呢!文友茆屋闲客留言更是精道,他说:这是“天人合一,劳动光荣;以苦为乐,乐在其中!”这话说得真是有品位的精绝,我简直为我的顺口溜受宠若惊了。
   一篇不长的小小说,要吸引人看,就要讲究一点写作艺术。我这篇《邻居那条狗》还是用了一点写作技巧的,正如鲁芒老师在编按评价的那样,“按照读者的正常思维,小说应该是个喜剧。但结尾异峰突起,花狗死了。狗死是正常的现象。但作者在这里一转,让根奶奶像对待死去的亲人一样打电话让儿女回家处理丧事。作者期望的是根奶奶的儿女们答复母亲的要求。但儿女们回家以后的表现却是跟读者们预期完全相反:他们不是处理狗的丧事,而是要把狗卖掉,剥狗皮,吃狗肉。到这里,读者才知道,这是一个悲剧,是狗和根奶奶的悲剧。这个评价是很专业的很到位的。我的小说采取的前边蓄势,一直按正常思维去写,去铺垫,去那势蓄足,然后才异峰突起,平地波澜,一个大回转,给人的心灵重重一击,使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回味,揭示出在金钱第一的时代,一些人只重金钱和物质享受,却丧失了做人的基本感情和道德。在其他方面小说一波三折,对狗的人格化描写都是注意了的。虽然我的小说是随手写来,也没有反复修改,还有许多不足,但是我在逾越古稀之年,还能信守写出得到读着认可的好文,我真的感到很是惬意和满足。人老了,与人争论高低没有益处,自己潇洒的随便写写玩玩多好。
   在我们菊韵社团,最近一个多月来发展很好,一大批作者作家天天坚持写出精彩的好文。鲁芒、茆屋闲客、类猿人、刘明国、静虚散人、瘦马、江上渔夫、乐歌等才是大才人,文章妙手,他们不几天就有大作精彩出现。我只是跟在他们后边坚持学习着,练习着。只要不发生停电和灾害,我每天都会来菊韵学习二三小时,还尽量坚持写文,预防脑痴呆,和大家快乐过好每一天。一篇狗小说,引发我许多感悟,就唠唠叨叨说到此处吧!

共 38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很好的创作感言。黄老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狗,而在于告诉我们,创作必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善于捕捉灵感。另外要写好诗文,必须勤奋,天才来自勤奋。黄老坚持每天写3000字,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难怪黄老灵感来得那么快,构思那么巧妙,文笔那么娴熟。还有,黄老善于读书,文中关于狗的故事,就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不会了解这些情况的。黄老的感言道出了创作成功的秘诀,胜过多少名家的冠冕堂皇的创作指导。希望文友好好看看这篇文章,一定有所裨益!【编辑: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5-18 19:28:59
  一篇极好的创作体会,是黄老多年坚持创作的结晶,有很强的指导性。文友务必好好读一读,一定有所裨益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18 19:33:17
  谢谢鲁老点晴编按鼓励!昨日写狗后余味不尽,再写点作文体会。观注体味生活,就有写不完的文。谢谢: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刘明国        2021-05-18 23:20:52
  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把这种提炼后的生活写进读者的心里去引发共鸣,那便是作者的本事。为黄老写成好文点赞一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19 09:11:37
  谢谢关注鼓励!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5-18 23:28:12
  老师的文章总是很值得读,很值得学,谢谢老师的精神食粮!感恩!祝福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19 09:11:52
  谢谢鼓励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19 09:11:00
  我自己知道根本不是“天才”一类,而是属于乡土中的“蠢材”“笨才”“草儿才”一类。即使自认为还有一点“才”,也是小儿科才,因为一身与那些什么高中大学无缘,与那些什么“学会”“协会”无缘,只是一个小学生,一个泥泞里孤独的跋涉者。几十年来只是坚持学习,坚持练习写作,每天三五千字而已。这里感谢路老先生的真诚鼓励,不是“天才”,而是要天天“添柴”。
活到老学到老
6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9 07:35:20
  七绝•夜读
   好书捧手用心参,明月高枝照草庵。
   不觉钟敲零点过,开怀还对古人谈。
活到老学到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