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卧薪斋闲读《三国演义》笔记(4)(随笔)
提起《三国演义》,人们都要最先提到曹操这个人。在一般人眼里,曹操都是“奸雄”。何谓奸雄?就是“既奸猾又有心雄”。奸猾而不雄的叫“奸贼”,如严嵩;只知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的叫“枭雄”如董卓。有人说刘备也是“枭雄”,那时冤枉刘备了,因为刘备不算霸道,应是个智勇杰出的“豪雄”。这里我么先谈曹操。曹操家教不好,本不姓曹,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加上曹嵩是花巨大银子买来的一个太尉官,忙于官场行走,对曹操的教管都是很差的,曹操幼时,就是“飞鹰走马,游荡无度”《三国志•曹瞒传》是个公子哥儿一类的“问题青年。”
然而就是这个曹操,却立志要干大事。干大事就要会耍“奸”,所以曹操就逼迫自己去学习韬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是决不会去立志当“奸雄”的。再说,身逢盛世,就是“能臣”,生逢乱世,那只能“奸雄。”时势造英雄,至于造出个“能臣”还是造出“奸雄”根本无所谓,反正都是了不得就行。就当奸雄吧,那也是一种大气,一样荣耀得名垂千古,我行我素,一样笑傲江湖。曹操要立志成大事,他首先知道要得到一帮能人。
“欲得天下,必先得人。”在东汉朝廷腐化衰败之际,各个诸侯都在蠢蠢欲动夺取天下的情况下,身为镇东将军的曹操唯才是举,招贤纳士,吸引了优秀人才的聚集。先有荀彧,荀攸叔侄二人抛弃袁绍来投,荀彧又荐举程昱,程昱又推荐郭嘉,郭嘉又引荐刘晔,刘晔又荐满宠,吕虔,两人又共荐毛珍,随后有于禁自投曹操,夏侯引见典韦于曹操,从而为曹操建立曹魏天下奠定了人才基础。从此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从曹操招贤纳士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拨任用,一经选拨必将委以重用,而且恐有天下人才不尽我用的紧迫感,可见曹操在选人用人上具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这一点,刘备就略逊一筹了,连庞统来投奔,刘备还嫌弃他长得不好看,派他当个小小县令。要是说曹操在三国之争中顺乎天时之处于优先位置的话,那么曹操从一开始就重视人才的选拨任用,在人才的争夺战中就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战斗。
但是曹操也有用人失误的地方。陶谦本欲结纳曹操,而好心令人护送曹操之父曹嵩一行,谁料那护送之人贼心不改,见利忘义,将曹嵩全家杀尽斩绝,取了财物,放火烧寺,闯下了大祸。于是曹操率大军大举进攻徐州的陶谦,以报仇雪恨,但最终以大败而告终。为什么呢?一是征讨陶谦是无故,无故怀怨征伐而人不顺,故陶谦有玄德、孔融、陈宫三助也;二是安民扶国是公,私报杀父之仇私也,发兵以报私仇,将士不得不怨,有怨将士就不能竭尽全力;三是曹操在用兵上出现了大失误,除留荀彧、程昱守阵外,其余尽发往徐州,使自己的大后防处于极度空虚。吕布、陈宫乘虚而入,接连袭破兖州、濮阳等地,直捣曹操的老窝鄄城。难怪曹操大惊:“兖州有失,使吾家可归也,不可不亟图之!”四是曹操为报私仇,无故加罪恶于无百姓。曹操一路进攻,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所到之处,杀人民,挖掘坟墓,无恶不为,大失民心。有此四条,曹操不得不败。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有意;陶谦杀曹嵩全家,无意。曹操迁怒于陶谦犹可言之,而迁怒于百姓则万不该。曹操曾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宁叫我负人;今日报仇雪恨,是不可人负我。陶谦宁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也要救徐州百姓之命,乃仁义也;见弘德贤良,再三以徐州相让,是贤德矣!陶谦有三让,刘备有三辞。三让乃真心,三辞是假辞。真所谓辞之愈力受之愈稳,大凡英雄做事都是这样。刘备致书,劝曹操撤除徐州之兵,曹操却说:“刘备何人,敢以书来劝我!”这是无意退兵也;后因兖州之围而顺势秉个人情于刘备,是无可奈何,故,退曹操徐州之兵也,非刘备,也非吕布,而是陈官其人也!曹操没有用好陶谦,平白无故丢掉了徐州,这是他的失误!可见即使是奸雄,也有疏漏之时。
刘备也是得人心的。陶谦以“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气闲养病为由再三让徐州于刘备。可见陶谦看重刘备的德才,二子不才,故宁愿自己病也,也要让刘备堪为徐州重任,公心至公,气度豁达,谦让至诚,以黎民百姓为重,可敬!可叹!陶谦病亡,刘备得领徐州,曹操以刘备未有半剪之功而占据徐州,要发兵攻打徐州。荀彧谏曰:“昔事租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荀彧的这一战略性谋略的特色是:一要巩固坚实的大后方,二要刘备领徐州民已服备,取徐州不若先得兖州;三要首先东略阵地,既除黄巾余党,又取其粮草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四要先解决吕布的问题,后攻取徐州。荀彧的这一谋略、金石药言,洞见利害。自此之后,曹操按此行事,使自己的大后方进一步巩固,后来才能够得以抽身东征,为曹魏天下奠定了坚强的根据地。曹操善于听取好的谋划,不能说他不“奸”到好处。吕布、曹操的洛阳之战,吕布以诈骗曹操进城,使曹操大败而几乎身。紧跟着曹操以诈应诈,将计就计,诈言身死而诱引吕布出城攻打,从而以伏兵使吕布折了很多人马。将计就计作为最常用而最有效的军事谋略,贵在把握战机,计可速发。迟则机失,机失则势不复存,势不存计不可使,使则非败不可!由此可看出曹操的用兵也是很“奸”。
荀彧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使曹操在诸侯争纷中处于优先的地位。贾诩劝李傕、郭汜降曹、求免本身之罪,险遭李傕杀害。贾诩徒有经纶之才而不用于正道,最终不得不单骑回乡。杨奉保驾有功,但气量狭窄,非成大事之辈。杨奉因曹操成了大功,掌了重权,而引军屯于大梁。杨奉手下有良将徐晃而不得重用,而曹操见徐晃而暗暗称奇,并以计召之。曹操见才便爱,安得不成大业。曹操一见董昭面容不凡,见言语投机,便问以朝廷大事。董昭亦不负曹操厚望,说杨奉是无谋之辈,不足虑也,让曹操以书安之,说李傕、郭汜“虎无爪,鸟无翼,不久为明公所擒,不足介意”。使曹操放心行事;建议迁都于许都,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每计与曹操相合。当然曹操必“凡操有所图,惟公救之”。至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好眼力。在对付刘备、吕布上,谋士荀彧向曹操连献“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损兵折将,失去了徐州。请诏命实授刘备为徐州牧,再密书刘备杀吕布,此乃“二虎竞食”之计,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见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尽管这一计策被刘备识破未能得逞,但毕竟在吕布心中埋下了隐患,对刘备开始有了戒备心理。在“二虎竞食”之计后,荀彧有提出了“驱虎吞狼”之计,暗说刘备上表要略南郡,袁术必怒而攻备,曹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疑心。事实上,正如荀彧所算计的那样,吕布得到袁术的许诺后,不仅乘机占领了徐州,而且出兵与袁术夹击刘备,使刘备大败而东逃。
曹操聪明,又爱说实话。一开始他就说我出身不好,怕人家看不起,因此想当一个好的郡守。后来国家动乱,我就带兵打仗,只想当个征西将军。后来人家都在动手了,我才野心大一点,当个齐桓公一类,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殊不知我当上丞相了,这个权我是不交出的……曹操这些话说的很实在,听的人都不好再说什么。在一个说假话充斥的时代,打击别人最好的的武器就是实话,因为实话本身就具有雄辩的力量。倘若曹操跟着讲假话,人家一下就可揭穿他,他就无法再走下一步了。但是曹操的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他把假话藏在真话后面,讲的既流畅又坦荡,还讲得理直气壮。你看曹操这个人就是撒谎也很大气磅礴。曹操就是曹操,他大气、深沉、和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诈、冷酷、还残忍,既有奸诈,又有坦诚,曹操的“奸”与“雄”统在一起的。因此它是真正的“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