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以文学名义向故乡致敬(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以文学名义向故乡致敬(散文) ——郑长春在西安石油大学谈《青台镇》的创作过程


作者:郑长春 布衣,49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7发表时间:2021-05-25 09:45:36
摘要:我曾经在青台生活了20年,那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20年,是青春年少的20年,也是此生再也不会重来的20年。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笑一颦,都组合演化作了我笔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谢青台,生命中留有这段光阴;感谢这个不凡的时代,感谢我的父母,感谢脚下的这片士地,给了我一个卑微的生命和不安的灵魂。现在,我把那些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结合史料记载、实地考察所得的丰厚素材,终于写完了这些文字,心中忽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通透与释然。青台镇虽被岁月风尘化为一片废墟,但在我的笔下却是鲜活的记忆,它像一块立在故乡荒野上的墓碑,让我时时悲伤地遥望。因此,我写的这些文字不完全是一本小说,而是我献给这块多灾多难土地的一支挽歌。抑或说,是我在故乡土地上为自己提前写下的墓志铭。

【文采】以文学名义向故乡致敬(散文) 以文学名义向故乡致敬
  
   ——青年作家郑长春在西安石油大学谈《青台镇》创作经历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再次与我们石油大学的师生相见,在这里畅所欲言分享我的创作感受。记得3年前的这个季节,我应邀来到咱们大学,结合我的散文集《古镇遗梦》谈了一些读书与人生的感悟,大家都很快乐,阵阵掌声使我内心得到莫大的鼓舞与安慰。今天,时过三年,我又应邀来到了这里,这一次给大家带来的是我才出版的长篇小说《青台镇》。
   这是一部我整整写了10年、修改数次的首部长篇小说,于2020年底由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倾情出版,在微信读书、腾讯文学等阅读平台一经推出,即受到读者热捧。全书共45万字,54个章节,以千年古镇青台为大背景,用崭新的视角和清新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一幅跨度百年的社会生活真实图景。可以说,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将乡村与城市、社会与家庭、传统道德与现代思想的碰撞、灵与肉、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纵横交错,结构严谨,内涵丰富,集儒、释、道思想于一体,给人一种大视野、大胸襟和一种快感、美感,故事情节波澜跌宕,妙趣横生,人物活灵活现,可读性强,应该不会令你失望。
   也许,有人会说:别的作家两三年、甚至一年或几个月就写一本书,为什么你的《青台镇》竟写10年才完成?
   我觉得这个疑问提得很好,这就是今天在这个讲座上我要给大家交流的问题。
  
   只有埋头深耕,才能厚积薄发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五年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成为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青台古镇那么厚重,实在是我该用一辈子去书写啊,我却用10年将它写了出来,心里深感不安。
   是的,有人写一本书用一年或几个月,而我写这本《青台镇》却用了整整10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10年啊,我却把这段宝贵的光阴投注到了那些密匝的文字中,要是去周游世界,也不知能走多少地方,大饱多少眼福。对此,我一点也不后悔。人各有志啊,别人写作要的是结果,而我要的是过程,不求换来多少眼光赞赏,只求问心无愧。
   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然是立足于本土经验和本土意识的,只有埋头深耕,才能厚积薄发。无论他接受了多少外来的观念和叙事手法,最终他还是要回到他熟悉的那片土地,所有的观念和方法都是为了表现他所处的社会的精神实质,为了表达他对所处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发现。只有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开放式写作才具备更为深远的价值。
   其实,这本《青台镇》我何止写了10年?严格地说,早在30年前我在这个古镇上读书时就开始酝酿构思了。
   “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这是北魏杨炫之笔下的青台。说真的,当我第一次从书本上读到这样的诗句时,内心很是激动和自豪。不为别的,只因上面有“青台”二字啊!没想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竟有如此史诗般的意味。后来,又看到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婚走》中“青台闭,白日开。秀才呵,受的俺三生礼拜……”的唱词,又让我兴奋好长一阵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如今成了一个破败的所在。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所见过的古镇中最烂脏的一个,但在那泛着黄水的溃决之处,却开着一朵令人眩晕的花。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和超脱呵——这就是青台的独特之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于是,我心里咆哮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陈词滥调,开始扮演一个荒诞主角,进行一种古典与现代的追寻,一次深入灵魂的缤纷探索。
   这实在是一部荒诞而有趣的戏!
   小时候,我就常听老人们说起这里的奇闻怪事和名胜古迹,一寺三塔八座大庙,两河四寨汉桑唐柏。每每听到这些,内心总会对故乡怀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飞向那遥远的岁月。
   不管它曾经如何辉煌,无论经受多少风雨,那些往事毕竟都成了过去。如今,她像一个洗去铅华的女人,静静地躺在那里,曾经的容颜慢慢爬满深深的皱纹,曾经的浪漫开始弥漫出苍凉的慈祥,那些充满传奇的点点滴滴,就像挂在她脖颈的颗颗珍珠,每一粒,细细望去,都是一个很美的故事。
   30年前,我独自一人背上空空的行襄,从这里离开故乡,然后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外漂泊打拼;30年后我还是独自一个人回到这里,拥抱家乡,热恋乡土。小镇上的炊烟依然飘得那么久远,但无论我走多远,我的根仍在这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把童年的梦留在了这里,把少年的魂丢在了这里,因此,我的文字里满都是故乡的影子。
   正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却在30年后第一次用小说的形式将它系统完整地写出来。从12岁到青台读书起,我就想将来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笔为这个古镇写点什么。
   直到我人到中年两鬓白发,才算给它一个归结性的交代。想一想,30年一部书,何其艰难,何其漫长,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故乡书写一些浅薄的文字,又何其幸哉!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青台古镇的书,但我想说的是,这里所写的青台,已不完全是过去地图上行政范畴的青台了,它是我梦中的青台,是作为一个文学载体的青台,是我心中的青台。而我之所以情不知疲地重复这个名称,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由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不是一本完全记录青台古镇的作品,青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岂是一本书就能承载得了?!
  
   生活是一本最生动的书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甚至是作者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思想呈现,都会或多或少带着作者的某些影子。
   在这本书中,各色人物在历史变革的舞台上粉墨登场,演绎出了一幕幕活剧、喜剧、悲剧和丑剧;主要人物有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压迫和剥削的草莽英雄张青屏;一身正气、坚守传统和道德精神家园的代表人物张台屏;刁钻圆滑、玩世不恭、善于投机钻营的小商人张镇屏;出卖色相与肉体灵魂的林晓风;为富不仁、风流成性、无恶不作的伪君子李泰然;心狠手辣以害别人为快事的流氓政客张世信;心地善良、为情所困的才女赵竹菊、张春爱、刘金花;抗争命运、奋斗不息的李桂芝、张世仁、刘东寅、司秋雨以及在社会变革中迷失方向、丧尽天良、坑蒙拐骗的张世智、张世礼、张世义、孙政训、吴留根、李金斗……近百个人物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人生图景,最终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谛:“多行不义必自毙。”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人类传统优良的东西不能舍弃,谁欺骗了生活,谁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张世智、张世礼、张世义、张世信的下场如此,张镇屏、张云虎、张云山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被评论界称为是一部“揭示人性本真、反思家族兴衰、铸造民族之魂”的警世之作。
   不是么?有时候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总习惯以一种仰视的眼光看待过往,但俯视才能看到更多沉淀在泥土的真实。在我看来,青台就是一座淹没岁月烟尘,却使人不能忘却的“真实”。它紧靠奔流不息的唐河,一条老街与日夜奔涌的大河相平行,呈南北走向。老街长约三华里,曲折蜿蜒,盘旋而上,犹如一条逆水而上的蛟龙。父亲讲,古镇的老街正是按照龙形而建造的,而沿街伸向东或西的十多条幽深的巷子,就是巨龙挥舞着的爪子了。这下,我终于明白老街为什么是七弯八拐,而不是像现在的城镇街道那样宽广笔直了。
   我想,一千多年前,有些迷信的老祖宗决定在此筑城而居时,一定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势利导,巧妙设计,将古镇的老街修建成一条腾跃而灵动的飞龙,而不是一条僵直而缺少活性的死龙,其寓意一定是希望这条充满活力的巨龙能保佑这块风水宝地平平安安,并给在此经商的先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一条掉枪河从大冯营的草湖曲折奔来,流经青台,在这里九曲十迴,变得波澜不惊,悠悠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巨大的弧形,使这里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运码头。青台历来有水陆码头之便利,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运也就成了主要运力,而古镇所处之地,上入汴洛连秦晋,下达江汉进湖广,加上背靠粮棉油生产的宛东平原,古镇也就成了四邻八乡粮棉油交易的聚散地,也自然成了商贾们的乐园了。
   听父亲讲,青台兴盛时,掉枪河里一年四季舟楫如林,行则鱼贯,泊则雁排。在他的记忆中,每天进出码头的船只有上百艘之多,到河街交易货物的骡车马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商贩们的讨价还价声,搬运工们的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喧闹不歇。天色渐晚,忙碌了一天的商贩们奔向老街,或入店投宿,或呼朋唤友上酒馆小酌几杯,或上山陕庙津津有味欣赏一场豫剧。背街主要是本地人的住宿区,而老街则是本地商人的大本营。一条只有一公里多长的老街,竟有百货、杂货、副食、酒馆、茶楼、旅店等商铺200多家。以前,老街路中间还保留着一条青石板路,都是一些一米长、半米宽、十多公分厚的青石,经过行人日积月累的踩踏,青石表面大都被摩擦得跟明镜一般,那些青石板的印痕见证着古镇曾经有过的繁华。
   发源于方城北的唐河,流经青台镇的东边,向北可到赊店镇,往南可达湖北襄阳,在中原内河航运中曾有过很长一段辉煌的历史,它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在茶叶瓷器贸易中尤为突出,由水路转陆路经三晋可直达内蒙古及张家口,水面上每天早晚均有各式各样的帆船往返停靠,抛锚补给,下货起货,两家“站房”搬运装卸工有上百人,南下装载货物的船只大多是粮食油料,如黄豆、芝麻、香油、白酒等,北上运回的货物,大多是食盐、食糖、酱菜、茶叶、干菜、桐油、瓷器、火纸、草绳、草鞋、木材、楠竹等。镇上有商会会馆,有戏班,航路一直延续到1955年,后因上游水源减少而停航,最为繁荣的北大街连同一座规模可观的关帝古庙殿堂,统统垮入河中,而不复存在。
   青台寨东门外约500米处有一棵汉桑,相传为汉光武帝刘秀所栽。树高10多米,干很粗,一群小孩在树下玩,6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搂住。大树旁有一个石碾盘,树的直径和大碾盘差不多。树干有空洞,但枝繁叶茂。树的主枝和树杈都很脆嫩。大小树杈向四周伸五六丈远,远远看去像是一把大绿伞。
   西汉末年,青台东寨门外有一近百亩的大桑树园,并有一养蚕场。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多次在这里避难。东汉建立后,登上皇位的刘秀专程回青台掉枪河边看日出,并在桑树园里亲手栽了一棵桑树。随着时代变迁,青台养蚕场萧条,桑园变成了菜园。当人们铲除桑树的时候,把刘秀亲手栽的这棵桑树保留了下来。桑树方圆的群众认为树上住有神仙,桑树有灵,经常有人在树下烧香许愿。1950年土改时,政府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但在树下烧香许愿屡禁不止。1951年,当时为南阳县十三区的青台政府,一群干部亲自指挥把这棵古树伐掉。
   每年的三月十五都要在此举办庙会,会上总唱大戏两三台。烧香的、玩杂耍的、卖东西的、赶会的人山人海,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善男信女们总要瞻仰汉桑、唐柏。
   抗日战争时期,由地下党人邰士芳、邰士林创办的南阳芳林酒精厂,在青台泰山庙立分厂,张绍周任分厂厂长,工人50多人,锅炉2个,日产酒精200多公斤,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当时,泰山庙是青台游击队的集训地,大柏树是哨所。每当游击队员在庙里集训时,总有一个善于上树的游击队员迅速爬上树放哨。在树上,不光把寨墙里的大街小巷尽收眼底,而且方圆五六里以内的情况也能看得一清二楚。1945年4月8日,100多名游击队员正在庙里集训,突然来了500个日伪军全副武装把庙包围了。当他们冲进庙里,却没有发现一个游击队员,看到的是工人正在生产酒精。原来是汉奸、赊镇招抚使署头目孙正训报的信,孙正训为了立功亲自带领一大帮日伪军前来围剿,当他们走到青台寨北三里地周庄的时候,被大柏树上的岗哨发现,游击队马上组织人员撤离了。孙正训这次行动,不但没有得到南阳日军头目鹰森孝的表扬和奖励,反而还严厉训斥他谎报军情。
   可惜,1958年赊镇盖戏园,把这棵大柏树砍伐掉了。
   至于青台在宋元时期是否已为县郡,史书无明确记载,但其古城墙的留痕遗迹历经千年犹在却是事实。此地之古老,历史之久远,还可以从地下发掘出的古物和现存古墓得到验证。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人们发现镇内地下积有如草木灰般的“硝土”,周边岗丘生产队争相挖掘作肥料,竟将岗丘之地变成了沃土。生产队人员挖“硝土”丈余乃不见底,同时发现土层中埋着大批秦砖汉瓦、汉代古墓、锅灶、各种生产工具、陶器及已腐的粮食颗粒等。此地有三座汉代贵族古墓,其中青台镇东三四里处有一个村叫冢坡,该村名字来源于其东北300米左右处有座汉冢。此冢底直径长35米,高6米,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冢顶有盗洞迹痕。1960年在墓冢东南部发现有汉代房基;1975年在此搞梯田时,发现封土内有汉砖。据文物部门认定,该冢应为汉代墓葬,予立碑以示保护。

共 1122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青台镇》全书共45万字,54个章节,以千年古镇青台为大背景,用崭新的视角和清新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一幅跨度百年的社会生活真实图景。全书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将乡村与城市、社会与家庭、传统道德与现代思想的碰撞、灵与肉、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纵横交错,结构严谨,内涵丰富,集儒、释、道思想于一体,给人一种大视野、大胸襟和一种快感、美感,故事情节波澜跌宕,妙趣横生,人物活灵活现,可读性强,应该不会令你失望。作者的经验是:只有埋头深耕,才能厚积薄发;生活是一本最生动的书;行知合一,文以载道;岁月沧桑,不负韶华;用文字滋养生命,内心才会更强大。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这篇演讲稿,情真语切,满满的干货。也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青台镇》,这本书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感动和惊喜!“我有一本书,足以慰风尘;冷眼观兴衰,笑醒梦中人。”这是作者的情怀,也是读者的感恩!推荐阅读!【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