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重到重庆(游记)
仲秋的一天,我来到了重庆。
重庆是我来过的城市,屈指算算,居然是二十九前了。那时候,二十岁的年纪,带着一帮青年作为团组织的一项活动,主要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从重庆顺流而下沿着长江看三峡。记得那时急着去看长江三峡,主要是因为当时有即将建三峡水利枢纽一说,担心筑坝之后三峡的一些景致被淹没在滔滔江水之下,再也没有机会领略。
那时候的重庆,是有名的山城、雾都。而我的印象,感觉整个城市灰蒙蒙的,不太清爽。不过,第一印象还是弥漫在空气中的麻辣味道。我们这些灰头土脑的青年,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一踏入重庆这片土地,就嗅到了这个城市的麻辣味道。那次到重庆,今天还有印象中的,主要有渣滓洞、白公馆,有刚刚竣工投入使用的过江索道,还有在人民广场长椅上的一宿,还有在公共汽车上疲惫地站立瞌睡。
对于游览过的地方,我一般是不会再去的,除非公干路过。但是,这次再来重庆,是一次例外。或许是重庆从四川省独立出来之后,发展变化之快,已经有很多信息在冲击我的眼球了;或许是重庆市属地武隆的“天坑地缝”大足的“石刻”,更加吸引着我。这么说,重庆这个山城应该是附带着看的。
重到重庆,是坐飞机过来的,两个小时的空中飞行,而不是当年那深绿色的火车,慢吞吞地爬行一天一夜,更没有火车上疲倦地站立、座椅下蜷缩着睡觉、头发蓬松的狼狈;重到重庆,是与爱人一起,一个拖箱一部单反就来了,而不是当年那样一帮人,简简单单打打闹闹来的。然后,一辆的士奔驰了半个小时把我们直接送到了酒店,不似当年为了节约铜板,露宿公园的长椅之上。今天的我,已经年近半百,再也不能想象二十岁那样折腾着了。往事是用来回味的,而不是用来践行的。
在山城重庆的一日,开始了重温的路程。跟着一辆中巴车,穿越在城市当中。看着车窗外的城市,我丝毫感觉不到熟悉的建筑。这个城市,已经不是二十几年前的山城了。转了半天,没有我熟悉的空气中的麻辣味,没有灰蒙蒙的山城印象,而是一座很是摩登的城市,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只是在重温了渣滓洞、白公馆、过江索道、解放碑这些熟悉的地方之后,我才感觉,这才是重庆,而不是别的城市。这些我熟悉的地方,是一种历史,容不得改变。这些地方,实际上仍然是重庆的地标。不过,解放碑也有些印象不深了,或者说,解放碑已经没有当年那么高大突出了。在一群摩天大厦之间,这个曾经让我们仰望的矗立着的建筑,如今似乎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一般,失去了当年的威武,淹没在这群时髦而挺拔的建筑群里了。可笑的是,我到了离解放碑约一百米的地方,居然还在向路人打听这个久违的地标。
后来,也去了一些不熟悉的地方,也就是二十多年前不曾游览过的景致。如湖广会馆,是清代古建筑,是古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整个古建筑群雕梁画栋、涂朱鎏金,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雕镂精湛,栩栩如生。
从讲解中,我了解到重庆的历史。历史上,重庆明清时期商业繁盛,吸引了外地大量商人进入重庆市场,尤其是两广、两湖和山西、陕西、福建、江西、云贵等省的商人。各商帮自乾隆时期就陆续在城里设立会馆。还有一种说法,明清时代这里曾经被一场瘟疫浩劫一空,这座江边山城人烟稀少。后来官府鼓励周边外省的老百姓迁徙过来种植,给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因此,吸引了周边省份的老百姓来这里图谋发展。此外,还去了一条古街道——磁器口。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不过,我们当年是否游览,已经记不清楚了。这条古街道,已经是游客攒动,一片繁华景象。走在古街上,也唤不起丝毫的记忆了。
到了重庆,当然要吃火锅了。于是,寻到一个很有些规模的火锅城,那些久违的麻辣味又出现了,我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嘴巴麻木了一次。是这个山城吃火锅的少了,还是楼高之后麻辣味淡了?抑或是我对山城的感觉迟钝了?不得而知。总之,在磁器口那条古街道,在一个画室里,终于看到了那些同样似曾相识的老重庆,那些顺坡蜿蜒的青石板铺垫的石板路,青石板山径两侧一路数百年古老的黄桷树,虬枝粗干,以及那些古朴民居、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一样的房子,是重庆独特切富有吸引力的风景。
中间,我们去了天坑地缝、古石刻,用了两天的时间。从武隆、大足回来,还是回到了重庆山城,从这里坐飞机返程。闲暇时间,还是想感受一下当下的重庆。这次没有跟随旅行社,而是自由行。于是,又去感受了这里的地铁,体验着穿越山洞、穿越楼房、穿越大江的感觉,过山车一样的感觉。这是重庆风格的地铁。到了夜间,又去了江对面南山的“一棵树”观景台,据说可以居高临下一览山城夜景的全貌。我们在的士车上,一位热心且善侃的大姐跟我们说话。说着重庆作为直辖市之后发展很快,一段时间,重庆上了很多大项目。原先只有解放碑、朝天门一带集中繁华,如今,整个山城变化了,城市延伸到了嘉陵江对面这片原本郊外的地方。言语中,不乏自豪与满足。
这样自豪与满足的语言,在“一棵树”观景台上再次听到。那是在观景台上,我们好不容易占到一个空间拍摄山城夜景全貌。只听身后一个男中音在汇报似的说着,不必回头,我能猜到,这是一位地方领导在向上级领导介绍城市发展情况。话语的内容、语气,与的士大姐都十分相似。
再到重庆,感受的确很多。对于这个城市,我已经完全陌生,就像这个城市也完全认不出我来了一样。时间的手,把我们雕刻成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样子。只不过,一个在老去,一个却在年轻、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