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奢侈铺张的丧葬方式可以休矣 ——读汉代王符《潜夫论.浮侈篇》所想到的
汉代王符在《浮侈篇》中说:古者墓而不坟,中世坟而不崇。仲尼丧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崩,弟子请修之,夫子泣曰:“古不修墓。”及鲤也死,有棺无椁。文帝葬芷阳,明帝葬洛南,皆不臧珠宝,不起山陵,墓虽卑而德最高。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古时只修丰墓,不筑坟堆,中世虽筑坟堆但不垒得很高。孔子的母亲死了,冢高四尺,碰上大雨就垮了,孔子的学生请求把它修复一下,孔子哭着说:“古时候是不修墓的。”后来孔子的儿子伯鲤死了,只有内棺,没有外木郭。汉文帝葬在芷阴,明帝葬在洛南,都不用珠宝殉葬,不堆起山陵,墓虽低下而德行最高。现在京师贵戚,郡豪富之家,父母在世时不怎么孝敬,死后却大办丧事。
王符的这段文字,很显然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崇尚奢靡豪华的社会风气在丧葬问题上的表现说的。对于王符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文章,王公贵族是不屑于阅读的,但是小人物的文章,胜过那些贵族思想家如董仲舒之类的宏论,因为他的的文章针砭时弊,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感到非常现实。
在我的记忆中,六十年代,已经废除了厚葬,村里死了人,只是用一个薄皮的棺材装殓埋葬,让逝者入土为安。葬礼也很简单,按照传统的做法处理算完。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已经实行火化,那时候至多在骨灰盒上有些差别,有贵一点的,有贱一点的,但都一律将骨灰装入骨灰盒直接埋掉,占土地很少。老百姓对此非常满意。纪念的方式也非常简单,有的开一个追悼会算完,没见谁在这方面讲排场,炫豪贵。人活着或许地位有些差别,死后一律平等。
但不知什么时候,大约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一大批富豪大款的出现,那种“寒酸”的丧葬方式渐渐地为奢侈豪华的方式所代替。火化还保留着,骨灰盒也还用,但只是暂时装骨灰用,抱回家后,便将骨灰撒进棺材。随着人们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别,逝者的棺材的差别可就大了,平头百姓只购一只平常的棺材,富豪大款最“孝顺”,他们给死者购买的棺材有上万的,上几万的,还有大理石的。因为太重,他们只能雇吊车把棺材吊到林上去。
人死后,有钱的人大操大办,以显示自己的豪富和地位,当然也是为了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孝子形象。经他们一带头,那些穷的和相对穷的,可就犯难了。有个性的就索性我行我素,将就条件办理算了。但大都数却是要面子,咬着牙,尽量办得阔气一点,避免别人说三道四,自己赚个不孝的名声。有的还要请吹鼓手,找尽量高级一点的饭店招待客人。一场丧事办下来,即使不负债累累,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产生了一个墓场行业。有钱人生前就花大价钱给自己买好了墓地。墓地的位置是不一样的,钱多的人当然要买风水好的墓地,钱少的只能买风水差的了。这就是说,人活着有等级差别,死后还要保持着这种差别。
火化场也市场化了。2016年,我的父亲去世,我们到火化场给他火化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火化有两个档次,高档的和低档的。高档的800,低档的500。高档的火化后保留着完整的骨骼,低档的就都烧成灰了。那人问我要哪一种。这可难杀我了。我心里明白,他们这明明是变着法子多挣钱的,火化还有什么高档低档!可是不用高档的又怕人家笑话。正在犹豫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火化工端着一个白盘子出来了,那盘子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的白骨,这样的白骨我还是头次见过。我立刻下了决心:我要低档的。那人又激我说:“你这样不怕人家说吗?当老师的,工资也不少。”我说: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不忍心看我父亲那一根根白骨。骨灰骨灰,不烧成灰,那是火化不彻底,是不合格。这样我就选了个低档的。但是当时我也看到好多平民都选了高档的。
那么在丧葬问题上的奢侈之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希望通过丧事来展示一下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第二,这些人还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孝子形象,当然他们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未必很孝顺。第三,确有些贪财的人想利用给父母办丧事的机会敛财。——也就是说,这种恶劣的丧葬之风就是这些人带起来的。至于老百姓,据我调查,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希望在这方面铺张。他们说:父母活着,叫他们吃好喝好玩好,死了,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了,你花钱再多中什么用,那不是摆样子给活人看的吗?有些人是不得不跟着社会风气走的,也是怕人说三道四。
至于在丧葬问题上的奢靡之风怎样解决,我想还是要从整顿干部作风上来考虑。坏风气是一些干部和有钱人带起来的,只要他们风气正了,社会上的风气就正了。我们口口声声弘扬古代文化,孔子、墨子这样的圣人和汉孝文帝都不主张在丧葬问题上铺张浪费,今天我们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所幸十八大以来,这方面风气好得多了。但尚需下大力气治理,才能彻底改变。
20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