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为家乡甘肃当回导游(随笔) ——――学习历史,散记百年
我的家乡地处祖国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大西北的甘肃。我热爱家乡,我赞美家乡,我书写家乡,我为家乡而自豪而骄傲。
时光流转,古往今来。甘肃是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的发源地,北地秦直古道,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多彩多姿的世界级旅游胜地。家乡甘肃既富于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是祖国地域环境风貌多样化独特化的省份之一。在甘肃有许多值得“龙之传人”,“炎黄子孙”们神往关注的神奇而古老,独特而秀美的旅游资源,作为熟悉家乡的甘肃人,乐意以讲述甘肃的人文环境,地理知识,还有甘肃的相关故事,并且以此来引领您和您的朋友及家人们组团来甘肃旅游观光。
1,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基地。莫高窟素有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美称。
2,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一脉相承,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瞩目的世界级旅游胜地。
3,吐鲁沟
吐鲁沟位于兰州市西北160公里处的永登县连城林内,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是一以奇山秀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旅游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一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
4,黄河石林
景泰黄河石林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与中泉乡龙湾村毗邻。这里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石林景观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颇具天然大园林之神韵。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5,云崖寺
云崖寺位于今甘肃庄浪县韩店乡东南的关山自然森林峡谷深处。因寺内石窟众多,景色秀丽,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云崖寺为中心,在方圆不到5公里的范围内,有著名的八大寺以及店湾、店峡、木匠爷崖石窟和三教洞,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石窟群。
6,冶力关
冶力关风景区在甘肃临潭县境内,以临潭县冶力关为中心,分为莲花山、西峡、东峡和冶海湖四个景区。主要景观有莲花、冶木峡、冶海湖、赤壁幽谷、巨型卧佛等景观。
7,兴隆山
兴隆山是距离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东峰“兴隆”海拔2400米,西峰“栖云”海拔2500米,二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桥横空飞架于峡谷奇峰。
8,五泉山
五泉山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南,五泉山平均海拔高度约1600余米。因山区内有“甘露”、“掬月”、“摸子”、“蒙”、“惠”五口天然泉口而得名“五泉山”。山上有诸多寺院楼阁,其中有十余座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崇庆寺、金刚殿等。
9,马蹄寺
马蹄寺,位于甘肃张掖城南65公里处,临松山薤谷、肃南县马蹄区公署所在地。在周围重叠环抱的山峦峡谷中,相隔或一二公里,或十几公里,分别分布着70多个石窟。其中北朝时期9窟,隋代1窟,西夏时期3窟,元朝年代19窟,明代2窟,清代36窟。马蹄寺分为南北二寺。北寺在永乐十四年被明成祖赐名为“普观寺”,清康熙帝又于康熙四十七年赐“青莲筏”匾额。
10,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
11,水车博览园
兰州水车博览园建立于2005年8月26日,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其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12,雷台公园
雷台公园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该园分饮食文化区、历史文化区、民俗文化区、娱乐休息区、花鸟鱼肆区、接待服务区六个区域,主要标志为铜奔马。
13,官鹅沟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城郊,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公园毗邻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哈达铺,衔接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14,遮阳山
遮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境内,因“日出而为山所蔽”而得其名,位于漳县西南部大草滩乡境内,总面积36平方公里,有120多处景点,是一个自然风光极其秀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旅游胜地。
15,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除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16,麦积山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是中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处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
17,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这里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历史文化和科学考查之价值。
18,张掖丹霞
河西张掖的丹霞地貌,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她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
19,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位于甘肃省张掖地区山丹县南祁连山北麓大马营草场,始建于西汉元狩年,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军马场。
20,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敦煌西线旅游大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离敦煌市区180公里,公园面积346.34平方公里,主要是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质遗迹。
21,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
南梁革命纪念馆坐落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是为了纪念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游击活动、在此建立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而修建的。南梁因南梁堡而得名,南梁堡是清末民众为防御土匪而筑就的土堡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间,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前辈们开展游击活动并在此建立了陕甘边宁区苏维埃政府,是1934年11月至1935年4月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驻地(庆阳市华池县)。是全国学习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级教育基地。周边环境也很优美,特色美食也是很多,住宿购物也都非常方便。
22,北石窟寺历史遗迹遗址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之25公里处,黄河流域之支流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锺山下,距市区25千米,海拔1083米,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为甘肃省四大石窟之一。
北石窟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寺沟川村的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的东岸二级台地上。包括寺沟、楼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鸨崖和石崖东台等5个部分,南北延续3公里。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与平凉市泾川县南石窟寺为同时代开凿,南北对应,故为此得名。
2019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267窟,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调研检测了此地岩体含水率。为应对石窟的风化、落砂等情况,甘肃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对石窟周边环境和山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测,以制定合适方案对北石窟寺加以修复保护。
23,陇上“鸡头山”
陇上“鸡头山”最为有趣,竟然有多处姊妹山体地名均称呼曰:“鸡头山”,彼此互相遥望呼应。
陇上(实际所指“六盘山”。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区所属地域)竟然有6座山峰叫鸡头山,宁夏泾源境内就有2个鸡头山,其甘肃的崆峒、镇原、成县、西和境内各有1个鸡头山,值得一提的是,黄帝、秦始皇曾登临过鸡头山,即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相距镇原县城之西,茹河川之西20公里处。
其一,成县鸡头山,在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为西秦岭余脉,海拔1917米。其山以状似鸡头而得名。它苍翠欲滴,松竹丛茂,峰峦叠秀,古寺掩映,既有陕西华山之险,又有四川峨眉山之秀,可与甘肃市平凉市的崆峒山媲美。其山巅有唐王殿、鸡山佛寺。
“鸡峰耸翠”为甘肃成县八景之一。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公路可直达山顶。
其二,甘肃西和县鸡头山。在县东北稍峪乡,又名塔子山。其山巅有两峰突起,状如雄鸡,又似双塔,故以名之。《括地志》云:“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隗囂使王孟塞鸡头道是也。”《元和郡县志》亦有此说。其实此二说皆误,因为此“鸡头道”在陇山(六盘山)。
其三,最为驰名的当属庆阳市镇原县域的鸡头山。在镇原县西开边镇山梁,其山形似雄鸡引颈屹立,故以名之。《读史方舆纪要》曰:雉头山在“县西三十里。又西二十里为鸡头山,故一山名而异山”。
其四,米缸山。
其五,六盘山。
其六,崆峒山。均属陇山(六盘山)之地。
24,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鸡头山”(前面作者已经有所详细资料介绍)绝壁古刹石崆寺,现存有8个石窟,内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躯,壁画数十幅。这一石窟群,融释、道、儒三教于一体,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艺术于一炉,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艺术群。寺门近处为“灵官殿”,殿中石阶上站立着王灵官塑像,周围石壁上绘着“邦都城”神话故事,可惜岁月难留,现已模糊不清。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比较有名的大小石窟,历经风雨沧桑,面目全非,如太平之万佛洞被淹,城关永乐的石佛殿、开边鸡头山的石窟寺遭毁,仅存的石崆寺也岌岌可危,亟待维修保护。
石崆寺位于县城东川2公里多茹河南岸的石佛湾,属金龙村所辖,高高的凌空悬起30多米。置身其上,面临齐刷刷的崖壁,有如登云驾雾的感觉。窟群长200多米,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从远处望去,只见它背后群山环抱,高峰隆起,气象雄伟;面对田园阡陌,绿野千顷;茹河水从崖下哗哗流过,如银链,似飘带,山水相映成趣,更增添了无穷的壮丽景观。
据考证,石崆寺筹备于北魏,开凿于隋代,唐初开始造像,经明清两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药王殿、灵官庙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处释、道、儒三教并存的石窟群。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水灾冲毁而重修,有现存碑文记载。全寺东西走向,凌空婉蜒,地势险峻。现存8个石窟,内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躯,壁画数十幅。这一石窟群,融释、道、儒三教于一体,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艺术于一炉,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艺术群。
在石崖七八米高的半空中,凿有一条约一米宽的石道。石道西端筑有寺门,上额横书“石崆寺”,此额已废。寺门外西行20步,凿一石龛曰土地寺,而龛内正中却让位给红脸“关圣帝君”,“土地老爷”被“挤”到右侧,真是喧宾夺主,名不符实,且因年代久远,手臂均已塌落。正壁绘有“龙风呈样”图,左右则绘着《出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擒庞德》等有关关公的故事画。这些壁画虽屡经风雨剥蚀,已脱落无几,但细观残留部分,仍线条流畅,人物活泼,足显当年的艺术魅力。寺门近处为“灵官殿”,殿中石阶上站立着王灵官塑像,周围石壁上绘着“邦都城”神话故事,可惜岁月难留,现已模糊不清。进入寺门,有一个长方形石窟,名曰“三教宫”,正中供奉着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尊神像;左右两侧的石阶上,雕刻着十八罗汉像;内据一米宽三米长的横幅上,绘着“十三男女图”,中有仙人、高僧、道土、尼姑等。左壁绘有《观水论道》、《诛少正卯》和《项橐阻径》等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画,右壁上则绘着太乙真人之类的《封神演义》故事画四幅。窟内释、道、儒三教杂处一堂,分享一隅,虽不似峨嵋、崆峒、孔庙的专精化一,却也别有一番异趣,是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有趣现象。
“三教宫”之东是“百子娘娘殿”,而那专司生儿育女之职的“送子娘娘”却退避三舍,正中的莲台上居然端坐着喜眉慈眼、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正以手托盘,捧着一个裸体男婴,细观前来求子的善男信女。佛法无边,而佛能有限,大概菩萨普渡不了苦海无边的众生,只好从百子娘娘手中抢来送子的差事,也算是好事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