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平淡的生活才最真(随笔)
愈是上了年纪,愈是喜欢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因为平淡的生活才最真。
平淡不是无味无趣,无色无香,而是褪去尘世的浮躁,避开闹热的环境,洗尽铅华,无欲无求,享受一种清闲安逸自由自在的生活。正如魏晋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现今这个人心浮躁、凡事讲钱喜欢炫耀的社会,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也恰恰因为这种想法,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然后生活是自己的,想过怎样一种生活,完全在于自己把握,无需看别人脸色行事,无需与别人随波逐流。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会沉淀自己,改变往昔喜欢闹热的习性,追求一种空灵的心境,修心养性,回归自我,回归真正的生活。
我的一位发小,退休前是市级一家央行主管城建等业务的副行长,经他手的钱上百亿,可谓有权有势,各县市上门求他办事的人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但就是这位发小,不贪不占,不接受任何礼物,不参与吃请,依旧过着普通人一般的生活,最后“平安着陆”。一次相聚时闲聊,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贪官一样,大捞一把再退休?发小笑着答曰,打小就无私心杂念,只知道安分守己,明白做人,要是有贪念,这一辈子就完了,还能与你坐在这里悠闲喝酒?退休后,他退出了原来的朋友群,少了许多来往,身着布衣,过起了躬耕的生活,从附近农民处要了一块荒芜的菜地,自己每天耕种,既锻炼了身体,又补给了家用,何乐而不为?闲暇时,我们带着相机一起外出摄影,或坐在茶楼品茗,悠闲自在,好不快乐,仿佛又找回了儿时的感觉。
我们说人心太浮躁,就在于欲望过大,贪念太深,一切都在向钱看,亲情变得寡淡,友情没有了信任,爱情失去了真诚,就连自我都无法找回。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生活是一天天变好,但人的心思在一天天发生变化。追求高档,追求奢侈,追求享受,追求权谋,成为现实中很多人强烈的欲望,就是少了一份淡定,一份朴实,一份沉淀,一份厚道。
有人说,现在是有钱人的天下,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事。但我却要说,钱固然重要,因为它是维持生计的本源,如果处处以钱来衡量,这个世界就没有了真情。
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并非是像苦行僧那样寡味清淡,不近人情,而是回归本真。就像喝茶一样,品过了苦涩,留下的才是清香原味。
古人有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只要做人坦荡无私不为名利所累,世上就没有切齿之人,一样会有朋友来往,一样会有人记住你,哪怕你很久不与人联系。
老家有一位叔叔,官至正处,两个小孩都已成家立业,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北京,生活过得清闲自在。按说退了休,住在城里,与往昔朋友聚一聚,聊聊天,或去儿女那里走一走玩一玩,也是这一生美好所求。叔叔在职时曾为乡里做了不少好事,深受老家人爱戴。像他这样一位从农家走出去的处级官员,自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生活自不用愁。然而谁也想不到,他退休之后,竟然不愿待在城里,和妻子一起来到老家乡下,问他的老兄要了一块山坡上的地,盖了一间茅屋,喂养了不少家禽,还在茅屋旁边种了不少树和菜,自得其乐。而原来的一些朋友,隔三差五去他那里跑一趟,临走时还要从他那里带回一些他亲自种植的土特产。村里要是有谁办红白喜事,他常去凑过热闹。空闲时,他戴顶礼帽,和妻子从坡上一起来到村子,和乡亲们唠唠家常,乡亲们要是有什么应急之事,他也会出手帮忙。由于他心无杂念,脾性又好,他活到九十岁去世后,几乎全村人都为他送葬。他恋山,恋家乡,最后与故乡的大山融为一体。
人这一生本来就很短,不求有多富贵,只求生活过得安然,过得本真,过得无忧无虑,过得清清白白。这世间有多少人家财万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但还在一门心思想多捞点钱,最后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有钱也享受不到最后,何其悲催!
平淡的生活才最真。不论你是高官还是一介草民,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吃够用够花即可,何必非要追求那种花花绿绿显示自己身份的生活。做人要低调,也要懂得享受,但真正的享受不是花天酒地,不是不分黑夜白昼地于歌舞升平中感受人生的美好,而是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心存高远。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善事,不去与他人攀比,不去做有损人格、国格或违法的事,好好活在当下,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具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