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唱一曲《黄四姐》(散文)
唱一曲《黄四姐》
五月的天空,阳光灿烂。
五月的东龙河,河水清澈明亮。地处东龙河的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迎来了一批客人,这批客人住进了三里乡老村老街上唯一的“宾馆”。他们是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向柏松和他的八位研究生。他们是来民歌《黄四姐》故里采访,调研土家族民族文化课题《黄四姐》的。
因为与向柏松是高中同学,同时我又是在三里乡做过《黄四姐文化园旅游发展规划》项目的,所以向柏松同学请我给他的研究生同学讲一讲民歌“黄四姐”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发展过程。做《黄四姐文化园旅游发展规划》更要了解“黄四姐”的情况,我就自己知道的给他们作了介绍。
优秀民歌《黄四姐》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唱响的。1958年,建始文艺工作者王华英悉心整理当地流传的花鼓子《黄四姐》,当时是由三里乡老村村严钦秀、张前香等两男两女对唱对跳,通过整理后,三里乡河水坪人崔珍珍,在三里坝读书,学校组织文艺节目参加县里“八一”建军节汇演,年仅15岁的崔珍珍与张建东联唱《黄四姐》,然后《黄四姐》首次在建始县城亮相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黄四姐》相继在恩施唱响,继而在省城大放异彩。此后《黄四姐》迅速传遍全国。
1958年10月,严钦秀、张前香、崔珍珍、孙德宣赴武汉演出,《黄四姐》在省城武汉洪山礼堂大放异彩。并参加中南五省文艺调演。
《黄四姐》是恩施州一首极具土家族风情的民歌,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确切地说,《黄四姐》是张扬土家族民族个性的一种人文现象。
《黄四姐》民歌为群众喜闻乐见,自娱性很强,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以风趣诙谐的表演腔调和表演动作表现土家人对婚恋的开明态度。
建始三里坝是恩施州通往宜昌的门户,早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三里、高坪和红岩就已出现小商品买卖,商业一度繁荣。清末,一批汉帮客商每年春秋两季从宜昌、沙市、汉川等地来贩卖洋布、针线、丝帕、裹腿、头绳等商品,在施南府境内肩扛布匹,手摇铃鼓,走街串巷叫卖,或下乡赶场,到农家屋场兜售货物。
很早以前,三里老村寨子就居住着120多户黄氏家族。一天,来了个年轻的外地货郎哥,黄氏众姐妹围住他要买针头线脑,货郎哥非常乐意,日后便隔三差五来寨子,慢慢与黄氏姐妹相熟。货郎哥时常打情骂俏挑逗黄氏姐妹,其中一个姑娘叫黄幺姑,在家中排行第四,长得漂亮水灵,货郎哥特别欢喜。一来二去,黄幺姑也对货郎哥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两人相爱结婚。
此后,当地的人们便把货郎哥送给黄幺姑定情物这一段编成喜花鼓《货郎哥》传唱。他们婚后得子办喜酒庆贺,前来贺喜的亲友又将《货郎哥》改编成《黄四姐》。丝帕子在恩施地区出现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这无疑为民间文艺提供了题材和灵感,也赋予《黄四姐》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民族底蕴。
《喜花鼓》因生孩子“整酒贺喜时舞蹈狂欢”而得名。土家族人把人的出生看作头等大事,土家姑娘出嫁后生育儿女,双方家族皆大欢喜,定下“整酒贺喜”吉日隆重庆贺(又称“整祝米酒”)。“整酒贺喜”吉日夜,人们酒足饭饱后聚在一起,由于没那么多床铺睡觉,客人们便与族邻、妯娌们嘲弄嬉戏,拿着草帽、蒲扇,或在灶洞锅底摸一手黑锅烟灰,把孩子的外婆、舅母、姨妈抹成花脸,拉拉扯扯走到堂屋,又唱又跳打起花鼓子来。大家互相戏弄,边唱边舞,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节奏,轻松活泼地表演起来,在优美动听的歌声和欢笑声中迎来黎明曙光。
喜花鼓《黄四姐》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代代土家人千锤百炼地演唱,逐渐变成了“花鼓戏”,最终形成《黄四姐》、《闹五更》等30多首喜花鼓民歌,其中以生动、欢快、隽永的《黄四姐》最为优秀,成为逢宴必唱的歌曲。“今天没得空,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幺妹家里来”,这段唱词在另外的当地民歌中也有出现。
由于《黄四姐》易记、上口、幽默、风趣,乡亲们有时在田间地头也即兴唱起《黄四姐》。从第一代传人黄齐兴到现在的黄宗界、黄宗定、黄宗平等,《黄四姐》已有八代传人。
“货郎我把鼓摇呐”
“四姐我把手招吔”
货郎吆喝着就到了河边。妹子们停下手里的活计围了过来,挑选货担里五颜六色的货物,这个拿起比比,那个拿起瞧瞧,挑来选去地讨价还价。有一个妹子选中了一根丝帕子,一支金簪子和一双丝光袜子。那个妹子柳条腰、柳叶眉,樱桃小嘴边还有一对浅浅的酒窝,把个小货郎看得痴痴呆呆的了。直到妹子们喊:黄四姐儿,走啊!小货郎才缓过神来。
小货郎忙喊:黄四姐儿哟!
黄四姐回过身来看了小货郎一眼,害羞地应道:喊我干啥子儿嘛?
小货郎说:我送你一根丝帕子儿嘛!
那黄四姐眼睛一亮:我要你一根丝帕子儿干啥子嘛!
小货郎一边递过一根丝帕子儿一边说,戴在妹头上,行路蛮好看哟!又递过一支金簪子说,插在妹头上,金光闪闪亮!再递过一双丝光娃子说,这丝光袜子儿,穿在妹脚上,行路几多好看哟,走路有人瞧啊,妹子儿哎!
黄四姐一一接过,满脸绯红。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的大哥,你送我这么多啊!小货郎说,说话算数啥,买一送一啊!
妹子们嬉笑着走远了,小货郎还站在河边。那黄四姐几次回头,小货郎才依依不舍地摇着货郎鼓,向下一个寨子里走去。
就这样,一天一天,直到货担空了,小货郎才离开。直到秋天,小货郎再一次来到河边,摇响货郎鼓,就这样,勤劳朴实的小货郎成了黄家寨子的上门女婿。两人的故事四处流传,那歌儿一样的对话也就成了十里八乡乡亲们传唱的歌谣。几百年过去了,这歌儿唱到了中央电视台,成了恩施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民歌《黄四姐》。
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和王丽达演唱了《黄四姐》、魏金栋又演唱了《黄四姐》。由于他们都没有深入了解土家族民族风情,在演唱中都没有唱出土家族人那种原汁原味,魏金栋还将歌词中的“货郎我把鼓摇呐”唱成“货郎我把鼓敲呐”,货郎鼓只能摇不能敲哦。当然这都是细节,它没有影响《黄四姐》这一首优秀民歌的魅力。
《黄四姐》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六十首优秀民歌之一,《黄四姐》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基础文化工作者的收集、整理、传承,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辛勤耕耘。
20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