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有关车的点点滴滴记忆(散文)
提到车总是有一种神往的感情。
小时候,我是在富岙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的,没有公路也没有车。关于车的概念,也只是在电影里偶然看到形成的。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南田百丈漈自己奶奶家玩,就看到了真的车。奶奶家门口对面就有一条文成到景宁丽水的公路。只要一听到车的喇叭声,我就像被摄走魂魄似的,就是在吃饭,也放下筷子不顾一切地跑到门口看车。经过这里的车有运人的客车,有运货的货车,偶尔也看到小轿车呼啸而过……我想:这些车怎么跑得这么快?司机叔叔真了不起,这么多人,这么多货,只要他一个人用车就可以运走,将来自己如果能当上司机那该多好啊!
回到外婆家后,我就发了疯似地整天学司机的样子,手不停地转来转去,嘴不停地叫着“嘟嘟嘟,嘀嘀嘀……”跑来跑去开着“无形空气车”兜风。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我决定自己动手造“车”造“公路”。我叫弟妹过来帮忙,找来自己家里有的木料、榔头、斧头、凿子、铁锯、刨子等工具,手忙脚乱地干起来。先锯了四圈碗口那么大的木头,中间凿四个圆洞当轮子,再找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和两条木条做车身,两条木棍做车轴,然后用钉子钉好,在前轴中间系一条麻绳,车子就算做好了。我和弟妹及邻居伙伴轮流拉轮流坐,在四间屋子里跑来跑去。叫声、笑声、车的吱嘎声,闹得鸡飞狗跳。长辈们被我们吵得耳朵都起了茧了,也只是笑笑,没有骂我们。我看拉车的人太费力了,有的疯跑了一天,夜里竟然尿床了。我就想再造一辆不用人拉的车,于是又造了一辆三轮车,有方向盘,全是木头做的。大家有事的时候,一个人也可以玩,用脚蹬地前行。再后来,我就动员弟妹和邻居伙伴到后山造“公路”。我像工程师那样在斜坡上选取地址造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就造好一条一米多宽,二十多米长的“公路”。坐在自己造的车上,从上坡滑到下坡,就不要人拉了,只要手握方向盘,车就会自己开下来了,多舒服多自豪啊!后来听大人说,轮子还可以改进,城里有铁轮子买,轮子里面有圆圆的珠子的,如果换成铁轮子,车会跑得更轻快。可我们没法改进,因为轮子要用钱买的,家人没办法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个愿望还没实现,自己动手自己找乐的童年就飞驰而去了。
我对自行车很好奇,两个轮怎么在骑的过程中不会摔倒呢?听语文老师钟维升先生说,自行车很早就出现了,那时的自行车前后两个轮,都是用木材制成的,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极为简单的板凳,需要两脚蹬地,才能使车子向前运动。据说这是德国人巴伦•德雷斯于1818年发明的,叫“德雷斯车”。后来,人们考虑到这种车的不足,又对座位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舒适。早期的自行车,都是作为娱乐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到了1842年,苏格兰有一位心灵手巧的铁匠,名叫林克帕特里克•麦克米兰。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脚踏车。改装后的车辆,轮子车轴上装有曲柄和脚踏板,如果踩动脚踏板,可通过曲柄来转动后轮。那时的自行车要想得到动力,全靠踏板和曲柄,如果要使速度得到提高,就必须把前轮做得比后轮大一些。所以,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自行车的前轮都显得很大,后轮则被做得很小,运动起来东摇西晃,既不结实也不稳当,人们戏称它为“小便士和小法寻”。那个时候,链条传动结构已开始在纺织机制造中应用,但是直到1868年,才开始由安德烈、梅耶改良,变成既结实又小巧、适用于自行车的链条。1888年,苏格兰人约翰•博伊德•邓洛普又发明出一种内充空气的车胎,大大地提高了自行车的使用性能。1894年,有人对后轮轮齿进行了部分革新,安装了一种棘轮型装置,这就导致了飞轮的问世。飞轮的出现,使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得到极大的普及。从此以后,英国的考文垂市逐渐成为自行车制造中心,将大量的自行车销往全球各地。我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自己家乡没有公路,只有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崎岖山路,有自行车又有什么用呢?
后来,家乡有公路、机耕路了,家里也买了一辆板车拉运货物。弟弟也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运货、碾米。可后来拖拉机被人偷了,弟弟无可奈何就到瑞安种菜去了。
我结婚时,与老婆一起嫁过来有一辆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可我的单位到周边都没有大路,自行车也不好骑,于是,自行车就在家中休养了7年。后来我调到县城工作,这自行车才派上用场。现在这辆自行车已与我相伴十几年也退休了,换上了电瓶车,可人家早就开上小轿车,我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但人心不足,欲壑难填,我还想着有朝一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呢,那该多好啊!
车啊,大家爱你没商量!有关车的点点滴滴记忆,永远藏在我心中闪烁着,时而激励,时而惆怅,时而奋进,时而迷茫……
祝福写作快乐,万事如意!佳作篇篇,尽情绽放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