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丹枫】见证百年(散文)
题记: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便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里
一
见到他的时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百岁老人,不管怎么说,行动应该不便吧,视力应该下降吧,思维应该模糊吧,说话应该口齿不清吧!可是,他却没有,依然硬朗地站在我面前,一步一步地下了四楼又上了四楼,依然清晰地看着我们每一个人,依然认真地听着我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依然大声地重温那字字如千斤的入党誓词。
他就是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曾无数次荣获过铁道部和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原西安铁路局离休老干部齐德海同志。
二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齐德海出生在黑龙江宁安县的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从小就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举动,看到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场景。在他十六岁那年,父母多病,生活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他被迫辍学回家,谋生到日满铁路局当了一名服务员。在那里,他学到了铁路最基本的安全知识,了解了铁路这一最新交通工具的工作原理,掌握了接发列车的排列进路和调度命令标准。
很快,他成了一名合格的铁路职工。
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他知道,自己所付出一切都是在为日满政府卖命,也都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有一点他非常清楚:总有一天,当日本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国的时候,自己所掌握的铁路知识和技能一定会派上用场,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国家铁路尽绵薄之力。这样一想,他焦虑的心情渐渐平静,努力学习铁路专业技术知识的劲头不减当初。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军迅速接管东三省,日满铁路回到了人民手里。基于他有着丰富的铁路调度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在解放军接管铁路运输管理局时,他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宁安车站代理站长。从此,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干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站长。
尽管那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在他的心中,早已向党组织靠拢。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自觉接受党的各种考验,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早上,他第一个来到单位,查看列车通过记录,仔细检查设备性能;晚上,他埋头苦学专业知识,认真做完当天工作笔记,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直到确保万无一失,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
由于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他担任代理站长的一年时间里,多次防止较大事故,曾三次立功受奖,并提拔为牡丹江车站站长。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由时任牡丹江车站党支部书记冯浩(后任郑州局和西安局党委书记)介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为止奋斗的美好愿望。
三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齐德海在铁路运输管理这个行业已经成长为一名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此时,正值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中西部铁路发展急需人才,年仅二十八岁的他积极主动报名前往,用一股干劲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拖家带口,来到了郑州铁路管理局,成为一名管理型人才。
后又经单位保送,进郑州铁路运输学校苦学两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铁路运输管理知识和列车调度技术技能,真正成为当时整个郑州铁路管理局的技术顶端人才。毕业后不久,被提升为车务处总工程师,后又提升为运输处副处长。
在此期间,由他直接参与的运输任务组织不计其数,从未出现过任何事故隐患;由他直接参与制定的铁路运输政策及法规、客货营销方案措施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由他拟定的机车、车辆、工务、电务主要运输设备及配件的造、修质量验收标准,创造过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由他亲自组织过的重大战略军事专列和重大事件专利,细致入微、慎之又慎,从未出现丝毫差错。
别的不说,单就一九五二年十月底毛主席视察黄河的那次重大专列组织,让他记了一辈子,也骄傲和自豪了一辈子。
从得到毛主席视察黄河的消息后,他除了激动的几天几夜睡不觉外,就是深感责任的重大。身为郑州车站站长,全局精通业务技术的行家里手,政治上绝对可靠的共产党员,组织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信任和考验,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那几天,他组织相关人员,单就列车调度方案讨论了不下五遍:从时间上精确到不差一分一秒,从检查中细致到不漏一个死角,从操作上认真到严把每一个环节。至于现场各系统的行车设备,要求各单位做到对线路一米不落检查,对螺丝一个不落紧固,对电器特性一台不落测试,就连电务机械室内的每台继电器、每个保险丝、每根线头也要做到性能良好、运用正常。
尤其是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到达郑州车站的那一刻,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个个打起十二分精神,人人保持高度警觉,履行职责,认真操作。整个沿途车站,小到工长,大到主管副站长,包保岗位,把持关键,分工到人,卡控盯死,确保专列接发和调度指挥每个环节的绝对安全。
之后,由他和时任郑州局运输处处长冯浩以及铁路局主要领导,陪同毛主席视察黄河,近距离聆听了毛主席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指示,也近距离看到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更让他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这次专列的接发车和调度指挥,全在他亲自组织和部署下圆满完成,受到了路局领导的表扬和充分肯定。
四
一九五八年,国家建设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支援大西北的号角再次吹响。三十七岁的齐德海又一次冲在了前面,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主动报名,携带全家大小七口,迁至西安,开始了又一人生之旅。
起先,他担任中共西北局交通处处长,分管着整个西北地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干起了他的老本行,为大西北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很快,由于形势的发展,他和一大批技术管理干部被闲置一边。事业上如日中天的他,默默承受着历史的检验,也经受着意志的磨炼。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时刻为党的铁路事业默默工作。
后来,他调到西安铁路局,先后担任货运处处长、客运处处长、运输处处长等职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被提拔为西安铁路局副总工程师。而此时,距他退休年龄仅剩四年。
在这四年里,他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投入到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之中。为把铁路十多年的安全运输生产欠账夺回来,他亲自主抓了西安东站驼峰编组场和宝鸡东站编组场的扩建改造,亲自起草了关于提高西安铁路局安全运输生产的各种文件制度,用自己的心血奉献铁路的发展和壮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底,齐德海老人光荣离休。
就在他离开为之奉献了半个多世纪的铁路岗位时,他哭了。他说:“我从十六岁起就干铁路,对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真的离不开铁路,多想再干它十年、二十年。”
也许是他的精神感动了上苍,也许在他的骨子里就从未离不开过铁路。离休后的他,很快被选入郑州局企业管理协会和陕西省铁道协会,多次参与解决基层安全生产疑难问题。其中的《关于西南地区北通路修建方案的建议》荣获中国科协第二届优秀建议一等奖。
就在他进入八十岁高龄的那一年,他依然主动担任了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积极参与路局离退处各项活动及小区建设与管理,推动老年大学组建活动室,开设英语补习班。
而所有这一切,他分文不取,乐意为之。直到九十岁高龄那年,才因身体不适,推掉了所有职务和活动。
如果说一个人在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辈子而无怨无悔,他做到了;如果说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而初心不改,他做到了。
难怪当我们来到他家,说明来意,开始采访他的时候,他激动地兴奋不已、眼睛湿润。
难怪当我们征求他的意见,能否到我们演播大厅配合采访录像时,他毫不犹豫,欣然前往,住起拐杖,在年已花甲的儿子陪同下,下了他们家的四楼,又上了我们的四楼。他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了共产党,才从一个穷苦家的孩子成长为一名铁路职工和共产党员,才幸福地活到了一百岁。我由衷地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感谢社会主义!
难怪当他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攥紧了拳头,举起了右手,神色庄重,声音宏厚: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我看到,老人那只拄着拐杖的手在用劲,那只攥紧的拳头在用劲,那张饱经风霜、刻满深深皱纹的脸颊,因激动而流着泪水。
我感到,老人浑身的血液在沸腾,宏厚的声音到最后近乎沙哑,但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如山洪爆发,似雷霆万钧。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齐德海老人,一个祖国百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一名共产党员献给党的百年华诞的庄严承诺。
离开齐德海老人的时候,我默默地为他祈福:祝他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零二一年六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