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甘洒热血育桃李(散文) ——记文成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周日俊同志
文成,是浙江省革命老根据地县,有过灿烂的昨天。今天,在这块渗透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又有一大批英雄的儿女为摆脱贫困,建设“山水乐园”打造“三美文成”而甘洒热血。文成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班人筚路蓝缕,在县委指挥的“振兴文成”的乐章中,奏出了一曲高亢的乐曲。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文成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日俊就是其中一位。
凡是接触过周日俊的人,无不惊叹于他那妙语连珠的口才,无不折服于他在工作中那种运筹帷幄的睿智和魄力,无不敬佩于他那想方设法服务大家的无私精神和坚强毅力。人们慨然而发:“有大将风度!”有的人认为周日俊这种气质和风度出自于名门世家,其实不然。当我们沿着周日俊的生活轨迹细细探究之后,才发现周日俊的这种气质、风度、魄力、精神全得益于文成的大山。是大山那巍峨挺拔的气势赋予他豁达的胸襟,是大山那茫茫云雾给了他深邃,是大山那飞泉流瀑、异石奇松给了他灵气,是大山的深壑绝壁给了他气魄,是地下党的红色基因给了他信仰和精神。
崇山峻岭锤炼了他的人格,老区人民铸就了他的思想精髓,茫茫山林里那呼啸的山风传吟着他的歌。
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周日俊,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朴实无华的人。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原是中共文成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现任文成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关心下一代这块天地里辛勤工作了40余年,甘洒热血育桃李,硕果累累,倍受赞誉。
如今年逾花甲的周日俊算得上是个老辅导员了。1957年,他就被聘为县小校外辅导员。四十年如一日,他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解放军作为辅导主题;把爱劳动、爱科学、爱师长父母作为辅导宣讲内容。无论工作在基层还是在机关,他都一样认真对待。周日俊先后担任过37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积累了1500余篇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剪报文章,分门别类装订成10余册。他先后撰写宣讲资料20余万字,作过百余场少先队专题报告,受教育者达6万多人次。20世纪60年代初期连年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94年又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事业功臣”。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1992年,周日俊来到县关工委任副主任。根据中央暨省关工委指示精神,老周利用乡镇老干部活动日,向老同志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听讲者千余人次。目前,全县已有15000多名老人加入各级关协组织,有500多位退离休老干部担任了69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提高校外辅导员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周日俊还积极筹措资金在本县举办多期校外辅导员培训班,在平阳县南麂举办了一期优秀校外辅导员夏令营。在周日俊的带领下,各地校外辅导员将青少年教育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
二、献计献策,奉献爱心
地处文成与泰顺、景宁交界的岭后乡,是集老、边、贫于一体的山区小乡,我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就建在这海拔700米的山巅。希望小学刚亮牌,周日俊与几位退离休老干部就一起被聘为校外辅导员。新建成的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虽然给这块贫瘠的土地增添了秀色,然而,由于学校没有图书馆,缺乏符合少儿口味的图书,百余名住校生课余无处可去,业余生活枯燥乏味。为此,周日俊向县政协、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教委、团委、老干部局、文化局等单位建议,向贫困山区的少年儿童献一份爱心。他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响应,不久,他们就筹集到3000多元,买来了千余册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送给学校,办起小图书馆。老周在希望小学的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赠送教学仪器;请县党史办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去该校开讲座;请有经验的老师来校传经送宝;组织该校教师到县小、西坑镇小听课观摩;与杭州下城区小学结成姐妹小学、姐妹班级……人们在希望小学身上看到了山区的希望之光。
1997年“六一”节前夕,县关工委组织有关部门到金炉乡中心小学慰问师生,校少先队辅导员介绍了该校孤儿纪雪峰、翁少华姐妹俩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情况。周日俊当场就掏出200元给他们,并安慰两个小姑娘:“我会想办法帮助你们读书的。”几年来,他与该校8名孤儿结成对子,经常在生活上关照他们,从未间断。同时他还为15名贫困儿童捐款1万多元。老周的行动就像唱遍大江南北的那一句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搞好调查研究,挽救失足少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少先队工作,周日俊主动与组织部、宣传部、教委、团委、妇联、党史办、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制订了校外辅导计划,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活动。如春节举办迎新春“老少同乐”联欢会;3月5日举行“学雷锋”报告会;植树节带领少先队员上山种植“忘年交树”、“希望树”;清明节到烈士墓前给少先队员讲烈士故事,讲革命史;儿童节给孩子们送革命故事书与教学仪器;指导并协助少先队春游、夏令营、秋游……
除了这些,挽救失足少年也是周日俊的工作重点。每到一地,他总是与当地关工委同志一起搞调查研究,排出帮教对象。关工委组织了以老干部为主体的失足青少年帮教小组311个,对全县216名失足青少年进行帮教。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有117名少年进步明显。一次,老周得知黄坦镇新楼村孤儿张倚东被劳教释放,他立即前往镇上与村干部一起落实好他的住处,安排生活。除夕时还给小张送去钱和年货,张倚东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表示要重新做人。周日俊还多次专程去省劳教所探望该县在劳教的青少年,召开座谈会,向少年犯赠送书籍与日用品,宣传家乡的变化,鼓励他们痛改前非:“社会没有遗弃你们,但你们只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才能有光明的前途。”直到现在,他仍与该所20多位文成籍的少年犯保持书信联系。
另外,老周又走访少年犯的家长,召开家属座谈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一些原来冷眼相待的家长也寄信寄钱给孩子,把爱心送进高墙。每当得知这些少年犯在高墙内得奖或减刑的消息,老周就像自己的孩子干了件好事一样高兴不已。大峃刘宅巷的小刘,父亲因车祸而死,母亲改嫁,只能和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也管不了他。小刘没有读书,不务正业,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勾肩搭背。后因赌博斗殴伤人被抓劳教所,老周多次去所里看他,教育他自强不息,痛改前非,认识错误,争取减刑。小刘在所里表现好,还学会了汽车修理的技术,减刑释放后,老周帮助他联系店面,垫付租金,开起汽车修理店。小刘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开店,老周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四、荣誉集身,精神不变
当周日俊从文成的大山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淌过那湍急的溪流、踏过那道道的坎坷、翻过那陡峭的山崖,他终于走进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恢弘境界。
在“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优秀少先队事业功臣”等一项项荣誉的光环下,他并没有沉醉其中,依然沉峻得像那青山一般,他依然一往情深地瞩目那苍穹、那大地、那隐现在山岚中的山野、那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那川流不息的人流、那飞奔如梭的车辆,那奔流不息的飞云江……
“是什么力量使你对青少年的辅导,特别是少年犯的帮教工作如此一往情深?”他感慨地说:“今天的青少年是新世纪的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也是我们文成的希望啊!”就是这样执著,老周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为了培育一代新人,奉献一颗爱心,撒下一片温馨……
老人那纯净自然的目光里,透视出的是他从大山里带来的淳朴,这目光是那么朴实、平凡,又是那么坚毅、顽强!
(原稿写于2002年3月6日,发表在《“三个代表”谱人生——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同志先进事迹选》一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修改于202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