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访蔡元培先生旧居(散文)
一
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内涵浓厚,是一部读不透的城市典籍。
驻京工作近一年了,工作之余,我最喜欢逛的地方除了书店、胡同、四合院,再就是名人故居。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访名人故居,学习和传承优秀的精神品质,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多次因工作途径蔡元培先生旧居,只是没有抽出时间进去参观。今天,我必需抽出时间,走进故居,与蔡公来一次心灵对语。
我所居住的地方离蔡先生的旧居不远,乘坐地铁也就四十多分钟路程。早九点从下榻处启程,不到十点就到达目的地。旧居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大门朝南,两扇红漆木门,显得古色古香,韵味深重。来这里参观的人并不多,在我的前面有几个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走了进去。在这里参观旧居是不收门票的,像我之前去过的鲁迅、老舍、李大钊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一样,凭身份证登记即可。
蔡元培先生于1917~1920年在此居住,那时的先生三十九岁,正值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时,这时已经就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他搬入此居所时,可以想象到意气风发的样子。他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不久,便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推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了“教授治校”的制度。也是在这一年,他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并把徐悲鸿从日本邀请回来,就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室的导师。一时间,先生的忙碌身影,就在这座旧居里出出进进。我随着蔡公的“身影”,思想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当年蔡公来到北大担任校长时,当时北大风气一团糟,陈腐的官僚主义作风,充斥在校园里。各种毫无责任感,甚至是无能混饭吃的人员混杂其中,混乱的各系军阀跟外国列强牵扯不断,更可恶的是列强还派了很多品质不高的人物来北大教学。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蔡公没有气馁,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劈荆斩棘,顶着巨大压力解聘不合格教师,尤其是解聘不合格外籍教授,竟引发了外交争议,当时连教育总长都说“你惹麻烦了”。可见,“惹”的事情有多大。在这“群狼”环绕时,蔡公却临危不惧,挺出而出,引领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致对外,捍卫国家主权。我想到此时,忍不住又想起一个人,辜鸿铭。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绝世奇才,懂七、八个国家的语言,不仅在国内名声鼎沸,在西方世界名气更大,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一度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早就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没谁他不敢骂的,连慈禧他都敢骂,慈禧过生日,他写对联,“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可见,此人是何其“狂傲”。可此人偏偏与蔡公又是“两派”人物,一个是“新文化”的领导人物,有着“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寻找着救亡图存之路。而辜鸿铭一个是“旧文化”的精英人物,一直主张帝国复辟的人,铁杆的“保皇派”守旧派。按现代人的说法是“三观”不同,老死也不相往来。可辜鸿铭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有人问他,“辜老这辈子看得顺眼谁呢?”辜老嘻嘻一笑,“倒还真有一个,蔡元培,蔡元培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要去革命,到现仍在革命,一直坚持本心。”
可见,蔡公的思想是何等高尚,连如此“狂傲”的辜老都佩服蔡公敢作敢为的“改革”精神。
蔡公全新的教学理念,敢做敢为的精神,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谁能知道,这样一颗年轻的心,所承担起来的历史担当,竟然举重若轻地担起了一个世纪。这中间,先生的先知先明,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小小的旧居里所隐动的气脉,非同小可,一直影响着中国教育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这些,想来连先生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吧?
二
蔡先生旧居所在的“东堂子胡同”,这个称呼始于明代。清代时因与“金鱼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便易名为“东堂子胡同”,文革期间一度称为“瑞金路十二条”,后复称为“东堂子胡同”。一条胡同所记载的历史已然化为一阵云烟而去,而这条胡同却依旧存在着,一砖一瓦,以及一条曲复的巷道,还在印证着那段岁月,我举步向前,真切地感受到这条路上曾经的喧闹。先生,以及与先生同样彪炳千秋的人们疾走的步伐,鲜明的节奏是无法感受得到的,文化的气息依旧封存在那里,似乎还是能感觉的到,也为我辈所仰慕,此来的目的,便是来感应曾经的火热,我一步步临近,去触摸一处老宅依然跳动的气脉吧。
进门来,见几个不同的院落里,房间不少,每个院落的房间所承担的使命各有不同。如今,大致遵守了历史的原貌,对房间做了整修,不过还是可以从中感觉到当年的格局,透着一股从民国而来的气息。这些房子是蔡元培先生租住来的,房间拥挤,给人有些杂乱的感觉,这也是必然。与许多名人的故居有所不同的是,蔡先生的名下,没有一处房产,包括他后来所居住的地方,都是临时的栖身之所。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一生都在为事业而奔走四方,不知不觉地忽略了许多身外事。一家人都是在这样居无定所的情况下生活,让许多人想不透也猜不透。他的一座半身雕像,目光坚定而睿智,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他的目光已经穿越无限的纷扰,看见了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
院东几十米的绿柱红棂走廊很有气势,从旧居大门一直通到展室东侧。院内有两株有些年头的树,一株是杨树,另一株却叫不上名字,已经有一搂多粗了,大概是先生住在这里时栽种的吧。廊的西侧有各样的花卉,有无花果和月季,粉红的花朵娇艳欲滴,有花相伴先生的芳名,我觉得不必思考太多,蔡先生就是那朵依然盛开的花,我这样解读这里的景观。
顺着长廊走到头,就是先生住过的房间了。由东往西四间是展室,西边一间一直保留着先生的卧室,遗憾的是,铁将军把门,一直没有对外展出。卧室对着的西墙,是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雕像背面墙上是毛主席题写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雕像两侧的地上摆放着两盆翠绿的盆景,高雅清淡。雕像前面是一盆开着黄白花朵的菊,菊作为傲霜之花,正是象征了先生的高洁的品质和坚强的情操吧。
三
进门的正堂上,是带有先生头像的一段生平简介。屋子摆放了十多盆大小不一的花树,散发着扑鼻的幽香。屋子里就几个先前进来的男女,正徐徐移步观看房间的布局和摆设,不停用手机进行拍照。人少倒显得清净,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这里的一切了。
透过起居室的和书房的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用品,摆放都是那么规整有序。好像主人刚刚出门去,马上就要回来似的。我动作很轻,小心地打量着,室内的所有摆设,在一个敬仰他的人的眼中,似乎更有温度。床上有老式的蓝花被褥,还有衣架上挂了一件蓝色的长衫。临窗是一张书桌,上面有一台老式的打字机,我看见上面的字母都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从这些老物件上,可以感受到先生简朴而又简单的生活当中,把生活的节奏调整得富于韵味,这些物件之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因素,都在指向那个曾经的时间点。
蔡先生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在这间屋子里所发生的事件,让人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中华教育之先驱者,亦是中国革命的一位播火者,在五四运动的爆发前,他在北大饭厅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一百多人的集会,他慷慨激昂地振臂高呼着,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大家奋起救国啊!他的声音洪亮,如同黄钟大吕般地发出震撼世纪之声。
我转身去看那尊雕像,如果将蔡先生挥臂演讲的镜头雕刻在这里,是不是更有内涵?雕像的面部表情是沉静的,却在无声地渲示着那个时代的峥嵘与残酷。此时的平静,恰恰是水与火拚争之后的宁静,我与内心之中,与先生的内心同样的火热,为时代而激情光芒!
蔡元培先生参与并策划了五四运动,由他点燃起的这团烈火,把那个黑暗腐败的旧世界,烧成了一片灰烬。九一八事变后,他极力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后,周恩来敬献了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一代名人,不是徒有虚名,他的存在,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后我们缅怀,千年后也会被人想起,这是怎样的伟大啊!
一个多小时静心观览先生生平,尤为先生的事迹伟业所感动。深感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人格伟大且值得敬仰的人。从旧居出来,回眸门前的两块旧居题字,墙上一块写着“蔡元培故居”,地上立着的那块写着“蔡元培旧居”,而且明显看出是后立的。有区别么,东堂子胡同75号之所以被定为“蔡元培旧居”,是先生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所租用的房舍。
写在书本上的历史往往是死板枯燥的,遗存至今的所在,才是最为生动的著作,瞻仰一位名人,仿若读一部大书,我参观后发生了这样的感慨。
蔡元培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是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有操守的职业教育家,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先生一生不置产业,没有艳闻。正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伟大。”
我虽然不懂教育,但是我以为,有先生教育理念的存在,对于当今教育界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参考意义。
参观先生旧居,实现了我的心愿,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同时,更加钦佩先生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回忆驻京一段时光,我把蔡先生故居留在了心中,感觉时光最有长度了,百年不长,皆因先生。
原创二0一八年五月十四日首发江山文学网
祝我们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