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写字(散文)
很遗憾,读小学时没有练习书法,硬笔毛笔都没有练过,唯一的记忆里,学会握毛笔就是刚上初中时被张老师抓去抄大字报。那是个批林批孔的年代,学工学农学宣传剧,就是不学文化。张老师教我研墨、铺纸、握毛笔,字写的很丑,还不小心把麻花辫的梢头耷拉进砚台里,弄了身上一大块墨迹。后来才明白,张老师这也算是押着我学了点有文化的东西,因为在以后的几年关键时刻,我也是因了他的鼓励,坚持读书,走过高考季。
母亲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但她成天忙于劳作、农田、家务,我们一家人的鞋袜一直是挂在她手上的,但她还是板着脸让我爬在窗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写那个“派”字,鞋底子打在手臂上,泪珠子掉在那一个个歪歪扭扭的“派”字上。
高考试卷上的字还算整洁娟秀吧,但我一直认为那是得益于我的抄写功夫。喜欢文学作品,读到不舍处,就整篇整篇地抄下来,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软皮的笔记本攒了一本又一本,高考前,连同我的作文本在全班轮转,回到我手里时,皮已经破损不堪,甚至掉落。
仍是没有下定决心系统专门地去练字,大学里也看到张东升把一张张报纸写成黑色,佩服人家,自己却没有紧迫感。真的是靠了日月的积累,几十年过去,不断地感悟,写出来的字勉强可以见人。
中高考监考,聚积了一群文化人,但要把注意事项工整漂亮地抄在黑板上去时,我老人家被推上去,看到退却在一旁的年轻人,我心里只是悲哀与忧患。想起前些日子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他们的讲课、设计、课件制作、活动安排,一项项花样百出,灵活机智。但是,板书设计呢?有的人是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几个字,有的干脆一个字也没有,要写的东西全在屏幕上。有的老师就说过:我是能不在黑板上写字就不写,因为字太难看。难看也要写啊!这是你的职业,是PPT代替不了的,好的板书是这一节课的精华,它不会被快速闪过的另一张PPT代替,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少年之后,学生们已经忘记你这一节课说了什么学了什么,但他的脑子里还有你连画带写的板书呈现。
我们是经过了一根粉笔打天下的八、九十年代的课堂,没有多媒体,板书的设计,漂亮的书写,是我们智慧的展现,一片叶子、一只酒杯、一把利剑……的造型,加上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粉笔书写,带着学生在课文中遨游,一板整齐漂亮的粉笔字,吸引着孩子们竞相模仿。
还记得满黑板满黑板地抄写资料。时而费力地踮起脚尖,伸长手臂,时而半蹲低头,手臂酸了麻了痛了,用力甩几下,继续写。一板不够,擦掉接着写,一节课下来,满头满身的白灰是常有的事。没有课件,课前准备资料,也是抄写在一个小黑板上,提着进教室,挂在黑板一旁,为课堂节省点时间而已。
有个老师说过:我特别特别喜欢思涵这个学生,虽然他上课有时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但他的字写的好啊!看他的作业,感觉很舒服。在语文老师眼里,字写的好的孩子,成绩不会太差。这是真理。
中高考阅卷都用电脑了,试卷经过扫描截图到屏幕。每一份试卷也要分个一类二类三四五类,作文打到一类的试卷,没有哪一个是字不漂亮的,或刚劲,或娟秀,或圆润,或方正……不是赛书法,也不是要你什么体,唯一的一点——让人看着舒服,视觉舒服,心里舒服。
一次监考,光签字,没有上百次也有几十次,监考员写字的机会不多,只在作废试卷上写两个字,她还给“废”字加了个病框。亲,教数学也不可以这个样子!某年轻老师说:魏老师,你先签了,我都不好意思在旁边写字了。如果不是打印的条上有她的名字,我还真看不出她写的那是个“越”字,乍一看以为是“戎”,后来以为是“成”。我心里感念的是做了几十年班主任经历,给学生签名的机会太多太多,我那个每次按姓氏笔画排名都把我排到最后的“魏”字,便威武雄壮地矗立在那里了。
文化是什么了?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里,文字,站在那么基础、那么不可或缺的位置上,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亲爱的,提笔,落笔,都是练习,都是感悟,虽然我们在现代的社会里,拿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虽然你不一定要做书法家,但你总可以给自己一点机会,出手时,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