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华文部落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华文】莱芜有我神奇故乡(散文)

编辑推荐 【华文】莱芜有我神奇故乡(散文)


作者:老同学 举人,304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30发表时间:2021-06-13 20:33:11


   我不知道现在的诸城为啥叫龙城,也不知道莱芜为啥叫凤城,但知道莱芜通往诸城的高速路收费站紧依着座小山丘,上边矗立着两座漂亮的塔,名曰金凤阁银凤阁,也知道莱芜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区,只是在莱芜生长了二十几年也没挨个儿去游赏,记忆里只保存着神奇的故乡。
   故乡在青山的簇拥下坐落在一片红石岭中,自然界就那么神奇,用土质划分界限,让手掌形的红石岭托着我的故乡三个小村庄,伸出去的大拇指挑着的卧龙头村,村名好像有个传说,因为一圈的山和岭都各自担负着神奇的传说,因为神奇而涉嫌迷信,我也不敢宣扬,只对大家简介一些曾经标示性的状况。
   东起菜团子似的团山和陡峭的马头崖山是青石山,可紧贴着马头崖的黄龙观岭却是那种黄褐色砂石和黄褐色的沙土,如一条蜿蜒在莲花山下的黄龙,靠着青石莲花山一直到青石关西边的圣井,延伸到庞家庄背靠着的笔架山脚下,围着那个巴掌似的红石岭转了半圈戛然而止,由莱城望去,就像是仙女围着黄褐色的花围裙,而莱城通往新泰市的那条三米多宽的路,跟它身边绕来绕去的山河,象仙女扎系围裙的飘带,绵绵飘过莲花山去。如果说呵护故乡的红石岭是仙女的手掌,那形似笔架的笔架山又象仙女的双峰,说这话可能遭当地人唾弃,因为笔架山在人们心里的形象高尚。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云游到此,并与同僚畅饮“修禊”因见此山形同笔架,欣然题名;也有人说山名与生长于此的著名历史人物亓诗教的夹谷会盟有关,笔架山在云台山东边,仅一条路之隔。
   笔架山也是青石山,但是到这些青石山脚下石质就开始变化,不再是大岩石,多是一层层叠加似的薄石层。笔架山与葫芦蓬山接手处是山谷,除四旧时学大寨时,当地人听指挥在山谷平坦处挖了很多些日子,抬出来的石头都象葫芦籽,到最后太深了就停下来打坝建了水坝。葫芦棚东岭和南岭则是卧牛石,它们形态各异,遍布山坡,多半埋半浮,有些还带青黑色斑块,石质更硬。跟红石岭南边的珠山脚下的“石猴子”石差不多,只不过“石猴子”石光滑没有斑块,但同样成为一些外地人的欣赏目标,外地人注重它们的自然形态,听说最近几年被外地人挖走了不少,巨大的用起重机,小的则车拉人抬。不只是挖走了形态各异的石头,还有些人开辟山上的青石和砂石花岗岩,连红石岭上的红沙土也挖掘不少去,我不知道红沙土有啥用,只知道挖开浮土,下面的红土很黏很黏,干了很硬很硬。
   记忆里的乡亲们好像对土地情有独钟,凡是有建筑的脚下都是红石头,有点土的地方不种农作物是就是栽树,把村子里外以致山腰旮旮旯旯里都种着农作物,大概古人因为节省土地才选择红石岭建村子吧?每次雨后街面都呈现红褐色的实底,以致村子外的路和荒坡都是一色清洁的红石沙,与红沙土地的青翠农作物相衬,红绿相间,时隔多年还很怀念那情景。记得小时候在被太阳晒干以后的红砂玩耍,不论坐还是卧都不会弄脏衣服,即便是湿的也没记得染衣服上。家后的路,路下边的斜坡,紧挨着山水冲刷出来的山谷,一切都是红红的石壁石板沙子,别以为沙子是圆颗粒形,它们可都是大小不同的碎薄片,都少角无棱滑滑的,学校校园路南边的山谷也是一样,也是被从西边北边山岭上下来的雨水和泉水常年累月冲刷出来的,水势顺地势,有地段宽敞势浅水平缓,有地段狭窄水势急跳跃成深谷,隔开两条山溪的却是一片椭圆形很厚实的黄土地,就像从哪里飞来落上手掌心的“金元宝”,上边种植的树和农作物,在一圈红土地红砂石的包围下像个孤岛,拢汇处就是我们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
   每天通过的那段红色的砂砾河,不是雨季很少有大水,平常清清的流水很少没膝,没过脚面的时候多,但冬季水更少,几乎多是干涸。她一直不明白的就是山溪是从山上拢汇下来的水,虽然最后都流进大河,可是有的地势落差很大,怎么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鱼和泥鳅呢?能在山溪不同地段看到,或不经意踩到过,山溪里没有大石头,多是红色细沙片片,滑溜溜的,踩到会动的才低头看是什么,冲着乱窜的泥鳅害怕,尤其是在学校南边那段浓密的绵槐丛边,真担心遇到水蛇,有人把山西里的螃蟹说成是山间蝎子变得!问了些人,鱼和泥鳅是什么变的呢?大人说是天上随雨落下来的。不管鱼和虾蟹泥鳅是怎么来,这一片都是我和同学们放学后玩耍的地方。有时下课后还跑出校园,在水流浪花里嬉戏,或捡些扁平的石块在平静的水面打水漂,看着石块弹跳着飘过水面,或去捉水面那些水上漂担杖钩(水黾)。红石岭的石层也有厚有薄,曾跟着同学们学着做过两块石板,先找薄薄的大石板块,放在水里,用小石块磨平,磨光,能照出人影来才罢手,抱回学校代替本子写字。当然,写字的石头不同,多是东山脚下或南山岭脚下一片微黄略白色的石头,它们跟粉笔差不多,在红石板上画字有种软软的感觉,不会伤害石板的平面光泽,还容易擦拭,用锯条把石板修成跟作业本似的方块,把写字的石头也锯成细长条,带着方便写字也方便。说到这种黄石块,其实同学们在东山脚下捡石块时候,也捡回很多燕子石,只不过燕子石石质硬,黄黄的石头上分布着很多青色燕子形状,最清晰的是展翅飞行的那种,还有同学翻过山带回各种形状的上水石,把山形的石头放在氺盆里,水会慢慢渗透到石头顶,栽上小植物做成假山,栽上文竹当青松,一个个漂亮的盆景。
   说到上水石,不由想起那些山岭间有几眼常年流淌的清泉,水质清冽甘甜,那时候大人孩子在田间渴了就找去泉水,洗净了手捧着喝,或摘些植物的叶子编做杯子舀水喝。其实不论是分布的黄沙土地段还是红砂土地段,在雨季会冒出很多清泉,咕咕的流淌,即便你在洁净的沙地随处一扒,就会涌出一汪清水。别说农村人不讲卫生,天上的雨水经过沙土过滤很干净。你若想喝熟水就去找果农吧,敲开果园的门,果园主人会热情招待你,大都不在乎你在他的果树下采摘着吃,那句由着你吃不由着你拿,其实是玩笑,即使你吃饱了也会给你多摘上些带着,所以说在山里是渴不着饿不着的,即便你不吃果农的果子,漫山遍野的野菜野花野果也不会让你饿肚皮。春天雪花还未必消退,它们就争先恐后的发芽开花,不同颜色一层层一圈圈由村庄蔓延到山脚山腰,且不提荠菜等野菜,你听儿歌:三月三扁扁叶黄了山……扁扁叶就是指根茎叶花都很可口的救命菜也就是鸦葱,花儿跟蒲公英的花相似且嫩黄嫩黄。除了扁扁叶,榆钱,槐花,楸树花,杨树花,金针,黄花菜等等可以吃的野花挨个儿跃上枝头,等待有缘人采摘。而野果也是一样招摇,桑葚,棠梨子,野草莓,车厘子,野葡萄,八月炸,杨枣子,酸枣,龙葵果,锦灯笼姑娘果,娃娃钱等等,还有很多都不知名的野花野果,但可以随手采摘,但要小心刺刺,有些野果你馋涎欲滴,会忽略了茎叶上的刺刺,比如摘酸酸甜甜的酸枣和野草莓,我有被刺刺扎到的余悸。
   野花野果与环山的梯田层层果树相伴,由春年花开到瓜果飘香,观赏的旅客不间断,当然,去劳动的村里人也不间断,所以一个人去游玩也不会感到孤寂。记得小时候去笔架山后防雾沟帮二姨摘花椒,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到处闷热弥漫着麻麻的花椒味,挤在花椒树和荆棘中间掐着红红的花椒,一不小心便被刺扎着,手指被刺扎得满是黑黑的针眼,掐破的花椒水渗入麻辣辣的,黑花蚊子围着团团转,蚂蚁也特粘人,总喜欢顺着腿往身上爬,知了也烦人,偶尔螳螂也猛不丁出现,大钩刀挥来你钩一下,还有些其他的昆虫也凑热闹,比如一种竹节虫,当地人叫它柴螂,它不动时跟枯树枝一样,一动才能知道是活物,爬动的样子很瘆人,但听人说是珍稀动物。这种时节还常常突然来阵雨,然而人们却习惯了一样,适当的躲躲雨,照样说笑着,有些人会去找树上的野生木耳,它们喝了雨水后鲜活起来,更显而易见的是地木耳,有些人会放下手里的活,先去捡拾,淡青绿色地木耳跟炖熟的地瓜粉皮似的透亮,但比粉皮薄,似木耳脆,不论是做蛋汤还是包饺子做菜都滑而不腻非常可口……因该说是乡亲们知足常乐,山野里创着乐趣心态好,偶尔还会有人歌唱,最提神的是放声吼两嗓子,同样的声音便在山谷里回荡,吸引人的是在山间盘旋的山鹰,鸣叫一声也同样回转清亮,听老人说那是压音。只知道高山与高山之间会压音,但笔架山南的大荒峪也压音,布谷鸟在葫芦棚山前啼哭大荒峪能回应。那时候最怕晚上帮大人收地瓜干,不论是夜黑风高还是月色如水,总令人胆颤心惊的是猫头鹰的鸣叫,像老巫婆狞笑,还有娃鸟叫像小孩啼哭,但我会给自己压惊默念几句话:幸运鸟叫好运到;早哇阴晚哇晴半夜哇啼不到明。那是老人传说娃鸟早上叫就会阴天,傍晚叫会是晴天,而半夜叫,很快就会有雨来。别以为是迷信,鸟比人可聪明了。记得有一次跟大人去抓蝎子,翻过一道山梁,就看到一道地堰上站着一只大鸟,见我越走越近突然伸展翅膀一飞一跳,跃到下一道地堰边,那身形把我吓一跳,翅膀太大了,远看着展开两个翅膀足有三米,走过它原先落脚的地方,有兔子从堰洞里钻出来跑了,我顺便掀了堰下一块大石头,没想到堰下阴凉的石块下没蝎子,倒是盘着一条油光光黄花蛇,吓的我转身就跑,但又见那大鸟起飞好像追野兔去了。后来有人对我说那是大雕,它应该是在候那只大蛇,我就奇怪:蛇在石块下它是怎么知道?说到蝎子,记得有几次在石块下见过大蝎子带一堆白色的小蝎子,也许是不忍拆散它们母子,就轻轻盖上石头走了。蝎子好像跟螃蟹一样,都是在秋天生养,只是一个在陆地,只是一个在水里,因为曾在东河水里见到:大螃蟹带着一堆象豆粒大的小螃蟹。
   小时候最喜欢去东河里玩,东河源头在莲花山脚下的黄沙岭之间,河里上游砂石也就多呈米色黄褐色,我和当地很多孩子一样喜欢捡白亮的砂石,大家都称它们打火石,两块打击会碰撞出火花,而且有些石块上有亮晶晶透明的亮片,象一片片鱼鳞似的,大概就是书本上说的蛭石,那时候玩伴们能剥下亮片做“眼镜片”,会扒高粱秸杆硬皮和里边的瓤子扎呈“眼镜框“和“眼镜腿”。
   河里乐趣多多,除去洪水漫延两岸大雨时节,大家可以在澄澈的河水洗衣服乘凉,还可以偷偷洗澡,当然了,小孩子们公然在河水里嬉戏,光屁股在水里扑腾的娃娃不罕见,有的还追着鱼群跑上游到下游来来回回。有些孩子跟大人学的摸虾抠螃蟹抓鱼,一个两个或三四个一群,有时提个小桶,沿着河水在河畔或水草里堵截着鱼和虾;有些孩子大胆,会把手伸到河畔或河滩草丛洞洞里扣螃蟹,螃蟹蜕皮时节软软的,蟹钳子夹不疼人,但有时候掏出来的却是蛇!吓一跳,扔掉蛇撒丫子就跑。其实螃蟹喜欢晚上出来觅食,有时晚上提个小桶开着手电筒顺着河道照,会满载而归;有时清晨也会在河边浅水滩里和岩石层上见到大大小小的螃蟹,或静静地趴着,或举着钳子瞪着眼爬来爬去,有的会躲到石块底下,掀起石头,会看到螃蟹伸着眼睛怯生生的样子,偶尔也会看到石头下的河蚬。
   河蚬因区域长出不同的颜色,有地段可以从砂砾中挖出白色贝壳或花贝壳的,有地段可以从河滩里挖出黄色褐色贝壳的;下游沙土黑淤泥地段还会有黑色贝壳的;贝壳颜色不同样式小有不同,大小不一,有巴掌大的还有芝麻大的。小时候翻开河水里的砂砾捡拾河蚬,只是为好玩而已,把它们贝壳磨个小洞,用线串联起来做项链手链,摘河摊上各式各样不同颜色的野花做花环草帽,追着蝴蝶和捉蜻蜓自得其乐甚是惬意,不懂得那也是一条条生命,也可以说不如对鸡狗鹅鸭牛羊它们有‘爱心’。听大人的话给它们割草喂食,有时跟在它们后边还会凑上前摸摸抱抱,即便被鸡鸭鹅啄一下,或被羊顶一角,顶个四脚朝天,下一回还照样给它们喂食,带它们出门,不过带上山坡的也只有狗和牛羊,不论是小孩牵着去还是大人干活捎带着放养,他们都会蹦蹦跳跳撒着欢表现出最快乐的样子,只是天黑前会闹着回家,有时被它们拖着一路小跑,实在跑不过它们就撒开绳子,不不让它们拖个跟头摔伤,它们跑远了看不到你会停下等你,其实不担心会跑丢,只是怕它们损害路旁农作物和树株。不论是沙石山还是青石山,山脚下山坡的石头沙砾经过世代雨雪风化都变得少角无棱滑滑的,风化的粉尘与同色土壤融合养活着瓜果蔬菜和庄稼,也养壮了树木杂草野果和野花。呈青绿或黄色石土的黄龙观马头崖山有高塔和尚洞出名,她没去,感觉在山坡看看已足够。山顶跟路西的北山笔架山青云山珠山子相同,都是陡峭的青石岩青石壁,石缝里长得多是柏树和槐树,而莲花山上多是松树橡子树。
   莲花山峰峦叠翠,阴雨天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给人遐想无限。山里有大型水库和飞机场,远远就能看着雷达。我以前进过莲花山但没往上攀缘,只在山脚看了看,那里草高林密,是松树橡子树,裸露的大石头大石板大石坡发青,但都很洁净,被雨水洗刷的一尘不染,你可以或坐或卧躺在上面,听树上各种小鸟的歌唱泉水的潺潺……领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莲花山的物产比东西北山丰富,那些山坡有的物种莲花山也有,由山脚下的到山腰,不论是当地人在梯田种植的庄稼和各类蔬菜瓜果,还是野生的花草树,它们为故乡梳妆四季,馨香飘飘传递着神奇……
   听说最近几年故乡建设新农村新社区,统一修建水泥路,路路通,路两边做了精心绿化,几座山山也建了风景区,比以前更美了吧!更想去看看。在城里住了一年的母亲说也想回到故乡看看,住进小楼后四邻陌生,在家郁闷,出门年龄大没有工作,在老家可以跟乡邻嫂子老妹老姐或侄女侄媳们去私人加工厂做点零活,厂里没活干时,可以去山坡挖草药捉昆虫或摘野果卖,不论挣多少均可。弟弟弟媳说她到了在家享受的年纪了,她可闲不住,不是不喜欢享受,是坚持一天挣一文强过闲着人的老理,她不想在不能动以前让孩子干养着,不拖累孩子,还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最好了,几次要求回到老家去住,她听说山高林密中的黄龙观住着外国人,见到的人听不懂他们说些设么,黄龙观塔与莲花山上的雷达遥遥相对,希望他们是为祥和而居吧!俗话说栽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相信神奇而又怡丽的风景会招来更多的“金凤凰”,我的家乡会更美丽!
  
  
  
  
  

共 55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家乡的风景是最美的风景,家乡的记忆是最美的记忆。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山一水都傍心。那些远去却渐渐清晰的记忆,那些想忘却爬上心头的人和事,牵扯着岁月的绳索,轻轻一晃,就满是疼痛袭来。有些美好已经定格在脑海,成为永不褪色的风景。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根,一个生命的魂牵梦萦。心怀美好的祝福和远景,家乡就会变得越来越美,相信我们内心的纯良维护更加美丽,如家乡的朴实无华,如家乡的浓情厚意,如家乡的纤尘不染,让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能够住着美好的家园,心存美好,人必善良!欢迎投稿部落!【编辑:胥婉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胥婉城        2021-06-13 20:35:40
  心存美好,人必善良,欢迎投稿部落!
婉若倾城。
回复1 楼        文友:老同学        2021-06-13 22:09:39
  谢谢社长精心编辑,您辛苦了!按语如诗入目入心,再次感谢!遥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