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南海神庙边包波罗粽(散文)
又到粽叶飘香的时候,可今年岭南的端午节有点冷清,海珠公园没有龙舟赛,南海神庙的波罗粽也不敢去品尝,疫情把人们阻隔在家中。小小的家就是日常活动的地方,咫尺之间看着每天的新闻,打发如水般飞逝的时光。上个月早就回到江南的我不由想起三年前的情景,那时已是夏日炎炎,我们兴高采烈地前往南海神庙参加非遗活动,在附近的非遗小店——波罗粽手信店品尝波罗粽,学做波罗粽。
“波罗诞,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这句广州民间流传的俗语让你动心了吧?领队的非遗老师给我们讲解有关波罗粽的故事,在波罗诞游玩,吃美味的粽子,还能娶老婆,这可真是天下奇闻哟。原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到十三是“波罗诞” ,就是南海神诞,是古老的民间习俗盛会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是广东省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在那段节庆活动时间,人们摩肩接踵前往南海神庙。人山人海的南海神庙庙会影响很大,有仿古祭海仪式、水神庆会、花朝盛典、美食共享等精彩活动。南海神庙是我国古老的港口之一,看着海水退去很远的古码头就会想起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据说广州市内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有二十多个,其中南海神庙是最早的出发地。
游波罗诞,平常足不出户的女子会在波罗诞逛庙会,有情的男孩女孩就会遇到自己心爱的另一半了。波罗诞是品尝美食的节日,自然少不了美味儿的波罗粽。
波罗粽是怎么制作的?我们来到彩姐波罗粽手信店,看到波罗粽传承人彩姐亲手制作并指导大家包波罗粽,就心领神会了。阳光艳丽,蔚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陈旧的砖墙让我们想起儿时见过的土砖房子,阵阵凉风吹拂,吹去了夏日的炎热。
进了波罗粽手信店,就被大波罗粽吸引了,荣获黄埔区首届 “巧姐赛制波罗粽” 一等奖的波罗粽源自1400多年的悠久传说,波罗粽出自古老村落巧妇之手,一直传承至今。波罗粽是波罗庙十五乡的美食特产,是波罗诞、端午的美味礼品。每年8月,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用开水泡煮、杀青,然后晾干,蕉叶经过处理就没有苦味儿了,放在房间以备包粽子之用。波罗粽品种很多,如金玉满堂粽、波罗全家福、传统波罗鲜肉粽、传统红豆沙碱水粽、五谷丰登粽等,有独特的香味儿,肉入口即化,味道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是粤港澳消费者喜爱的名小吃。
大家品尝了用料讲究、做工精美的波罗全家福,觉得味道香浓,里面的猪肉肥而不腻。口齿生香的我们品尝波罗粽后,就上二楼体验包粽子的乐趣。孩子们围上兜兜,俨然是粽子店的小员工。糯米、绿豆、五花肉放在不同的盆里,孩子们坐在铺着红绒布的长桌前,迫不及待要包粽子了。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蕉叶,大家开始动手体验包粽子的过程,先舀一勺糯米摊开在蕉叶上、再舀一勺绿豆撒开在糯米上,在绿豆中间放上一块五花肉,就再添加绿豆、糯米,然后用手卷着蕉叶,折叠一侧的叶子,再竖起包有糯米、绿豆、五花肉馅料的蕉叶子,卷起另一头的叶子,用线五花大绑,一个粽子的制作就初步完成了。
据说店里每晚用木柴明火蒸煮7、8个小时,就可吃到爽而不腻的粽子了。由于大家初次包粽子,形状各异,大小不均匀,有巨无霸,有袖珍小粽子。一个女孩儿要工作人员教她包了最小的粽子,带回去给一岁的妹妹吃。一个小男孩儿想自己构思,包出不一样的粽子,把糯米、绿豆撒在蕉叶上,用量过多,撒在桌上,工作人员心疼不已,说别浪费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可不要忘了种植粮食的辛苦。
由于大家自己当初包的粽子不可恭维,彩姐和工作人员来回巡视,帮忙调整蕉叶里的馅料,重新包,一个个外形稍微美观的粽子就摆在桌上了。彩姐说临场制作的粽子送给大家,带回家煮着吃。体验包粽子,孩子们知道了劳动是辛苦的,是光荣的,每个人都可创作劳动成果。问他们以后还参加这样的非遗活动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道,要参加。在场的父母说他们参加了好几次活动了,希望有时间带孩子们继续参加。
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觉得端午的粽子就是美味儿,吃着外婆捎来的碱水粽,我们会兴奋好几天。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幸福多了,他们花朵般的年龄让人羡慕,父母带他们参加暑假的非遗活动,他们稚气中不乏求知的欲望,有的孩子一期活动都没落下。但愿下次同行,继续有趣的非遗之旅。
一场疫情,让我有两年没有参加包波罗粽的活动了。看昨天的新闻,广州前天已没有新增加的本土病例了,我很是欣慰。希望疫情结束了,我们去游山玩水,去品尝波罗粽,在祖国壮美的山河中体验有意义的非遗活动!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