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夏至,在最长的白昼,遇见日久天长(散文)
荷花初始绽放,茉莉日夜散香,花影晃动,凌霄花开得繁茂,夏至而至。古人在地上立一支竹竿,发现每年的这一天,白天最长,太阳的影子最短,便记录下:“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日久天长,是人们对爱最完美的期待,爱到极致,渴望着长久拥有。夏天也是有爱的,它的心里装着大地,于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日光和雨水多给予大地。
今年的夏至,恰与父亲节前后一天。一向后知后觉的我,似乎对什么洋节日有点不太感冒,这一点可能受老爷子的影响,我父亲也曾是万般的抵触。他常挂在嘴边,咱老祖宗的传统节日扔一旁不过,还屁颠屁颠追起洋玩意,这叫什么来着,崇洋媚外,难道外国的月亮就比咱的亮,他们放的屁也是香的不成?在别人眼里,他就顽固老头子一个,有时候我有这么想的。
关于所谓“父亲节”的文章开始刷屏了。实际上,许多人连这日子是咋回事也没弄明白,只是跟着追风。可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兴这个节那节,外国的就是时髦,就是流行,高大上的。这不,刚过6月20日零点,女儿就“叮咚”一条信息,爸爸,父亲节快乐!乐得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兴奋得快要失眠一宿。
今天是父亲节,我也入乡随俗,赶时髦。一大早我给远在老家的老爷子一通电话,爸,父亲节快乐。电话那头,老爷子“呵呵”两声后,沉默了一会,像是在回味和消化我这个突如其来的祝福。酝酿怎么说好话回我吧,我一想随即可是老爷子的致谢话儿,我心里美着呢,心跳加快。老爷子向来惜字如金,我长这么大从未得到他的美言夸过,顶多就是一个“好”字。
正当我想入非非时。电话那头突然传来了老爷子严肃的口吻,不知道这个美国的父亲节,什么时候被你们磕了头弄成节日了?只能说,西方文化实在太具有入侵性,1972年美国总统才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至今不过40多年时间,就成为许多没头脑国人的稀里糊涂跟风要过的洋节之一了。还振振有词“要有仪式感”、这是“节日存在的伟大意义”云云。要知道,我国早在四十年代就正式设立全世界最早的父亲节,而今却被很多人遗忘了。
什么?我们国家也有父亲节,我怎么没听说过?爸,没那么严重吧,还文化入侵。我惊叫起来,一脸茫然。
你说什么?你枉为选修历史专业毕业的,连这个都不用心牢记。老爷子的话音有些颤抖,话音未落,我的心提到嗓子眼了。太不应该了,对于这,我确实没印象,也未听说过,愧疚万分,愧对老爷子你。
好,既然你这么说,那今天就给你再补补这段历史课。从老爷子的语气里,他有点恨铁不成钢,我怎么会生这么不争气的儿子,失败失败。
老爷子清了清嗓子。相较于美国父亲节的设立,我们国家的父亲节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正式设立时间也比美国更早。我国父亲节是每年公历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谐音“爸爸节”,在四十年代就由国家正式宣布设立,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设立父亲节的国家。
咋,是真的吗,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提起,好像现在历史课本上也没见提过。我又没心没肺地追问了一通。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把老爷子惹毛了,他气哄哄地吼道,怎么说你才好,你们这是忘本。别人怎么说我不管,你必须给我记住了。
见老爷子生气了。本来嘛,节日应该是大伙高高兴兴的,由于自己的冒昧,闹掰了,惹得老爷子一肚子气。我赶紧赔个不是,爸,我听着呢。
这还差不多,老爷子敞开话儿。在全民抗战胜利前夕,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8月8日为父亲节的构想。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
再说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文字发音的谐音“爸爸”,八八节即爸爸节,既有创意又顺口,简单好记又响亮。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一直弥漫、浸淫在中华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倡导设立父亲节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体现。8月8日与中国悠久传统的敬老节日“99”重阳节也遥相呼应。
老爷子一口气,把他所知道的全在电话里给我抖了出来。老爷子好像怕我记不住,喝口茶,像唐僧念经般,又唠叨起来。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父亲节。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2月13日,德国的“父亲节”是每年5月31日,韩国的“双亲节”是每年5月8日,巴西的“父亲节”是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日。我是真心希望我们国家也有属于自己正式的父亲节。
爸,你放心,我记住了。我刚才开启录音功能,待会儿我再整理整理,认真学习的。
那就好,那就好……电话那头,老爷子的口气也轻快了许多。谢谢你的来电,我又不是顽固不化之人,时代在发展,我并不反对你们年轻人过洋节日。你们也不能,开口闭口,传统的就是是落伍的,封建迷信的,其中也有优秀的有意义的……
挂了电话,盯着镜中自己,我沉默了很久,想了很多,一股难言情绪涌上心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夏至,古时还有晒书的习俗。写到晒书,我有一位从政的文学同行,他给我讲起了他这些年做为流转干部,在几个地方转,谈起当地风俗人情地貌,眉飞色舞,感慨万分。话风一转,说起自己的藏书,眉目之间顿时生机勃勃。他告诉我,他自己最大的梦想不是从政,而是想要拥有一万本书籍,出自己的作品集。只是迄今为止,也才有两千多本,才出一本书而已。每年夏至晒书成了一种隆重庄严的仪式。能与书本相伴的一生,内心是丰盈的。喜欢读书,就等于把无聊的时光,都变成了有趣味的光阴。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爱读书人,多是惜书之人。到了盛夏,除了读书习字,还会把书抱到伏天的太阳下晒晒,除去湿气,祛除虫蛀。想想以前每年夏至当日,父亲都会把家谱族谱之类的书拿出来晒晒,再把我们所买的小说小人书(包括课本),以及我收藏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书都搬到太阳底下。曾有几回,我们都要把那些书当废纸卖掉。老爷子指着我们的鼻子,劈头盖脸地骂,败家仔,你们。如果觉得占地方就放到我房间,你们谁休想动一根毫毛!
我当时理解不了父亲的固执与“无理”。直至今天,此时此刻,我落泪了。
现在吵吵的西方所谓“父亲节”,对一些人而言,大多是跟风。睡一觉就过去了。商家则借机炒作,大有“不买我的东西、不来我餐馆用餐、不转我的信息”就不是孝子之意。其实,留在心灵深处的,应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像“养不教,父之过”、“父爱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遗产”等传统思想,要让这些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与灵魂里。就如古人所造的“父”字,象形解释即为父亲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由此可见,千年传承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不会以节日符号而转移。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不单是父亲节。端午节才刚刚过几天,也悄悄从身边掠过去了,你是否只沉浸在假日的闲适中呢?你是否深思过这三天假期的意义所在呢?
我对于端午节的认知,除了来自父亲饮雄黄酒和母亲的粽香,洗艾草水澡,其余都是从书本文学作品上获得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端午是一个洋溢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节日,是一个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悬艾叶、写符念咒、饮雄黄酒、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也已流传了千年之久。然而,为什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重要无形遗产著作”?为什么如今的端午以及其它节日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失去了原貌?
或许是我们不够重视的态度,让韩国人觉得可以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变为他们的。还好,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令人欣慰。
其实,并不只是端午节,父亲节,还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或多或少被我们所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当看到许多人精心地装点着华而不实的圣诞树,当看到许多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西方的水晶高跟鞋巧克力话题,当看到许多人一味地追求西方节日的“前卫”,高大上的……你是否联想到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传统文化?
然而,当我们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变了,往往被“商品狂潮”淹没。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过节不过就是吃得好些,穿得好些,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内涵摈弃了。想想自己,每年逢年过节,都是打电话说祝福话,给俩老孩子们买吃的买穿的,可就是不能陪在他们身边吃上一顿热饭。即便是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可有多少人会认真地去品味着节日内涵呢。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将一些传统节日推向了市场,民俗变成了卖点。很多时候人们过节时常常感到莫名的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不是一种“肚子失落”,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来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
费孝通先生认为,现在的世界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自信,不要自卑,也要肯定其他文化的长处。只有将自尊和尊敬他人之长结合起来,才是美美与共,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但这不能仅仅做个样子而已,还要理解为什么,就像西方人需要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合理、为什么有生命力一样。
冯骥才也曾说: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有无限拔高的苗头,好像外来文化要么都是洪水猛兽,一文不值;要么是高高在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一刀切,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了。同样,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要沉下去,下到田间地头,乡间里弄,大街小巷,那里才是真正人间烟火,它们生存的土壤。
(时代在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这些节日所蕴涵的精神价值。从国家层次对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对人们传统习俗的尊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增强文化自信。)
然而我还是希望,这些传统节日不只是停留在政策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在民间,它们应该活起来,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概念和知识,它们应该更加生动更有活力,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传统文化和习俗流传下来。
我端坐于窗前,轻呷一口苦丁茶,细嚼慢咽,回味父亲的话儿,他的执念;一股清香、苦尽甘来之味浸润心田,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释怀……
夏至的雨,还在继续。天晴之后,便开始了夏天最热的时节。凌霄花开在枝头,笑颜满面。一塘荷香,迷人眼,醉人心。茉莉送来的清香,夹杂着粽香,新麦香。夏至的声响里,是人间的吟唱。盛夏的光阴里,梦深处,是真情和厚意,是爱。
爱在当夏,日久天长。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