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东篱】为了大地的丰收(散文)
袁隆平院士走了,这些天,脑子里满是他80岁生日时写给已逝母亲的信。在湖南卫视“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上,袁老那封《妈妈,稻子熟了》的信让每个听到的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人们感怀于袁隆平母亲为儿子付出的一生,感念袁隆平院士对母亲恒久真挚的思念,更感叹他终其一生对祖国的无私奉献。
一
大学毕业,二十三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师。
“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在信中,好像听到了袁隆平母亲华静的担忧。
“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袁隆平竟是这样安慰母亲。
是啊,还有一把小提琴。有情操的人从来不会寂寞,而且,不止是一把小提琴,在高中时参加湖北全省的游泳比赛就获得第二名,读大学期间还通过了志愿军空军的体检,只是因为战场胜利不再需要才没成为飞行员。也好,儿子体质健壮,有理想,去偏远的地方吃点苦也是一种锻炼。
出生于扬州富商之家,袁隆平的母亲自小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毕业后当教师时,与时任校长的袁兴烈结婚。袁隆平是他们的二儿子。日本入侵略中国,袁兴烈毅然投笔从戎。在一家人随父亲开始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母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去野外,母亲会给孩子们讲土地是生命之源,所有的食品都产自土地,所穿衣服的棉花也来自土地。在汉口神农洞,母亲曾告诉孩子们是炎帝让人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应该就是在那时,袁隆平的脑子里有了要向土地要幸福生活的理想。
袁隆平曾说,“小时候她教我英文,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自小跟母亲学习英文,也学到了认真学习的态度。长大后就读的是英国教会高中,物理、化学也是欧洲老师用英语讲课,袁隆平的英语基础很扎实,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中可以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迅速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合作研究,他都能纯熟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对此,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袁隆平深情地写道,“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当年闭塞的环境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与摩尔根?”
六岁前,袁隆平随父母辗转过北平、天津、江西、湖北,六至八岁间在汉口,而后去湖南、重庆,十六岁又回到汉口、南京读高中,建国前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在那样动乱的年代,仍坚持让孩子继续学习,袁隆平非常感激母亲,“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不只是知识,母亲更加注重孩子的品质教育。“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就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也不让袁隆平死读书,读书之余,坚持让他学小提琴,学游泳,慢慢发掘着孩子的兴趣,培养着孩子的志向。
考大学报志愿时,父子之间却发生了分歧。袁隆平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而父亲则希望儿子从政。
“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父亲问。
“若是这人世间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多么可怕。”袁隆平如是回答。
见儿子说的有理,妻子也始终支持着儿子的决定,父亲没有再说什么。袁隆平最终按自己的理想报考志愿,系统学完了农学基础知识。
袁隆平上班后,就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小提琴。现在,儿子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小提琴为伴的远方就不会缺少生活的乐趣。想到儿子的小提琴,袁隆平的母亲终于稍稍放了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只是多数母亲仅能做到对孩子身体关心,生活的照料。而有着长远眼光的袁母,则是持之以恒地关注儿子的身体、学识、志向和情操,只尽提高素质的努力,却不会干涉他的理想选择。
二
在安江农校期间,袁隆平先是做杂交红薯的研究,只是囿于有限的知识和经验而失败了。刚参加工作就遭遇滑铁卢,当时的袁隆平非常沮丧。
“失败是成功之母。”见儿子萎靡不振,母亲重新讲起了尼采,给袁隆平注入了继续研究的动力。当时正是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已让不少身边人饿死。袁隆平决定把研究方向转向水稻育种,解决千万民众的饥饿问题。
按常规认识,水稻是自花授粉,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不过在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袁隆平推定是天然杂交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尝试产生杂交品种。他知道,一旦成功水稻产量就会倍增。1965年夏天,袁隆平和妻子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之后就是一次次的试验。时刻铭记着母亲的教诲,无数次失败后也不气馁,袁隆平坚韧地继续着自己的事业。
长期的研究,让袁隆平认准了杂交水稻的发展方向: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程序上由繁到简,效率却更加提高,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1987年,国家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由袁隆平组成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攻关。八年后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产量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了5%~10%。
在两法系研究的关键时刻,已经六十岁的袁隆平常常冒着酷暑奋战在稻田中,回家时靴子沾满了厚泥,汗水湿透的衣服紧贴在身上,完全一副老稻农的形象。
“我知道你是科学家,可是稻农们尚且知中午休息,你一直如此拼命,身体迟早会被累垮的。”87岁高龄的母亲心疼地说。当时,袁隆平已是国家科委特等发明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造与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得主,成就等身,确实算得上科学家了。
“农民兄弟们是争日不争时,我们做科研工作却是争分又夺秒,错过一个研究线索,就可能让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袁隆平笑着解释,他一直失败与质疑中坚持,想尽早证明自己的成功。
“不懂得劳逸结合,就干不好工作!”妈妈生气了。即使心疼儿子,又希望儿子能留下个好身体,更长久地进行自己的研究。
袁隆平明白了母亲的意思,表示今后一定要注意休息,绝不会把自己累垮。为了让母亲放心,他开始注重养生,在辛勤劳作之余,总会拉小提琴放松一下。可惜,两系法获得成功前,袁隆平的母亲却已离开了人世。她清楚地感受到儿子正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却最终没能看到他走上领奖台。
两法系成功后,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800公斤、900公斤,水稻产量实现了“三连跳”。注意劳逸结合,袁隆平的身体也一直棒棒的,到91岁时还能下地观察他的水稻。
“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并在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从没动摇过用杂交水稻造福人类的理想,步步登高地提高水稻的产量,袁隆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母亲去世二十一年后,袁隆平在信中深情回顾,“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千百次的失败,终于找到了那粒告别饥饿的种子。我们赞佩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更叹服母爱的力量。深深影响了一位科学家对工作和生命关系的认知,让他可以用更长的生命专注于让人类告别饥饿的伟大研究。
三
袁隆平婚后生子,为帮他带孩子,七十岁的母亲也来到了安江。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信中,袁隆平深情表达着对母亲的愧疚。
然而,这还不是最无奈的。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水稻两法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袁隆平正在长沙组织全国性的会议。“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和平的年代,儿子竟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不是没料到母亲的即将离去,而是要陪着全国的同行开会。总以为以后会有时间好好陪伴母亲,到了最后的时间,却没了选择,只能盼母亲多撑两天,然而母亲却最终没能等到儿子。在忠与孝之间,袁隆平抱着侥幸心理选择了忠,却也早成了对母亲永远的亏欠。
杂交水稻的成功,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西方人甚至称之为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许多国内外企业找袁隆平洽谈购买专利,都被袁隆平置之一笑,他说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属于全世界,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推广杂交水稻种植,让世界不再有饥饿,袁隆平接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杂交水稻首席顾问的聘请,30多次赴国外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先后举办50余期国际培训班,为4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约2000名。早已超越个人功利,袁隆平拥有的是惠及人类的博爱胸怀。
尽管成就巨大,还是没能跑出父亲的担心,袁隆平真的成了一位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正如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时颁奖词里写到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可是,富足只是属于种粮人的,袁隆平只负责专注田畴,播撒智慧。年纪还不很大时,他的交通工具是摩托,省钱,也方便进出稻田的田埂。直到后来才购置了一辆十万左右的汽车。对事业、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甚高,对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袁隆平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在他的认知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才是对生命的善待。袁隆平把追逐梦想的日子,都放在了质朴无华的生活中。
陈日胜教授研究海水稻二十几年后,袁隆平也把目光转向了这种耐盐碱性的水稻,组建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亲自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其后耐盐碱的海水稻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区域试验种植的测产中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最高800公斤。我国有2.8亿亩盐碱地能够种植海水稻,全世界可用面积当然更多。海水稻如果能够推广,意味着我国乃至于全世界将会告别饥饿。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每当听到丰收的声响,嗅到收获的味道,袁隆平就会想起母亲。“人间至味是清欢”,那清淡的、淡雅的欢愉中,有欣慰,也有着淡淡的苦涩和遗憾。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除了水稻,就是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意了。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他从不曾舍弃过自己喜爱的稻田。
2021年6月21日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