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由《弟子规》所想到的(随笔)
也怪我浅陋,从来没听说过《弟子规》,近几年才听说。查了查,是这样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这位教育家无疑是孔子的信徒了。
我又查了查《弟子规》的原文,其开头是这样说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三言韵文,读起来顺畅,节奏感也很强,适合孩子朗读。用来学识字也可以。
但我这样想,如果真拿这当国学精华来教育孩子,其最好的效果也就是培养出听话的孩子。即使父亲是个赌徒恶棍,淫鬼邪魔,间谍内奸,孩子也得好好听他的教导。这样的孩子将会成为什么人,可想而知。
这《弟子规》,其实是孔子学说的简易版。孔子是讲究“三纲五常”的。“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古代这是治国的良方。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同样丈夫叫妻子干什么妻就得干什么,绝对不允许她有任何自由。这法子好就好在用起来简单。因为皇帝、父亲、丈夫都具有绝对权力,谁反抗就棍棒伺候,这就省了好多麻烦。这样的统治模式,又经过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发挥,就可以普遍地永远地适用了。因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
有人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下给这一套加了好多新的解释,连篇累牍地向青年人灌输;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穿着孔丘时代的衣裳,摇头晃脑地读起《弟子规》来,简直让人怀疑此何世也。
但我总觉得,把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的学说,不加分析地给它披上传统文化的漂亮外衣,让今天的青少年来学习,恐怕有点不合时宜吧。世界发展到今天,新知识层出不穷,我们学都学不过来,你还教孩子拿出宝贵时间学习这一套,究竟对国家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现在学党史。我们知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多少革命者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已经生疏了的抗日英雄革命烈士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粟裕大将也是冲破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清末著名女革命家秋瑾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家》中,觉慧最终离开那个封建大家庭出走到了上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这些人根据封建家庭给他们设计的道路走下去,男的不过就是一个封建家庭的继承人,女的不过就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好媳妇,还有什么大作为?
也许有人要说,现在正在提倡孝道,你这是唱反调。我说,何为孝的问题尚需讨论。难道那些按照父为子纲的要求,父亲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那就是孝顺?孝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到底怎么继承这一传统文化,愚以为,一切听命于父母不为孝,父母对的应该听,父母错误的应该拒绝。父母如果强行干预你进步,就应该反抗。古代“割股疗亲”那样的野蛮孝道已经消亡了,“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现象也消失了,但是有些家长依然带着这样的观念对待子女,一切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的做法还是存在的。
这里不讲进化论,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发展,做家长的还是按照你脑子里那点旧东西来要求子女就是错误的了。要是你要求孩子完全像你,那历史是不是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不再前进了?
我们说,孝敬父母,应当在生活上满足他们的要求,精神上注意让他们快乐。无原则的“孝”,例如父母强行包办你的婚姻,你也妥协接受,就很可能造成悲剧。父母如果愚昧而强势,受过教育的青年必须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主张,不可迫于“不孝”的压力而盲从。
再说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种传统文化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在应用的时候则需要分析。仁义,要看对谁讲仁义。仁义只可施于人民,对那些只有狼性而没有人性的敌对国家敌对势力能讲仁义吗?诚信,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但只能施及人民,施及讲诚信的人和国家,对那些一心置你于死地毫无诚信可言的国家你能讲什么诚信吗?礼,也是要讲的,但也看对谁,朝鲜停战谈判的时候,美国耍流氓,一再破坏谈判,毫无礼貌可言,我们能对他们讲什么礼貌吗?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如灿烂的银河,博大精深。但其中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必须分清,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兼收并蓄。如何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提出了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也提出相同的观点。对于《弟子规》之类的玩意儿,要特别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不可盲目用来向孩子们灌输。
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