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 青山依在•圣贤不老 (随笔) ——我的一点读书感悟
我文化浅薄,但是爱读书。从三岁到古稀年,几乎是“天天读”。读书不说,还爱买书,几乎每个月都要花出几十、百把元买几本喜欢的书。弄得至今屋子里大半都是被书占领着。老伴幽默地说:“你一辈子的“三子”(房子、车子,票子),全被那些发黄的书页堵死了,进不来。”我不管这些,依旧我行我素,还是爱买书和爱看书。
这不,连续的阴雨,不能下地。我就又来到集镇上的一家书店浏览。书店里很清静,没得一个顾客,卖书的老板也没有看书,只是低头看手机上的游戏……
我在那个最靠边的书架上,看到两本书:一本《元曲三百首》,一本是《韩非子》。我想,家里早有唐诗宋词的多个版本,但是元曲还没有,正好配齐,家里《孔子》《孟子》和四书五经也有,买个《韩非子》添上也不嫌多。我一边翻书,一边看价。也许是好不容易来一个顾客的缘故吧,老板见到我专心翻书,就放下手机,带着笑眯眯的脸色走过来,老板对我说:“你要买,我就打五折卖给你?”
按照书后的价格,打去五折就只要20元钱了。这么便宜呀?是盗版不成?书店老板连连摇头回答:“不是,不是。因为这类书没得人买,我放了一年也不见有人来翻看,早就想退回去了。所以,你是第一个翻看这个书的,我愿意打折卖给你!”看书店老板的豪爽劲,我竟然内心激动,就用20元钱把这两本经典买下来了。我拿着书走出书店,只听到老板的一阵阵叹息声:如今年轻人都只知道看手机上那些无聊文,只有少数老年人爱看古代经典了!
回家路上,书店老板的话还萦绕心头。书店老板所说的,的确是真的,看来我也属于书店老板口中的这一类“老年人”了。人老了就伤感,想想自己平素来一贯买的书,都是《道德经》《论语》《庄子》《古文观止》《易经》《幼学》《三国》……无一不是“古书”,也难怪人家把我列入了“老人”之列。
夜晚卧在床头,一边在灯下翻书,一边听着滴答的雨声,阵阵古香扑面而来。我被元曲作家们的忧国忧民所感动,被元曲作家们的热爱大自然所激动,被元曲作家们的思乡、思亲所感染。以前也多次读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过王实甫的《西厢记》、读过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名篇。而这本元曲三百首中,即使有许多都是无名的文人写的,都是透心彻骨的感人佳作,一样得让人赏心悦目。我好想把他们全背下来,可惜记忆力确实已经衰老不堪了。但是我觉得把唐诗、宋词、元曲列为中华民族的三株艺术奇葩,那真是再恰当不过的,这些古代圣贤的书,确实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艺术与精神享受的硕大空间。
掩卷静思,窗外的雨声还是滴滴答答。回味书店老板的话,也是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目前人们的读书观。眼下社会生活节奏紧张,信息充盈、竞争激烈、人的内心压力大,脑力劳动强度大,休闲读物为现代人提供了个性追求,手机上的那些花样文字可以放松气氛,劳累了看几句可以释放压力,让精神得到暂时的慰藉。所以,的确是没有几个人来读这些深奥难懂的“古书”的。谁真正爱过这些古玩意呢?就是如今那些打着爱写会写什么“七律”“七绝”“五绝”的诗人,其实也大都是不过凑满八句,四句话充数而已,有几个算得上诗呢?不过是空虚的口号加上大话吹嘘而已。哪里有这些“古文”蕴含的韵味呢?老实说吧,这类诗人词人不学习古书,那也是写不出古人那种带有思想深度的诗词来的。当然古文的叙述表达方式与当今的形式有一些隔阂,但是只要用心去读,还是可以体会出来的。何况那些古籍的确是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思想价值。读古籍,意味着了解过去,可以使你吸取到古代精华。唐诗宋词元曲是一面面映照人类历史的镜子,它的里边涵盖了艺术、科学、道德、哲学、自然、风俗……是一座浓缩了人类精神的宝库。这些古书,它体现着人类的不同品质:善良、正直、勤劳、勇敢、坚毅、乐观、固然也还含有虚伪、狡诈、贪婪……
青山不老是圣贤。这些古书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所以,我们正确、客观地去了解,去选择、去阅读这些传统名著,保证它给予你的精神力量要比看那些流行的手机文字要强好几百倍。冰心老人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所以我提倡,在读休闲读物时,你不妨去读点圣贤书,为自己的人生前行的路上添上几缕古色古香的余韵吧!
滴漏缠丝话夜绵,一泓碧浪醉江天。
调成玉液人难拒,化就层波稻可颠。
猛涨沉舟无柳系,徐添石木筑拦痊。
透窗风湿巴山客,坐老霞光破雾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