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夏的况味(散文)
一
夏的脚步款款莅临人间,人们渐渐触摸到夏的炎热,等到了三伏酷暑天气,骄阳似火,太阳如火炭一样炙烤着大地,人们对热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夏天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爆发着火热的情,涌动着火热的爱,如胶似漆,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前几天,我所在的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气温高达四十三度,烈日炎炎,火热的太阳向大地喷涌着岩浆一样的热浪。天上没有一丝云彩,亦没有一缕清风,这样的天气,如果走在路上,就像走在巨大的蒸笼里,热气蒸腾,仅几秒钟就会感觉脸上火烧火燎,身上汗流浃背,我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家里没有安装空调,只有风扇,这样热的天气,风扇似乎也失去了它的功效,吹出的风是热的,室内的空气依然那么燥热,用手摸一下墙,感觉到烫手,再抚摸一下桌椅床铺,没有一处不是烫手的,当气温高出了人的体温时,人体就在经历着高温的极限考验。当我在这种高温的环境中煎熬的同时,心里暗暗在想,在古代,在那个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也没有冰箱的时代,如果遇到了这样极端炎热的天气,人们会经历着怎样痛苦的煎熬?
据史料记载,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一场高温风暴迅猛地席卷了华夏大地,最高温度达到44.4摄氏度,骤升的气温,让人们措手不及,再加上旱灾和蝗虫肆虐,黎民百姓随之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
这样酷热的天气,对于当时没有任何制冷设备的人们来说,不仅仅是痛苦的煎熬,更是致命的摧残,仅北京城,在1743年,就有一万多人因为不堪酷热而死亡。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这是乾隆皇帝,在这一年的高温酷热时写下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乾隆作为当朝的皇帝,当然会比普通的百姓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用冰块来降温,但依然感觉到痛苦和燥热,心里不禁担忧起黎民百姓如何抵御这场罕见的酷热。乾隆在历史上还算得上一个英明贤德的皇帝,他于是开仓放粮,救济天下的百姓,并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抚民的措施,比如免息借贷钱粮、籽种、耕牛、农具等给灾民,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二
“江春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进入夏季之后,雷雨多了,而且天气变化极快,早上有可能狂风暴雨,到了晚上就会雨过天晴,好似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夏天的雨,不像春雨那样缠缠绵绵,又不像秋雨那样如泣如诉,夏天的雨,有些急躁,有些猛烈,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一场滂沱大雨便接踵而至。如果赶上连续几天的大暴雨,就会造成洪水泛滥的严峻局面,就像一个人的坏脾气,发作起来总是收不住,最后酿成一场无法收拾的后果。
记得前年的夏天,一个同事把她拍摄的一张照片给我看,只见一座座房屋浸泡在水中,有的只能看到房顶,画面触目惊心。问她这是在哪里拍摄的,她说,距离这里只有30公里的地方。听她这么一说,感觉灾难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不禁感叹,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也无法完全抵御天灾。在天灾或在疫情面前,人类依然会感到束手无策。就如这次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危及着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的惨剧。
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与自然灾害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大禹治水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大禹治水一共花费了13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栉风沐雨,疏通九州的河流,使河水流入四海,疏通田间小沟,使田间之水流入大河,播种粮食,让人们从此安居乐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王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学识渊博,并掌握高超的水利工程技艺,他带领几十万人不辞辛苦治理黄河,滚滚的黄沙,湍急的河流,在王景的治理下,变得舒缓而平稳,使黄河下游的人们不再深受其害。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连续几日的大暴雨,造成了珠江、松花江以及长江的水位急剧上涨,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一直平静生活的人们措不及防。大批房屋在短暂的时间被水无情地淹没,顷刻间,亿万人民的生命变得岌岌可危。
在危难之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刻派遣了十几万的解放军前往抗洪一线救灾。当时,堤坝崩塌,暴雨还在持续,情况万分危急,当沙包扔进缺口处,立刻就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危急时刻,解放军战士毫不犹豫跳进河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无数的战士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有的瞬间被水冲走,有的再也起不来,不知有多少英魂葬身水中?但坚强不屈的解放军战士,前仆后继,不顾生死。新时期的党员,年轻的将士们的英勇深深地触动着在场的人民群众,他们禁不住流泪了,跪在了地上,哭喊着:“求你们不要再跳了,房子我们不要了!“战士们依然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的安全,中华民族的这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并流淌着。
当历史的风尘被时间和岁月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的时候,当我们过着岁月静好生活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所做了一切,也不要忘了在战争以及灾难面前英勇牺牲的英雄先烈们,没有他们无私的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和平而幸福的生活。
三
夏天遭遇极端高温和暴雨的天气毕竟是少数,夏天的景致还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就像梵高笔下翠绿的麦田,以及莫奈用灵动笔触描绘的阳光下颤动闪耀的花草。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走在夏日,仿佛走在绿色的海洋,绿树浓荫,绿意葱茏。碧波荡漾,水榭楼台,微风吹拂,花香氤氲。
绿是夏天的主色调,也是生命的色彩。我喜欢绿色,因为绿色给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除了象征希望和活力之外,还象征着宁静、自然、和平、舒适等,绿色无所不在,绿色在浩瀚的大自然里,在沈周的青绿山水画里,在古人唯美的诗篇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畔,也在陶渊明的桃花园里……爱绿色,就是爱一切生命,我们需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夏天有些花比春天的花开的更绚烂,更有气势。你看那满树火红如一盏盏如红灯笼的石榴花,开的如火如荼,似乎凝聚着夏日所有的浓烈和热情,张扬着,妖娆着,婆娑着。花开花谢,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拒绝花的绽放,也不能阻止花的凋谢,花在短暂的花期中绽放着自己的美丽。人,也应该像花一样,在短暂的一生中,尽情地绽放自己,把最美的自己展示给世间。
夏天的花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比如娇艳的大丽花,优雅的百合,绰约的木槿,清丽的荷花,妩媚的月季和蔷薇花……姹紫嫣红的色彩,旖旎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墨画卷。
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荷花。我喜欢荷花的娇媚,更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还有荷花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我去过不同的地方观赏过荷花,在每一个地方感受都不一样。
在北京什刹海看到的荷花的第一眼是惊艳,硕大的花朵,优美的花型,典雅的姿态,心里不禁赞叹:好美!后来又去了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公园观赏过荷花,感觉没有在什刹海看到的荷花那么大,但还是那么美,北京的荷花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像绝美的皇城一样,神秘、高贵,深婉、玄妙。
在杭州西湖看到的荷花又是另一番景象,正如杨万里诗中所描绘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中,绽放着一朵又一朵娇艳娉婷的粉色的莲花,千朵万朵的莲花随风舞动,好像在跳着一场盛大而隆重的霓裳羽衣舞,看着真是壮观!
在宏村看到的荷花,没有西湖的壮观,也没有北京的高贵与神秘,但有一种幽幽的古韵,也有江南特有的温婉气息,看着看着就被,迷住了,就像江南古镇蕴含的那种古意,需要静品,才能品出那种独特的韵味。
不禁感叹,同样的花,生长在不同的地方,竟然会有不同的气韵,就像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一样,和生长的环境有关,也和自身的修养有关。
四
记得那年夏天的午后,在北京的街头散步时,从路旁高高的树上传来一声又一声的蝉鸣,高亢而悠远的鸣叫声不绝于耳,仿佛是一位或几位世界顶级的高音歌唱家正在倾情演唱,我便沉醉在这天籁之音中。
对蝉,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敬畏之情,听到蝉鸣,内心总会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蝉,大部分时间在地下生活,幼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通常为4——5年左右,最长的有17年,被称为17年蝉。当幼蝉钻出地面之后,开始金蝉脱壳,化蛹成蝉,雄蝉开始鸣叫,寻找伴侣,一旦找到,生命就危在旦夕,而雌蝉,孵出卵之后,也很快香消玉殒。特别是那十七年蝉,在地下苦苦等了十七年,终于来到地面,用自己洪亮的歌声寻觅伴侣,寻找等待了一生的爱情,而一旦找到,也到了生命的终点。
蝉鸣,悠婉而悲壮,那是蝉对爱情深情的呼唤,也是蝉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最美绝唱。
五
“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天的夜晚是美好的,月色如水,清风徐徐,空气中飘荡着稻花的芳香,勤劳的农民谈论着丰收的年景,满怀着丰收的憧憬与希望,欢声笑语与蛙声交融在了一起,并消融在这柔美的月色中。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
记得小时候,在夏天的傍晚,母亲在院子中,用砖块垒成一个临时的火炉,上面支上一个大锅,锅里炖着香喷喷的菜,炉膛里火蛇舔着锅底,饭菜的香味在空气中氤氲弥漫。
院子中有红的黄的月季花正在盛开着,美丽的花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父亲在院子的空地上摆好桌子和椅子,然后,一家人坐在餐桌旁慢慢吃着晚餐,空气中飘荡着饭菜的香味,并伴随着玫瑰的花香。
童年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能在回忆中找寻了,再也回不去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却感觉这平淡的烟火是那么让人留恋。
夏日的夜晚,我喜欢仰望星空,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就像钻石一样闪烁着,我便会陷入沉思之中,耳边就会响起《假如爱有天意》的歌曲:“当天边的第一颗星星出现,你可知我又在想念,就像月光洒向海面……”
夏的况味是浓烈的,是芬芳的,是深邃的,是美好的,也是温婉缠绵的。有着阳光、雨水、稻香的气息。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