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给食菜起个“花名”(随笔)
进入盛夏,各地的旅游客人又渐渐多起来。那些酒楼食店的生意又要火爆一阵子了。为了招徕客人,那些酒楼食店都把菜谱做的闪亮亮光煊煊的。那天中午,两个食客进入“花天食店”,营业员满面堆笑的递给菜谱要他们点菜。这两个食客都是外地来的。一般人的旅游嘛,大都是一看看山水,二尝尝美食,这两个食客也不例外。看完菜谱,食客点了“凤入竹林”和“龙须菜”。两个食客心想:今天的菜有“龙”有“凤”一定是美味。等到上菜一看,才知道是一盘炒黄豆芽和一盘竹笋炒鸡。两个食客大失所望,嘟哝说:“黄豆芽和炒鸡都吃腻了。”去与营业员争论,营业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里的豆芽就是叫‘龙须菜’,鸡就叫‘凤’,你自己点的。”食客无话可说,只怪自己误信了好菜名。
巧妙地给菜起个新鲜的花名字,的确可以招来一些食客。因为如今的凡是吃饭,其实大多数是为了“吃菜。”凡是宴席,都是有几道好菜上桌的。各类繁多的花样菜名,都是按照宴席的高中低档次来分的。
在菜名上,最流行的“花名”就是引用名人的名号。比如:左公鸡,东坡肉、宫保鸡丁、霸王别姬等等,就是为了食客们去吃名人。
但是也有和你打哑谜的花名,比如“佛跳墙”,名字挺神秘,可一般人能知道这是什么菜吗?据说民国时期的陈果夫,在抗战时期就想出一道菜名,叫“轰炸东京”。这名字多厉害,吃的人多霸道。可是这道菜实际就是把“一个鸡汁浇到锅巴上”,发出的剧烈声响。在我们这里,还有一道“神仙汤”,什么神仙汤,说白了就是酱油家开水,撒上几粒葱花而已。
还有一道菜叫“青龙过海”,就是在酱油汤上横着放一棵大葱。越是“花名”的菜,越是不算很高档,只是有个玄妙的说法而已。你去吃这种“花名”菜,就是拿钱听故事而已!
把“豆芽”叫做“龙须菜”,把“鸡脚”叫做“凤爪”,“鸡蛋”美名为“芙蓉”;“菠菜”喊成“红嘴绿鹦哥”。寻常的“豆腐”叫做“白玉板”。那些“花名”菜,用料平平,名气非凡,谁都想来品尝一口。比如你要吃“珍珠玛瑙翡翠汤”吗?那就是“豆腐番茄加青菜”,你想吃“金钩挂玉牌”吗?就给你来一盘“豆芽煮豆腐”……花花的菜名,令人一想就是美食。谁不想来吃一回呢!
翻开清代的食谱菜谱,那些名字都是很直白的,几乎没有花名。乾隆皇帝吃的大多是“燕窝,红白鸭子、山药葱椒。南鲜热锅”;溥仪在自传里写着他吃的是“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白菜、黄焖羊肉……”名字都很朴实。清朝御膳房有两不敢:一是不敢上珍奇的食材,怕上头吃顺口了天天要吃;二是不敢取奇怪的菜名,你去个怪名,让上头猜谜语,那时自寻死路。
给食菜起花名,据说是从袁世凯开始的。那时人民生活艰难,但是又爱面子,于是就给普通的食材镶嵌上“花”边。有个菜名叫“玉灌肺”,名字大而响亮。其实就是把面粉、油饼、芝麻、核桃、茴香搅拌在一起做成卷,蒸来吃。好听归好听,但是那时越是大人物吃的,名字越是朴实。袁世凯本人就是每天要吃“清蒸鸭子”。还有“肉丝炒韭黄”,“红烧肉”“蹄榜儿肘子”等,你看名字一点也不花哨。但是那时的民间却是爱取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让人们去品味。比如:那时的恩施罗针田集镇上,就有雪泥凤爪”的名菜,
实际就是用鸡脚炖蘑菇。那个名叫“鸾凤和鸣”的菜就是别出心裁地把公鸡母鸡一锅熬煮。还有“上天梯”的菜,其实就是把猪排骨和竹笋一起炖,取名(“天梯”就是猪排骨。)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还有名为“母子相会”的菜,就是黄豆籽炒黄豆芽。真是名字好听,实际平常。
不仅仅是给菜起个花名,在做法上也搞一些无聊的多余的工序,以此来赚取食客们更多的钱。比如“皇天蛋”的做法就是把十个生鸡蛋,灌进猪尿包里,在水井里浸泡一夜再煮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蛋。吃这个“皇天蛋”要付给两个大洋。你看商家利润多高。还有把鲜竹笋挖空,把火腿瘦肉切成细丝,塞进笋里,再烘干来吃。这个菜想起来很新鲜,可是做起来很费功夫。而且吃一小盘就要一个大洋,百姓是怎么也吃不起的,当然有钱人就无所谓了。
菜必须有个名字。但是没得必要取花名。做人和做菜,还是朴实一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