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波涛中的一叶小舟(散文)
一
昨日下午,大雨倾盆,站在窗前的我忽然想起许多事,遂从书柜里取出前几年藏购的《李鸿章传》再读。这本传纪是梁启超写的。当年梁启超二十八岁,已流亡海外三年,听说李鸿章死了,两个月后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全凭记忆一气呵成,用文言文撰写出六万余字《李鸿章传》,实在让人佩服。
中国近代史上让我敬佩的人太多了,这些人在历史的时空扭转中离我较近,所以容易理解和追慕。我常以这些人为楷模和镜子,警示鞭策,检点自己,鼓舞自己,奋发自己,并与他们一起穿越历史的地平线,在心寄魂托的云端神交。那些远在天际端、繁若星辰、如雷贯耳的大小人物的身影因缘就依稀了许多,超常的历史记载只能让人们的目光更模糊、更疑惑、更奇幻,某些叱诧风云感天动地的故事都快接近神话传说了,让人敬而远之。
梁启超当时的身份很特殊,是清廷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在这本《李鸿章传》的序例中梁启超写道:在中国对李鸿章的负面评价相当多,我和他在政治上是公敌,私人交情也很一般,肯定不会有心为他辩护。书中之所以出现大量为他脱责辩护的言语,甚至许多都和公认看法不一致,那是因为写史的人一定要凭一颗公平心来写,不然就是对他人不负责,会引起谤议!……李鸿章如果知道有这本书,一定会含笑于地下道:“你这小子了解我。”读到此,我很震惊。
读过此书的人大致都有一个同感:梁启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作为国之重臣,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心,他能够忍辱负重为国尽力。然而他的眼光不长远,没有大智慧,不知道为后世的中国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社会裂痕的修修补补。梁启超指出了李鸿章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拒绝分析和顺应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顽固维护腐朽体制的必然结局。
写《李鸿章传》只是梁启超做的一件事,他做的许多事也用不着我来细说,大家都知道。我想说的是,这些人可真是人中俊杰啊!几百年才能出来一个。梁启超不仅才智出众,而且敢于担当,对于那时中国之人情事变,无不洞悉,不仅身体力行,辨察厝置真伪积弊,甚至对中国百年之后的预言都万分准确,实在让人感慨万分。
二
由梁启超想到林长民,他们是挚友。林长民是林徽因的父亲,是林觉民烈士的堂兄。林长民是民国著名的政客和书生逸士,他曾积极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要重新规划世界的新秩序,中国也派出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以期为国家争取应得利益。此时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出访欧洲,并得知会议密约:将德国占领的山东不直接交还中国,而暂由英、法、美、意、日五国共管。他把这个来自巴黎的消息用电报发给了林长民,林长民随即在《晨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时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因而导致了五四学生大游行。
看一下著名的五四运动发起者的名单吧:方豪、罗家伦、段锡朋、王自治、张国焘、傅斯年、邓中夏、许德珩、易克嶷、罗章龙、高君宇、罗隆基、王造时、陈长桐、何浩若、闻一多、瞿秋白、郑振铎、杨兴亚、张太雷、于方舟、马骏、孙越崎、周恩来、谌志笃、沙主培、何葆仁、张闻天、沈泽民、陈潭秋。主要领导有四位:胡适、陈独秀、林长民、蔡元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这些人大多数后来都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成了漫漫长夜中闪耀的群星,至今耀眼夺目。
在那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震惊中外的政情大事,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可悲可喜可叹可书的杰出人物。中国近代史离我们很近,老人不死就可以传代口述历史,因此得到的时代记忆就生动活泼、弥足珍贵,且意味深长。中国近代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教科书上说这段历史是灾难深重,这里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中国近代史就是战争不断、灾荒交替、人口消减巨大的悲情史。如果我们透过引起灾难深重的战争表象来深入分析,其实许多重大事件的背后基本都有外部势力的参与,他们提供了战争需要的金钱和物资,并为其政治谋划,制定纲领策略。这些国家都想在中国寻找他们的代理人,从而控制中国,使其成为列强各国瓜分世界的棋子或附属国,甚至妄想最终将其吞并。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能看到,就是部落群体或国家利益的争夺,最终反映了个人的野心意志。
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才俊辈出,各领风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宏大的愿景,只要机会适合都会尽情地发挥,试图成就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生。最终只有伟人和枭雄才能一统江山,独占江湖,成为时代的引领者;而那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都是大时代波涛中的踏浪者,或随波逐流,或击水拍岸,或顺水推舟,或涉水入江……最终成为浩瀚星空的闪亮点缀。
其实,中国历史上没有战争的一段间歇时间里,即所谓的繁荣盛世背后,也隐藏着罪孽深重的巨大黑暗——过重的税负让普通劳动者永远也挣不够那养家糊口的三两银子,精疲力竭地奋斗了一生;固化了的阶层让底层民众一直在无望生活中打拼挣扎,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盛世背后的罪孽深重和战火纷飞的灾难深重是一对孪生兄弟,一直轮换主导着劳苦大众的人生走向和无奈结局。这是一个几千年的社会悲情,所以才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们为自己和国家,为芸芸众生奔走呼号英勇献身。如林长民的弟弟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在转战途中受伤被俘而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三
提起林觉民,人们就会想起那份激荡人心,感人肺腑的《与妻书》。《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写此信的时间定格在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晚。在这封绝笔信中,林觉民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爱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之痛。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阐述了国家强盛和劳苦大众的幸福是连在一起的真正道理。无论何时读起这篇《与妻书》,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心有戚戚,荡气回肠,为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喝彩。
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年近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飞扬的青春时期,他以自己的坚强意志真正做到了不负韶华。这篇临危絮语的家书,有儿女情长,有革命激情,有“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直面抒怀。林觉民是英雄战士,是志士仁人,是一个有丰富感情的革命者。每当我们发现有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横空出世时,惊诧之余,想起林觉民烈士这份《与妻书》,不仅是恍如隔世,产生有如时光倒流般的困惑,也很难用一个恰当的文字来形容这种魔怪妖风。
有《与妻书》就会有《与夫书》《与子书》,就会有《与天书》《与地书》《与神书》《与鬼书》《与人书》……有梁启超就有儿子梁思成;有林长民就有女儿林徽因;有梁思成、林徽因就有那许多离我们更近的故事,还有那许多与他们同时代人的故事。这些难以复制的故事,就是时代波涛中每一个夺目耀眼的大浪花,就是人性在大时代面前得到血与火的彻底证明。
当我们的目光从人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帷幕下扫描时,应该可以看到历史长河中昏暗的波涛汹涌,以及在浪尖谷底勇敢冲浪的人们。人与时代的碰撞,很难说谁是强者,某些事情今天看来,脆弱的独立个人在当时强大的社会变迁中是那样的不堪一击,然而我们又从溃败的社会动荡中看到坚挺而夺目的人性之光。至此,那些穿透历史的光芒将覆盖那段昏暗的历史,独显其珍。
历史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生是头绪万千、错综复杂的,大多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仅断章取义,还改头换面。我们今天谈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或者还有一些不重要的人物,这些都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原质因素。即使是尽可能地截取其个人在历史中所有的片断侧影,也只能揣摸一些当事人和时代交汇时生命火花绽放的一些原由及动因。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让人们仰望追慕,使民族的文化脊梁坚挺;在最寻常的时间里,也能够给茶余饭后的人们提供一点闲聊和遐思,让人唏嘘不已,感叹时事弄人。这也是一份功德。
那个大时代因个性人物用全部的身家性命真诚投入,其人格背景与历史交汇藕和浸染而显示其独特的政治文化色彩,让人们眼花瞭乱,情随事迁,亦复能遣。他们是特殊时代的骄子,是洞察时局的智者,然而强中还有强中人,在英雄,枭雄争霸的风云岁月里,这些时代的精英正像是波涛中的一叶小舟,摇曳而夺目,坚强而脆弱,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国民影像,让中国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爱家爱人的一腔热血之光,从历史的夜空划过,照亮中国!
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