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母亲的话(散文)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升,但她明事理,会说话,有时借古喻今,有时借物发感。母亲的话,是她人生经验的总结,在她那朴实无华的语言里,蕴藏着一种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其中一些经典语言,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影响了我一生。
——题记
01
小时侯我比较贪玩,每次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呆在一起,有时玩纸片,有时玩爬树,有时玩摔跤。伙伴中有个乳名叫“太子”的,心眼坏,虽说个头不高,但很会摔跤,每次把别人摔倒,就命令别人干这干那,谁要是不从,他就一个“盘腿”将别人放倒,大伙儿都怕他。
有一次我们爬完树就玩摔跤,要是谁赢了谁就当“老大”,可以发号施令。记得一次摔跤我被“太子”放倒,他命令我用石头溅水,把路面脏水溅到行人身上。我不愿意干,他就用拳头打我。旁边的小朋友也跟着起哄,说我没用,不像个男子汉。说着,他们躲在生产队仓库的一角,要是有路人经过,就把石头丢在有水的地方,把路人溅了一身水之后,就躲在一旁哈哈大笑,自得其乐。那次我也参加了,可石头刚刚扔出去,就被从山上砍柴回来的母亲发现。母亲当即骂了我,要我跟着她回去。
回到家,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敢抬头看母亲。母亲拿起一根荆条,扬在手上,但没有打我,只是问我为什么要跟别人学坏。我一直低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见我不做声,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很淘气,经常躲在路边用石头砸人。第一次砸了之后,对方夸他打得好,给了他一枚铜钱;第二次砸人别人给了他两枚铜钱;准备砸第三个人时,小孩想,第一次得了一枚铜钱,第二次两枚,第三次一定会更多。小孩这么一想,胆子越来越大,在砸第三个人时,他把小石头换成大石头,最后把对方的头给打破了,流了很多血。小孩以为别人会奖励他,没想到对方抓住他就是一顿毒打,最后把他的一只手给扭断了,痛得小孩哭爹叫娘。母亲讲完故事后对我说:“人不是天生就坏,是跟着别人学坏的。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但做坏事一次都不行。记住妈的话,学好千日不够,学坏一日有余。跟好学好,跟坏学坏,做人要善良一点,不然你会吃亏的,记住了吗?”
打这以后,母亲的话就像警钟一样时刻在我耳边敲响,当别人干坏事时,我不参加,或躲得远远的,有时我还告诉别的小孩,坏事做多了会遭报应的。我这一生能平平安安地走过来,就是受到母亲话的启发。
做人,就应该做一个心怀良善知羞耻、明白是非辨善恶、行为收敛懂礼仪的好人,不要时刻想着去算计别人,或者是害别人。虽说人的一生难免会做错事,但决不能去做坏事,因为人的本性是向善,而不是行恶。要是人人都具有一颗善良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一片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十分友好。
02
我家门前是一块晒谷坪,很宽敞。每当进入夏秋,村里的男孩子都喜欢来这里滚铁环。
滚铁环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子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将一根粗铁丝弯成一个“U”字型,插在一根细竹竿里,用绳子固定,然后把铁环滚动起来。有的铁环做成了脚盆大,小的也有脸盆口宽。滚铁环很有技巧,初学者很难把握度,滚不到三圈铁环就会自然落地。
我在当时的小孩子中,滚铁环算得上是个高手,无论什么样的铁环,到了我的手上,都能把它滚动自如,而且还可以穿插不少花样。比如,在路中间分段摆放许多小石头,然后围着小石头转圈,这一点有点像司机的“路考”;再比如,前面高高地横放一根竹竿,当铁环滚到竹竿旁时,突然将铁环挑起,跳过竹竿,接着继续朝前滚动。难度最大的要数滚铁环上坡了,坡陡越大,难度越大,如果没有冲力,铁环十有八九会在中途滚下来。
有一次,有个叫富儿的邀我一起与他比跳竹竿比赛,谁赢谁就去商店买糖给赢的一方吃。当时有不少小伙伴看热闹,有的为我鼓劲,有的为富儿打气。
比赛开始前,原定好把竹竿架在两块大大的石头上,可到后来,有人建议用人来拿,一边蹲一个,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我问富儿同不同意用人拿,富儿说同意。于是,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将铁环滚到竹竿处,在挑起的一刹那间,富儿没有将铁环跳过,而我的铁环轻松地蹦了过去。大伙儿一见,嚷着要富儿买糖吃。谁知富儿赖皮,他不愿买,灰溜溜地逃走了。这时又有两个小伙伴与我挑战,最后都败在我的手下。我一时像得胜的将军,对大伙儿吹起牛来,说你们都没用。谁知我这句话伤害了不少小伙伴,都不愿与我玩了,一见到我,都躲得远远的。
回到家里,我把这事对母亲说了,自以为会得到母亲的表扬。谁知母亲一听,很不高兴地批评了我:“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和你玩?因为你骄傲自满,你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行,别人就认为你很狂。你想想,一个不尊重别人的孩子,谁愿意和你玩?”母亲见我不语,又继续说:“儿啊,妈要告诉你,如果人家不愿意和你玩,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你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
母亲的话听起来有些深奥,但我还是听懂了。打这以后,我主动接触别人,再也不敢在别人面前显露威风了。
事到如今,母亲的话还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做人就是这样,在别人面前过于表现和吹嘘自己,虽说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但失去的却是朋友。因为你的狂妄,你的自大,你的自以为是,对别人的自尊造成了伤害,这是交朋结友最最忌讳的。
03
在我们那个年代,童年生活与劳动紧密连在一起,考量着孩子的勤劳与懒惰。放学后要帮助父母做家务,比如挑水、煮饭、做菜,放牛,养鸭等。到了星期天,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上山打猪草,砍柴。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天天都得做,没有偷懒的机会。那时年纪虽小,但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干每一件家务事都十分开心。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吃过早饭后,我背着柴刀准备与村里几个伙伴上山去砍柴。刚走至大门口,母亲突然把我叫住,问我柴刀磨过了没有。我说没有。母亲便走过来试了试刀锋,接着对我说:“老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准备,人吃亏就是事前欠考虑。你把刀磨快了,上山砍柴就快。”一边说一边拿起柴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磨好后,母亲教我用大拇指学着试刀锋,说现在刀磨快了,用起来就方便。我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背起柴刀出了门。
来到大山上,我手起刀落,再硬的柴在我的刀下很快倒下。当别的伙伴还在用力砍时,我的一担柴就砍好了。等我坐在山坡上休闲,看别人十分吃力地砍柴,我才明白母亲说的那些话十分有道理。小伙伴都十分羡慕我这么快就砍好了,其中有一个不小心把刀砍在石头上,刀砍缺了,只好借我的柴刀用。母亲是过来人,她的话都是经验之谈。
后来我把母亲说的话用在学习上,要想成绩好,平时就得积累知识,努力学习,不要等到快要考试了,再去没日没夜地复习,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身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就是用母亲这句话激励我去学习,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只要事前做好准备,就不会打乱仗,就会有条不紊地按事先的考虑顺利完成自己要做的事。人非圣贤,不可能事事周到,但遇事先考虑,不打无准备之仗,才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智慧。凡事急躁,怨天忧人,受折磨的还是自己。
04
我这人生来节俭质朴,不会花钱,也不乱花钱,这可能与母亲从小对我的教育有关。
我参加工作后,每年回家都不忘给父母买点好吃好穿的。如是遇上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总要带他们去馆子里吃上一顿,以表对朋友的真诚。
记得有一年回家过年,我用了大半的工资给家里买了不少年货,母亲看到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啊,现在日子是好过了,但也不要乱花钱,要常将有日思无日。以后你还要谈女朋友,还要结婚,要的是钱花。父母帮不了你,自己存点钱有好处,要用时就不难。记住,不该花的钱就不要乱花,尽量节约。别人日子过得好,那是别人的,莫要去羡慕,只有自己做好了,有了钱,你就有了底气,有了自信。”我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母亲这番话的意思,就笑着说:“妈,钱就是用来花的,用完了可以再挣嘛!”可母亲却批评我说:“钱是好用,但要时就难了。”
这话真被母亲说中了,不到一年,我刚好谈了个女朋友,因对方家里很势力,需要我拿出一笔昂贵的费用作彩礼,当时我拿不出,父母也帮不了忙,这桩婚事便因此而告吹。
自这事发生后,对我打击很大,知道钱来之不易,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也许是母亲的话在我身上起了作用,我慢慢地学会了“吝啬”,不该花的不花,不该用的不用。九十年代初,当时单位集资买房,我就用积攒下来的钱第一个把房子买到了手。以后,无论是我在外面挣到的外快,还是每月的工资发放,我都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我没有赌博打牌的习惯,花钱也是按计划开支,甚至连买一双鞋或买一件新衣服,都是按照计划内的开支来付出。
有朋友曾笑话我,说我不会生活,日子过得不潇洒。按他们的生活方式,“今朝有酒今朝醉,该花钱时就得花。”“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生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朋友的话说得也许没错,可我却认为,钱应该花在正道上,赌博打牌不是正道,嫖娼养情人不是正道,助纣为虐不是正道。我宁愿花钱买最廉价的衣服和鞋子,也不会把钱用去赌博打牌;我宁愿自己不吃不穿,但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会慷慨解囊资助别人,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如果是有恩于我的朋友,哪怕我当时身无分文,我也会借钱请他(她)吃一顿。钱虽是身外之物,但应该懂得怎样去花,不该花的钱我坚决不花。
我曾尝过“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尴尬,也曾遭遇钱包被盗寸步难行的痛苦,还尝试过为了买一本好书而囊中羞涩的无奈。我会永远记住母亲对我说的话:“日子好过了,钱也不要乱花,要常将有日思无日。”生活中的无奈常常因为无钱而引起,别人有的,毕竟是别人的,想想无钱时的尴尬和痛苦,怎样花钱便成了我的一门学问。
05
对于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没有不吃过苦的。从懂事时开始,我就历经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大食堂、三年自然灾害、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下岗自谋生路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生活事件,所受之苦可想而知。
我是个独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在父母眼里,并没有像现在城里的孩子那样能够受到特别的恩宠。农民“以食为天”,农民的孩子更要懂得怎样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从五岁开始,就在自家的稻田边守望,六岁开始为生产队放牛。稍大一点后,上山学砍柴,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到了十岁,就在生产队里开始挣工分,虽说力量不足,但每天也能挣到三分工,为父母减轻了不少负担。高中毕业后,有关系的都被招进工厂或被推荐进了大学,而我却只能留在农村“修地球”。
那年月时兴工作组驻队,又正值上山下乡的高潮,我作为一名回乡知识青年,与下放到我们村里的知识青年一道,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地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手被磨破了血茧,脚被打破了血泡,腰被累得直不起身,有时回到家里,连饭都不想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那时,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工日只有七八分钱的价值,想补助点营养都很困难。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二十岁还不到的我,从地里收工回来,累得一下子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等母亲叫我起来吃饭,已是晚上十点来钟。第二天早上队长派工时,我想请假休息,便把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却严厉地对我说:“像你这个年纪,吃点苦算得了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母这么大年纪都不怕,你年轻轻还怕,以后的路怎么走?你自己不努力,就会被人瞧不起。”母亲的话,像重锤一样,把我从“懒惰”中震醒。想起村里其他年轻人,我觉得自己太无用了。
打这以后,我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谈怕苦怕累的事,而是像其他年轻人一样,队里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我在队里算得上是个有文化的人,工作组发现了我的长处,经常帮助队里写一些标语,晚上给扫盲班上课,虽然累点苦点,但过得很充实。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考起了一所师范院校。在大学里,由于经历了农村的磨炼,干什么事我都比同学们干得出色。比如一次搬水泥,有的是两人抬一包,有的是几个人借食堂的餐车运送,而我就不嫌脏,一个人扛一包,后来好多同学也学我样肩上扛一包。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成了学习的典范,校广播室和校宣传窗还经常宣传我的事迹,曾连续两年拿到了甲等奖学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总是以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居,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连续八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这一切都表明,一个人只有经得起生活的风浪,经得起磨难和打击,做出一定的成绩,并不断强大自己,壮大自己。同时坚守做人的底线,懂事理,明是非,辨善恶,学会以水的柔性,“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才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可敬之人,否则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被人小视和排斥。我要感谢母亲,是她的话激励我一步步成长,教会了我怎样处世和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