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流年】红梅花开香飘云天外(散文)
一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
第一次听到这首题为《红梅赞》的歌,我只有8岁,是居住在我家对面的一位“搬运工人”唱的,当然那时候不知道这位“搬运工人”唱的是什么歌,只是那旋律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真的,有时别怀疑儿童天生对音乐的理解。这位“搬运工人”的儿子与我是小学一年级的同学。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特别年代,人们心中的革命豪情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绽放,长大后,才知道那位“搬运工人”是省会城市下放到我们小镇上来接受改造的“右派”教授。
小时候,当然也不知道这歌词的意义,但那气场却深深感染了我幼小的心灵,因此刻骨铭心。
作为60年代生人这首歌伴随了我整个天真烂漫的童年、少年。也由此在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革命情结,同时让我记住了心目中中国最革命最美丽的山城——重庆。
二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首诗出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标题为《我的“自白书”》。这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红岩》中成岗的原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著名诗篇。
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我第一次知道《我的自白书》,是12岁,那年读初中一年级,教我们初一(1)班的语文老师,是福建人,姓郭,华东师大毕业;因有事缺了一节语文课。教初一(2)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军队转业的解放军排长。姓胡,名,德俊。永远记得胡老师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只代理了我们一节语文课,而这节语文课,他只讲了长篇小説《红岩》中这样一个故事。许许多多的语文课,数学课都忘记了,唯有这节代理的语文课,让我刻骨铭心。
2015年5月初,重访重庆,我足足用了两天时间走访曾家岩50号公馆,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歌乐山,渣滓洞,重温了小説《红岩》的故事情节,对照小说亲历了许多真实的历史图片和场景。
山城重庆因为小说《红岩》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英雄史诗般的美好印象。
曾家岩50号周公馆,座落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均设在这里。
1939年初,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尽管曾家岩50号内外环境复杂险恶,但中国共产党人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八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门前,再也看不见当年那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路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人们在这里追寻往事,缅怀伟人,探索未来。
三
你又带着镣铐回来了,
毒刑没有屈服你的忠贞;
许多同志,因为你的忠贞而安全了。
革命工作,因为你的忠贞会开展飞腾,
你,是丹娘的化身,
你,是苏菲亚的精灵,
啊!
……
不,你就是你,
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范,
你是受着考验的灵魂。
叛徒,见你而颤栗,
敌人,见你而震惊。
你今天的事迹,
将化成美的旋律,
成为千百万人颂赞的歌声。
姑娘啊!姑娘!
我们没有什么来安慰你,
但是,你在那里呻吟,
我们却同样的痛心,
请将息你的创伤吧!
我们将熬过这深沉的黑夜,
迎接那霞光焕发的朝暾,朝暾!
这是一首题为《灵魂颂——写给小江》的诗。
诗中的小江,真名叫江竹筠,别名有:江姐、江雪琴。
在小说《红岩》中是这样叙述的,由于叛徒甫志高带着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进了渣滓洞。在狱中,她受尽了严酷的折磨。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小说《红岩》里没有插入这首诗。我也是第一次在关押江姐的牢房里看到这首诗。这首诗是江姐的战友写给江姐的,江姐生前应该是读到过这首诗的!
现代经典歌剧《红梅赞》赞的就是江姐,红梅花开,香飘云天外,唱的也是江姐。
江姐的艺术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蓝布旗袍,红色毛衣,她也是我一生的榜样。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就是《红梅赞》。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真情吐露,是江姐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她,鼓舞着她。
四
1949年10月,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家王朝认为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对共产党手软的结果,于是在重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屠杀。重庆“11•27”惨案始于1949年9月6日,结束于1949年11月29日,殉难者多达300余人。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之歌。
“11•27”惨案越狱之后,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是从大屠杀中脱险的生者,拿起笔,把那些死者生前强烈的要求,真诚的希望,带血的嘱托写成了一份二万多字的报告,交给了党组织。
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一部分,罗广斌含着泪水,代表狱中那些死去的难友,向党组织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八条意见:
一、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这是革命烈士血和泪的嘱托,这是革命烈士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体现,这是革命烈士在生命最后一刻所发出的强烈呼喊,这是我们在发展建设中不能忘记的警示。
革命胜利了,不可能再出现屠刀、皮鞭下的叛徒,但是和平时期,一些党员会不会在金钱面前,在美人面前,在权力面前背叛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呢?尤其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如果在这方面做了党的叛徒,他的破坏性丝毫不亚于刘国定、冉益智之流叛党所带来的损失。譬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这样做了,他将多少原是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带进了监狱?原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这样做了,他不是也将七十四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带进了牢房吗?
这一点值得执政党深思!值得每一位党员深思!
请记住,红岩魂,中国的魂,民族的魂,永远的红岩魂。
红梅花开香飘云天外,让我们在歌声中不断吸取前进的磅礴力量。
喜欢上一段背景音乐,找不到资源,用音频软件转录,顺便也录下人声对白。
那段曲子以悲凉为底色,一度向凄怆蔓延,又百转千回,直至涌出暖意。仿佛大雪过后的阳光,琼枝一树莹白,听到雪悄悄消融的声音。
而人声断断续续,游离其间。不,那仿佛是镶嵌进去似的,或急促,或舒缓,踏着节奏,顺应音色。在音乐营造的场景中,如果对白者也被音乐感染,便能听到他们真切的感动。那时候,音乐,人声和听者,三者互为知音。
当一曲终了,人声戛然而止,它们犹在听者内心久久回荡。恰如“天有星兮星有光,心悦君兮君可知?”
欣读明月兄美文,让我们用热爱歌唱美好!
诗一样的标题,精巧的构思,红色的能量,脉脉流淌。
明月哥此文,很有教益。
红梅花儿开是我极喜欢的一首红歌,优美,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强的精神内核。
问候大哥,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