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航】回家(散文)
披着第一缕曙光回家,心情欢快如六月枝头鸣唱的翠鸟。
在社区停车场停好车,踏上通往家的水泥路,脚步如风,远远看见母亲站在二楼阳台一角眺望,鼻子一热,招了招手。
走到家门口时,双鬓斑白的父母已在门外等候,孩子一边叫着外爷外婆一边飞快跑上去抱住母亲,仰着小脸亲昵地说想外婆了。父亲双眼洋溢着笑,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叫着我的小名走上前接过我的包,说他早早就把羊肉泡馍提回来了。清汤羊肉泡馍是家乡最好的早饭,肉鲜汤浓,馍筋味醇,再配上葱花香菜和糖蒜,那浓郁的美味吃起来真过瘾。
母亲早已给我和我孩子辦好了馍,羊汤也烧开。她给碗里边浇汤边说:“现在日子好了,早上吃羊肉泡还要排队,街上已经开了四家羊肉泡馍馆了。”母亲语气里的幸福,随着香味浓浓的热气在屋子里弥漫。
我坐在父亲身边,孩子坐在母亲身边,四个人围着饭桌慢慢地吃着,慢慢地说着话。母亲问我身体怎样,父亲问我吃饭怎样,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问这问那,又问孩子的学习和晨的工作,我却争不上问他们的身体可好。
父亲从他的碗里夹了肉放到我的碗里,说着:“多吃点。”我感到他满布慈爱的眼神的爱抚。上学那会儿,家里的日子不富裕,父亲每周只带我吃一次羊肉泡馍,每次要两份馍一份肉,多一半肉都放到我的碗里。每每看到我碗里的肉吃完父亲便说着“多吃点”,把他碗里的肉夹给我。现在日子好了,父亲苍老了,但他的疼爱却一如当年。
早饭后,父亲到书房看报。父亲退休后一直订有《陕西日报》和《人民日报》,每天早上报纸送到后,父亲都会坐在书桌旁认真地翻阅,一边看一边做着读书笔记。书柜里放着父亲读书看报摘抄的十几个笔记本,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叮嘱在他百年之后不要扔掉,他一直惋惜青年时代的读书笔记在一次失火中毁掉。
父亲戴着老花镜专注地读着报纸,不时拿笔在本子上写,早晨的阳光从窗玻璃照进来,父亲的身子浸染在明媚中,眉宇间挂着灿烂。
我轻轻退出书房,与母亲和孩子去二楼。推开二楼阳台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葱、韭菜、辣椒、油麦菜、菠菜分布在水泥和砖砌成的大片菜地里,西红柿、黄瓜、豆角散布在旧脸盆和泡沫框,不管是啥废旧物,只要能盛装了土,母亲就会让它们变成菜园。这些土都是母亲与父亲早晚散步,用布袋一次次提回来的,他们在阳台种下新鲜蔬菜的同时,也种下生活情趣和平凡简单知足的晚年快乐,更种下了他们那一辈人对土地与劳作的一片热爱。
菜园四周摆放着四季果、牡丹、芦荟、仙人球、橡皮树、月季等花卉,菜地南边种着一棵葡萄树,枝叶爬满了架,为阳台提供了一处阴凉地;北边种着草莓,有的开着白色的小花,有的挂着半红半绿的草莓。孩子在阳台兴奋地跑来跑去,问这个是啥那个是啥。
我缓步行走在阳台,随目一望,每家阳台可见一片绿或一片红,偶尔还有一张布满皱纹的笑盈盈的脸在晃动,不禁心中感叹,生活在哪里不重要,有一颗热爱的心,钢筋水泥丛林里也有绿意盎然与姹紫嫣红。
我站在母亲常常站的边角,在水泥路上半天看不到一个人,便不解地问母亲。母亲说:“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车,周末车一开都逛去了。”
想起我在西安上学时,回家单程要坐四个小时左右的班车,一学期就回来一次。现在高速公路通了,火车通了,高铁前年也通了,回家的路越来越近!
母亲浇完菜和花,带着我和孩子从这个房间走进那个房间,指着暖气片兴奋的说:“去年通了天燃气,你弟弟上月把暖气装了,你们今年回来过年不冷了。”
父亲喊我下楼,把报纸给我看,说他要去老干局参加党史学习。我要开车送父亲,父亲不让,推着他那辆陈旧的自行车出了门。我站在大门外望一眼骑着自行车走远的父亲,再望一眼从二楼阳台垂到门楼上的藤蔓,幸福就像春雨一样,一寸一寸在心中浸润。退休后的父亲和母亲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相互陪伴,又相互留有空间,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想要的晚年生活,这也是我们做儿女的福气。
母亲用自己种的菜做了西府一口香浇汤面,待父亲学习回来就开了饭。坐在饭桌上的父亲显然还沉浸在党史学习的激动中,他边吃饭边向我们讲着: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成就。父亲的声音不断提高,神情飞扬。虽然我已不是第一次听党史,却依旧热血沸腾。
放下碗筷后,父亲叫我和孩子去他的书房,说有东西让我们看。
父亲从书架上取出两本书,一本是《当代杰出共产党人》,另一本是《中国专家大辞典》。他把书放在桌面上,戴上老花镜,双手颤巍巍地打开,翻到有他名字的页面,让我看。从父亲的目光里,我感觉到他作为一个老党员内心无比的自豪。我一字一句读着,自豪感也涌上心头。父亲给我和孩子讲着他入党时的心情,讲着他听党话跟着党走的人生历程,他说共产党员这个称呼是他一生最大的荣耀和财富。
我和孩子坐在书房,手捧《当代杰出共产党人》从第一页翻阅着。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普普通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同的杰出成就,每个人直到退休都未曾忘记过自己的初心。
黄昏落在院子时,我和父母、孩子一起出去散步。不论走在小路还是大路,随处可见跑步的走路的,或一个人,或三三两两,偶尔会听到一两声嬉笑怒骂。
“你个老东西,早上跑步,晚上走路,就那么怕死,哈哈哈……”
“就怕死,我还没活够呢,现在日子这么好,谁不怕死?”
“走,跳舞走。”
“走,唱歌走。”
听着这亲切的乡音,看着这陌生的面孔,我被他们内心涌动的那种知足、快乐、热爱所感染。
路边一位身着环卫服的中年妇女边扫街道边哼唱着歌。她看见父亲便停下手中的扫帚,热情地叫了声“老书记”。父亲走近,问了几句家常话。
待我们走远后,父亲告诉我,这位环卫工人曾在企业上班,十年前企业改制重组成为下岗职工。父亲就跑政府跑城建,为一部分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优先争取了再就业。
我回头望了望这位环卫工人,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自卑,也看不出丝毫的忧怨。从她边扫街道边哼唱,就能感到她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热爱。
不知不觉,夜幕已降临,路灯街灯广告灯箱依次渐开,把山城照耀得绚丽多彩。我们一行缓步来到中心广场,这里是山城夜晚最热闹的地方,吹拉弹唱,载歌载舞,一派喜气洋洋。广场中间,一群中老年人正在排练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她们唱得热情,跳得忘情,瞳仁像火花一样闪烁。我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情不自禁与孩子也手舞足蹈起来。母亲加入到她的太极拳行列,父亲背着手转悠着,停在一个拉二胡的跟前。
晚上九点,广场的人陆续散去。我们沿原路返回,月亮很亮,星星很亮;路灯很亮,行人的笑容很亮。宽阔的柏油路两边是枝繁叶茂的树木,间或有不同的花树点缀在行列中。脚步移动,一团一团的草木香气在头顶飘着飞着。
曾经天黑出门要打着手电筒照路的山城,曾经灯亮的墙头飘着打麻将声的山城,曾经见面吆喝着“喝酒走”的山城,在记忆里越来越模糊。如今的山城,灯光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夜色中飘荡着欢歌笑语;如今的山城人,碗里有了山珍海味,兜里有了想花就花的钞票,夜生活与西安城人一样丰富多彩!
山城人,在政府各级帮助与支持下,经过三年的脱贫攻坚战,依靠勤劳的双手已经全面过上了小康生活。新征途新起点,走在小康路上的山城人哟,满怀激情与憧憬,跟着正青春的党向下一个百年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