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纪念碑上的歌(散文) ——记原闻喜县委书记马沉勇同志的感人事迹
这些年来,我总想写一封信,给我们的县委书记马沉勇同志,详细地告诉他近年来我们村的巨大变化,因为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马书记为我们村解决水电困难所给予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也忘不了最后一次见面时他给我们的嘱托。然而,每当我提起笔,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因为马书记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
在我们村口,立着一块纪念碑,碑上详细地记叙着马书记帮助我们架电打井扶贫致富的感人故事。有时,我默默地去村口,望着那块纪念碑,马书记的形象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
我常常想,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能与县委书记交往一场,真是莫大的荣幸,也是我终生最美好的回忆。
一九九二年春天,我被村民选为村干部,那时,村里自然条件十分糟糕,老虎吃天无法下口。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听人们说,我们县里的书记马沉勇,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有人撺掇我,说你不妨找找这个马书记。抱着这种想法,为了不吃闭门羹,我花了两个夜晚,洋洋洒洒,情真意切地给书记写了一封长信。
我们村是一个小自然村,地处中条山脉的凤凰塬下,仅仅200多口人,耕地600余亩,是个条件差,底子薄,人口少的穷山村。由于各种历史尤其是现实原因所致,一无水,二无电。人畜饮水就靠村头那口轱辘井,天旱时几次才能绞一桶水,最后绞出来的就是浑浊的泥浆。为了吃到一桶清水,有的人甚至偷偷地把井轱辘藏起来。全村没有一分水地,全是丘陵疙瘩,收成毫无保障。说到电,已经九十年代了,还和别的村伙用一台变压器,从二里之外拉着两根简易的照明线,连动力电都没有,村民碾米磨面都得到外乡它村。有一年,麦收之际,由于缺少电力机械,不能及时碾打,结果阴雨连绵,很多粮食发了芽。我村有一个老婆,看到雨后满场的麦芽,急火攻心,一命呜呼。你看看,就这样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发展起来吗?我村许多小伙子找不到媳妇,离婚率也极高,当时我刚从外面上班回乡,大伙不知道我有多大本事,一直推举我做村干部,我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了。
半月后的一天中午,大车小辆,我家来了好多人,其中一个五十多岁的花发小老头,和蔼、详细地询问着随行的干部,从人们的言谈话气中,我已经猜出,这就是县委书记马沉勇。他在我家待了半个小时,连坐也没坐,站着问我:信是你写的吗?我回答是。他亲切地笑着说:写的不错,就是太长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马书记很随便,他在我家院子里看了看,看看水翁,问我妻子:几个孩子啊?妻子说两个女孩,他打趣道:再生一个男孩,不过超生要罚款的噢!逗的众人都笑了。
接着,他马不停蹄、风尘仆仆、以步代车,带着大伙,顺着山野、田块、沟楞,边走边问,并不断指示随行人员,我发现,人群中有水利、电力、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原来他在现场办公,针对实际,当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就在那天,有人在背地里说,上级已经决定调任马书记到地区任职了。这让我很惊讶!按理,一个干部马上就要调走了,走之前肯定安排自己的出路:家庭啦、子女啦、同事啦什么的,忙的不亦乐乎。可是,马书记却专程为一个名不见经传、贫穷之极的小山村奔波,实在令人感到意外。
很快地,在马书记的指示和关怀下,县农行为我村办理了自筹资金贷款,接着,镇农电站为我们村架设了高压线,上了变压器,几乎同时,县水利局也把我们村的水利工程列入当年计划,开始测井位,修建水窑,人畜用水和发展水田并举。半个月后,伴随着隆隆马达声,钻井队开工了。村民们像迎来了解放,奔走相告,用从来没有过的干劲和热情投入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水电翻身仗中。从五月端午开始,至中秋前夕,便打成了一眼180米的深井,铺设水利管道近千米,为来年的农业丰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水电工程的完成,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不说,磨面也不出村,养殖,加工等各项副业也发展起来了。
我记得,在我村水电工程实施期间,马书记曾经委托县长赵明晨来打井现场,下拨了5000元的抗旱配套资金,除此,县水利局带帽拨款20000元,县电业局拨款10000元,从而保障了我村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按期完工。
第二年,已经是春天了,但我家对面的山上还是皑皑白雪。一天中午,外面传来一阵汽车响声,我出门一看,马书记在镇上一个副书记的引导下,戴着帽子,穿着军大衣,轻车简从地又一次来到我家,他像当年的老八路一样,平易近人,如数家珍地问我们村的水电工程的点点滴滴,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并嘱托有什么事再写信告诉他等等等等。过后我猜想,那时的马书记已经不在我们闻喜县工作了,那天好像去哪里开会或者下乡检查工作了,顺路来我村看看。真的,一个小山村,并且无亲无故,素不相识,竟然深深牵动着一个县委书记的心。如今想起来,我们从内心还感到无比的感激和巨大的愧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确,我们老百姓用什么方式才能去报答一个县委书记给我们的大恩大德呢?
那年夏天恰逢大旱,我们村的水电工程大显神通,往年光秃秃的黄土地,到处都是玉米,豆子,绿油油的一片,有些勤快的村民还栽上了果树、经济林,放眼望去,一派丰收景象。短短一年,与去年相比之下,你不由得不从内心感叹,以前那个穷山村,再不是旧模样,真的成了小江南,从此开始以农业为基础,迈上了富裕之路。
我村一个姑姑,她男人在县工会上班,她在县委门外摆了个凉粉摊。很多时候,马书记早上都要去她的摊子上吃凉粉,和他们很熟悉,还经常叫他老公理发,二人在一块下象棋。曾经有那么一次,她托人捎信村里,说马书记住院了,可能得了正经病了,他为咱们村打井按电可出力了,应该代表全村去看看他。我们挑选了一些好绿豆、花生、柿饼,专程去县城看望马书记。那个姑姑长的矮胖,又上了年纪,领着我们一上午走了几个胡同,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最终却怎么也问不到马书记的门牌号,更别说见他家的人了。后来,每每提起这件事,我们都觉得遗憾至极。
……
是二零零几年吧,我去夏县,途经中条山下的一个叫上冯的村子,同行中有人告知我,说这里就是马书记的故里,你看,那不远处有碑楼的一片坟茔,他便埋在那里。是时距他老人家去世已多年,坟草青青,话尽凄凉,睹景思人,我不由热泪盈眶。
望着马书记的坟墓,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有句名言这样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马书记把对党和事业的爱转化成一种深厚的感情,他的家、他的归宿就深深根植于身下那片贫瘠的黄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