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父亲的爱好按下了永停键(散文)
父亲一生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抽烟喝酒,另一个就是读书写字。
对于父亲抽烟喝酒的爱好,我没有多少印象,只是听母亲介绍说,在我和弟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每日烟不离手、饭不离酒了。
父亲爱好读书写字,我倒是记忆犹新。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家里的柜子里,箱子里,床头上,就摆满了大小不等、厚薄不一的书。父亲喜欢书,有时候甚过于喜欢我和弟弟以及母亲。
家里的书是父亲独享的,未经同意,我和弟弟以及母亲是不能随便触碰那些书的。直到我和弟弟上了初中,父亲才逐渐允许我们兄弟俩翻动他的一部分书。但是,母亲依然不能随便翻动他的书。不过母亲也没当回事,因为母亲不识字。
字耍得好,特别是一手毛笔字,几乎达到了收放自如、力透纸背的程度。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父亲的字。每年过了小年时,乡邻们央求父亲写春联,他从来不会拒绝过的。人多的时候,乡邻们挤满了我家的小院,直到除夕,他才会停了手中的笔。
给乡邻们写春联,父亲从来没有收过钱。对此,母亲会在乡邻们散尽的时候唠叨不停,“给大队刷标语,还能记个义务工。你这一天忙到晚的,为个啥?还要倒贴墨水哩。”
父亲说:“墨水能值几个钱?人家能找咱,说明人家瞧得起咱,你说是不是?再说了,谁没有用到谁的时候?”母亲不再说什么,转身一个人拾掇家务去了。春节前的一切家务,都由母亲一个人操持,她哪有闲工夫再跟父亲絮絮叨叨呢!
农村里文化生活匮乏,农闲时到处都是打牌闲聊的人群。父亲从来不扎堆,他有自己的休闲方式。父亲很早就加入了襄阳市的一个民间书画组织,每个周日,这个组织都要在襄阳举办一次会员聚会,探讨读书和书法。聚会的地址是组织的发起者,免费给大家提供的,据父亲说,那是一位退休的局长,中午聚餐费用实行AA制。
我家距离襄阳一百多里。农闲时节,每逢周末,父亲都要搭乘早班车去襄阳和他的书友们聚会。来回的车费和聚餐的费用虽说不贵,但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母亲试着劝他不要再去襄阳聚会了,理由是我已经丫丫学语,弟弟也在襁褓之中。开门就要钱,关门也要钱,劝他该为我小哥俩的将来做点准备了。
父亲说:“这个好办,从今天开始,我戒烟戒酒,用省下的烟酒钱去襄阳聚会。”
母亲笑道:“这个办法好,我支持你,就怕你戒不了。”父亲说到做到,那一年我刚好三岁。
后来,母亲回忆说,她压根就想不到父亲戒烟戒酒,会戒得如此决绝,如此容易,就像从来都不会抽烟喝酒似的。
我读高三那年,弟弟上了高一,我们的学费也涨到了每年五百块,还不包括资料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等。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母亲拿出了家里最后一张存折对父亲说:“老大刚上高中的时候,家里还有万把块存款,现在只有这么多了,刚好一千块,还差俩娃的生活费,这可咋办?”
父亲说:“这有啥难的,我去借一点。”父亲每年都给乡邻们写春联,乡邻们也记着他的好。父母在村里的口碑极好,中午时分,他怀揣着几百块钱回来了。看着父亲手里的钱,母亲却高兴不起来,说:“借人家的钱,早晚都要还的!明年咋办?”
父亲沉默了。
那个农闲的周日,父亲第一次缺席了他和书友们的聚会。下午,村干部通知父亲,说襄阳有人打来电话,让父亲抽空回一个。父亲把电话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他常说起的那个老局长。老局长直接问道:“老崔呀,今天的聚会你咋没来呢?”
父亲支支吾吾,半天才回答道:“家里临时有点事,确实走不开,下次再说吧!”
一连几个星期,父亲都没有去襄阳聚会。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话语少了许多,到地里干活却更加卖力了。那段时间,母亲能看出来他不能参加书友聚会的滋味,便想着法地调理家里的生活。
一天中午,让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老局长亲自来到我家。了解到我家的基本情况后,老局长说道:“老崔呀,你可是咱们协会里的文曲星,咱们的聚会怎么能少了你呢?家里有困难了,你给我说,我帮你解决。”然而,从兜里掏出一百多块钱递给父亲道,“来的时候没有准备,身上就这几个钱了,你先用着。俩娃子今后上学的生活费我包了!”
父亲犹豫了一会儿,推辞道:“谢谢老局长的心意,钱你先拿回去,等我和爱人商量商量,给你个回话。”
当晚,父亲喝醉了酒,还抽了一晚上的烟。这是我能够忆起的,父亲唯一的一次抽烟喝酒。
以后的几个周末,父亲继续缺席着书友们的聚会。有一天,村里的电话员又来通知父亲到大队部接电话。父亲对电话员说道:“你对老局长说,老崔搬了家,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电话员照着父亲的意思说了,老局长才没有再打电话过来。
看着无精打采的父亲,母亲允诺道:“你再坚持几年,等俩娃都毕业了,你想干啥就干啥去!”
那些年,家里的经济条件就这样,供我和弟弟上学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对此,我们弟兄俩的意见和母亲的意见有些出入,我甚至还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书了,让父亲继续去襄阳聚会之类的话。不出所料,父母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们……为此,我和弟弟暗下决心:“等我们毕业了,无论怎样,我们都一定会每周陪着父亲去襄阳聚会。”
生活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无奈。我们毕业后,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子,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好不容易,我和弟弟的经济条件宽裕了一点,父亲已是背锅驼背,更有身体原因,出门行动极为不便了。父亲的第二个爱好,也就此按下了永停键,而我们对父亲的承诺终究没有兑现。
如今,我亦为人父,更读懂得了父亲,为了子女的成长和幸福,父亲可以舍弃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