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也谈清欢(杂文)
前些时候,偶然看到了微信好友发的题为《清欢》的朋友圈,视频中一朵莲花沐浴在雨中,圣洁而又出尘。我欣赏了几遍,总觉得似乎言未尽而意未明。清欢不是“绝世而独立”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万事万物深爱而生发出的恬然的状态。
最早看到清欢这个词,是在苏轼的一阙词里,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写这首词,正是结束了黄州(今湖北黄冈)四年多谪居生活后,赶赴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政治前途出现转机的时候。苏轼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爱。苏轼看到了冬尽春萌里晓寒初春的细雨斜风,品尝到了雪沫一样的农家清茶与蓼茸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么愉快,人生不就是这淡淡的莫可名状的欢愉吗?清欢是苏轼远离了政坛的刀光剑影,远离了尘世的追名逐利而走入的一种境界。
清欢的状态是不讲究物质的,甚至是超脱于世的。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中第五首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处于隐居的状态——归隐田园,他的清欢就是溶于大自然,但是,我们也可以感觉出此时他的清欢也是一种心境的外化。这首诗中有一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区区十个字把陶渊明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陶渊明的清欢是远离喧嚣,本真之境无意识的投射。
现代人有清欢吗?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回答,面对着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人人都要为了生存而奔波,要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非常难,所以,现代人很难有清欢。十几年前,我曾回到老家在村子里务农的舅父那里小住了几日,也许是天要留客,进了村子便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刚刚农闲下来的舅父,那几日有时候也披着雨衣在地里为麦子除几把草,炒菜也是用的从地里刚摘下来的新鲜菜蔬。舅父看自家地里的出产时,目光很深情,似乎在看一个孙子辈里刚刚满月的婴儿。地里刚采摘出的菜蔬,炒出来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有着一种大自然原始的气息。窗外暮雨沉沉,窗内外甥与舅父一家其乐融融,生活工作的烦恼暂时抛到脑后,唇齿间享受着天地间最原始的饕餮,这不也是一种清欢吗?
我原来居住的处所周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一大片农田,春天的时候,周末放风筝的人很多。“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孩童在家长的带领下,把各式各样的风筝放入了碧空。春风里,孩童们跳着笑着,家长们也跟着脸上笑开了花。大自然带给人们亲子的欢乐,这不也是另一种清欢吗?当然,现在这种情景已经没有了,农田早已被开发变成了城东最大的批发市场。
清欢在于我们去寻找。尘世中苟且偷生的我们也有闲暇的时候。现代的交通如此发达,空闲时候,约三五好友,或乘高铁、或自驾,走入大自然,去领略、去感受风光之趣、自然之乐,从身心上彻底放松自我吧。这个时候,放下世俗的羁绊!悠悠碧水、巍巍群山、春花秋果、皓雪萦天,去和大自然贴近融合吧,去不断修炼那一颗寻找清欢的心。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