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茶烟绕室话卢仝(赏析)
饮酒和品茶,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两大雅事。所谓“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性德《浣溪沙》),“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人们交往、休闲,大多离不开酒与茶。然而这两种东西又有不同:酒奔放,茶内敛;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气和;酒好比燕赵之士,慷慨激昂;茶却如江南女子,优柔婉约。壮士饮酒,雅士品茶。酒与茶如同两条大河,泾渭分明地顺着历史的航道汩汩流淌,生生不息。
早在1700年前,西晋文学家张载就写下了第一首咏茶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登成都楼》)首开茶诗之先河。自此之后,咏茶诗兴,茶诗不绝。李白、白居易、元稹、苏轼都有咏茶名篇传世。而尤以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堪为茶诗绝唱。
全诗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唐朝中期诗人,早年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博览经史,朝廷曾两次要他出来做官,他都坚辞不就。卢仝的诗歌奇谲险怪,诡异万状,人称“卢仝体”。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传世,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卢仝好茶成癖,和陆羽齐名。陆羽被称为“茶圣”,卢仝被称为“茶仙”。《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被誉为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送信送茶的使者。周公,指睡梦。《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后代即把“周公”作为睡梦的代称。这几句的意思是: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诗人还沉睡在酣梦之中。突然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口称是孟谏议派他送信来的,还带来了一包用白绢包裹并密封且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密封、加印,足见孟谏议对茶叶之重视、对友人之真诚。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开缄,打开信封。月团,指茶饼。为宫廷贡茶,越陈越香。诗人打开信件,读着来信,孟谏议的音容笑貌似乎立刻出现在眼前。再打开白娟包裹,亲自清点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开缄、手阅,足见诗人对友人之尊重、对茶叶之珍惜。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蛰虫,蛰伏的虫子。阳羡,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明代曹士谟《茶事拾遗》:“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仁风,指天子的“仁德”之风。琲瓃(bèiléi),珠玉,比喻茶之嫩芽。这几句是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大意是:听说每到新春来临,茶农进山采茶,蛰伏的虫子都被惊醒,春风也开始吹起来了。因为天子正在等待品尝新茶,白草都不敢在茶树前面贸然开花。春风吹拂,茶树悄悄地长出了蓓蕾,原来是春天之前发出的黄色嫩芽。摘下新鲜的茶芽经过烘焙随即封裹,这种茶叶品位极好很少见到它。茶叶供奉给皇帝,剩下的应该送给王公贵族,怎么还送到我这山野之人的家里了?最后一句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文字,诗人全用铺叙的手法,交代了孟谏议写信送茶的前因后果。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意。而在“何事”一句中,明确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了山野之人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荡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可以满足口腹之欲,似乎还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所寄。接下来展现的就是他借茶买醉、以茶讽世、波澜壮阔、涛走云飞的内心世界。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诗人关上柴门,头戴纱帽,坐在炉边,自煎自饮。碧绿的茶水上面热气蒸腾不断,茶汤里细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喝第一碗唇喉湿润,喝第二碗没了烦闷。喝第三碗好像刮干了自己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五千卷文字。喝第四碗冒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喝第五碗骨健神清,喝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喝第七碗感觉已经不能再喝了,只觉得两腋下面,微风习习,好像要飞升起来。蓬莱山,在哪里?我玉川子,要乘清风飞向仙山去。山上群仙掌管着人间的事情,高高在上与人类隔着风雨。他们哪里知道千百万老百姓的生命,悬挂在山巅悬崖,倍受辛苦!顺便替谏议打探一下,老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安逸喘息吗?
这段文字,如瀑泻潭,如珠走坂,气韵流畅,酣畅淋漓,堪称绝妙好诗!一碗茶,就像一场春雨,使他内心世界温暖而且葱茏!一碗茶,就像一壶美酒,使他灵魂深处沸腾甚至燃烧!趁着茶意方酣,诗人调集起自己奇特的想象和诗情,打破传统句式的工稳,千转百折,虚实相间,似真还假,似喜却嗔,借醉茶说醉话,振聋发聩,触目惊心。卢仝独有的那种洒脱不羁,借题发挥的别致风格,获得了完美的表现。
卢仝得名于茶,失命于茶。据五代刘昫《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和几个同事在中书省吃饭,突然门卫跑进去报告说,有大批士兵冲进来了,见人就杀,王涯仓皇逃跑,跑到了一座茶馆里,正好卢仝就在茶馆里喝茶,乱军追赶过来,不问青红皂白,抓住卢仝就要杀头,卢仝急忙说:“我是卢隐士也,不要杀我。”乱军说:“你既然是隐士,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卢仝一时无法说清。就这样,卢仝被乱军无辜杀掉了。
卢仝是河南济源思礼村人,如今在村东面的碑亭里,还竖有“卢仝故里”的石碑。碑上“卢仝故里”四个大字,是清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两侧是“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的对联。提起“卢仝故里”四个字,还有一段故事。刘迈园是济源人。1911年返乡探亲,清明节前来武山拜谒卢仝,受到卢氏家族中父老热情接待,并陪同到卢仝墓地祭扫。祭奠之后,回到宗祠内吃茶小憩时,刘迈园问起对卢仝的缅怀、追念等事,众皆回答:“一无所有”。刘迈园非常生气,说:“世人尚且尊敬先贤卢仝,你们是后裔,竟不不知道追怀纪念,真乃大不敬也,不懂事理。”众人无言以对,羞愧难当,就请刘御史指教。刘随手写下了“卢仝故里”四个字,丢下一句“你们看着办吧”就离开了。族人视四字为珍宝,决定立碑以祭之。第二年清明节石碑刻成,立于村东。
卢仝的诗歌,把人们对茶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一些老字号茶店挂着“陆卢遗风”的匾牌,就是用来纪念茶鼻祖陆羽和卢仝的。甚至还有用“七碗茶”命名的茶馆,河南济源至今还有“卢仝茶社”。
日本人崇尚茶道,日本人把卢仝视为茶道的宗师,对他极其崇敬。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济源县城,开始对周围乡村进行扫荡。一天,当一队日军来到思礼村村头时,他们在“卢仝故里”的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日本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文字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涂炭。可见卢仝在日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竟能在千年之后化解一场战争,使凶残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卢仝是我喜欢的唐朝诗人之一,不揣冒昧,仿写一首,蝇附骥尾,诸位莫笑!
《答友人赠茶叶》:
杭州西湖产龙井,扑鼻清香天下领。
形如雀舌色如酒,玉盏琼觞玲珑影。
一碗破孤闷,二碗心气顺,
三碗四碗君休问,捉笔狂书诗千韵。
李杜苏黄脚下踩,万古诗坛我布阵。
陇雁度寒天,禅榻煮茶烟。
与僧相对坐,一双活神仙。
深谢君子赠香茶,使我诗心佛骨大升华。
凭君一碗攒绿玉,谈笑风流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