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心中的“桃花源”(散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段话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精美之处,也是借渔人之口描述的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反映了当时广大的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这篇文章在初中时就学过,早已烂熟于心。随着年龄增长,心中便有了一个“桃花源”的世界,同时也在寻找这样一个世界。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桃源寻》有云:“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数十年过去,我也在寻找这所“仙源”之地。可如今,世道变了,社会变了,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美,寻找美,也成了当今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这正如李白的《山中问答》所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我真想寻找这样一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美好佳境,难道这就是我心中要寻找的“桃花源”么?
今年初夏,随着一阵不胜娇羞的凉风的吹拂,给我送来了“五·一”小长假。在忙忙碌碌的奔波中,我和家人也想为久日压抑的心灵放个假。可哪儿才是最美最好玩又最省时的好去处?我思来想去,决定携家人一道去寻找我心中的“桃花源”,去感受一个不一样的初夏季节。
早就听说湖南常德有个桃花源,离长沙并不远,但是不是我心中要寻找的桃花源,不得而知,是不是如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那个桃花源,也不知道。心中有芬芳,只为寻芳去。
在省城就是方便,想去哪儿旅游,网上报个名,第二天就可出发。一日游,两日游,天天发车。
桃花源景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洞庭湖畔常德市桃源县境内,从长沙出发只需四个小时车程。那天很热,我们乘坐的大巴早晨八点不到就启程出发,由于途中车辆较多,加之一路堵车,等我们赶到桃花源景区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途中劳顿自不必说。
因为是午后,正值太阳当空高照,气温上升至33度,热得人浑身直冒汗。
我们下榻的宾馆叫“三春客舍”,位于桃花源景区中心点,背靠洞天福地的桃源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宾馆的正对面,就是诗意桃花的桃花山,在桃源和桃花两山之间,夹着一条一日四时的五柳湖,置于青山古树老街的环抱中,显得异常清秀妩媚。站在二楼楼道向远眺望,有一种“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的感觉。
匆匆洗去旅途的疲劳,随同导游乘坐电瓶车登上了桃源山,只见树荫遮日,一路风光无限。桃源山又名黄闻山,位于沅江南岸,是桃花源的源头,自东晋起便是沅澧流域道教文化中心。山中有水府阁、桃川万寿宫、桃川书院三大建筑群落。
电瓶车在位于状元桥景点旁的一块坪地停了下来,徒步上山进入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观景台。沿台阶拾级而上,抬头便见潇湘第一阁的水府阁。水府阁亦名黄闻阁,相传为黄洞源黄道真二人闻道处,为三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高36.3米,为重檐歇山式的四层楼阁,高踞于黄闻山顶,悬崖如削,壁立千仞。杰阁宝顶耀金,琉璃呈丹,鸱吻低空,与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隔江对峙。
顺着水府阁朝前步行百米,便是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观景台。因为日光朗照,俯瞰沅江水流波光粼粼,像是无数鱼儿漂浮在水面,唼喋嬉戏,刺得人两眼无法睁开。逆光下的风景显得影影绰绰,但依旧给人一种“江天空阔,气势雄浑”的感觉。在旁的导游说,要是等日落观景,真是应了“渔村夕照”的妙境所在,山水人文融为一体,山更碧,水更幽,景色更美。无奈烈日当空,等待“夕照”空留遗憾,只能作罢。
下山之后,电瓶车直接将我们送到另一个景点桃花山。桃花山与桃源山遥遥相对,两山之间相隔的距离就是一条五柳湖。在一块书写着“桃花源”的牌坊前,导游提示我们先去桃花山看,再回到五柳湖旁观风景,一日四时的景观是最佳观景时间,可以看湖中倒影,山水一色,妙不可言。
这时太阳已慢慢偏西。为了赶在太阳落山前观看五柳湖“一日四时”美景,一家人穿过“桃花源”牌坊,顿觉视野开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莹莹的草坪,草坪上到处可见高矮不等参差不齐的桃树,树上的桃花早已谢落,只见一个个小桃挂满了树枝,虽没有艳色三月的桃花,但亦给人一种“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数,芳草鲜美”之美感。
走过那片美丽的桃树林,远远地看到一座小石桥,石桥上刻有三个字“穷林桥”,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复前行,欲穷其林”之意。桥下可闻潺潺流水声,桥畔可见桃树林环绕。据传说,当年武陵渔夫沿溪而行,就是置身于这片桃花林,感到一片惊讶。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已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沿小桥再往前行,只见一座精美的古老建筑物矗立在眼前,这就是桃花源景区著名的菊圃。菊圃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渊明祠(现移于菊圃院内),因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菊圃门前左右柱上有副对联:却怪武陵渔自洞ロ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意思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来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
走进菊圃大门,两旁各有一条长廊,上有民国和当代书法家撰写的对联。再仔细观赏菊圃的建筑,只见菊圃四周环以垣墙,数处开窗,分前后两进,前进人门为鱼池,池旁绕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雕栏硫棂,修竹垂影,兰桂飘香。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拾级而上,正中是一块陶渊明东篱采菊石刻,后镌《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石刻碑后是一栋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耀碧流丹的建筑,这就是渊明祠。
渊明祠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田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渊明祠正中,供有汉白玉雕刻的陶渊明像,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渊明祠内有30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61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为官,五次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
走出菊圃大门,再翘首回望,正见夕阳的余晖将整个青山环绕下的古老建筑投上了一抹橘黄色,令人对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县令陡生敬慕之情。
为了在日落之前观赏五柳湖一日四时的美好风光,我们一家匆匆赶到湖边。只见夕阳静卧在山头久久不忍离去,像是在等待我这个远道来的客人。静止的湖水无一丝风起,杨柳依依,古桥悠悠,青山隐隐,所有景致都映照在平静的湖面。多彩的云霞斑斓绚丽,红彤彤的映入水中,形成上下两重天,给美丽的五柳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秀色,令人流连忘返。
沿着五柳湖旁一条名为“秦街”的宽敞石板路行至一座古桥边,发现两间茅草屋,走近一看,这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而建,命名“陋室”。茅屋前临五柳湖,后倚桃花山,尽显《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妙境。刘禹锡被贬后是否来过桃花源无从考究,但此山此水此情此景,足以让人产生联想。
悠悠地徜徉在长长的“秦街”,感受着桃花源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我边走边想,这里是我心中要寻找的“桃花源”么?想象着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田园风光,心里充满了对这种“世外桃源”生活的渴望。人的一生波浪起伏,漂浮不定,能寻找到这样一处“美好家园”,让心安然地静下来,归隐山林,修身养性,像陶渊明一样,不问世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何等的潇洒,又是何等的令人向往,这样的生活,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么?这不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么?
然而,尘世中人谁又能逃避得了现实?谁又能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还是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吧,从滚滚红尘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不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么?这个世间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看透了尘世纷扰,一切便可心如止水,若能于闲暇之余常在青山秀水中走走,岂不是觉得妙不可言?
我们早已习惯了尘世的生活,也听惯了城市的喧嚣声,来到这山清水秀、恬然幽静的世界,同样会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心静,一切皆静;心存美好,一切皆美好。我们所看到的虽是一花一木,一景一物,但思考的却是我们走过的人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净。眼前的景致忽地激起我无限遐想,勾起我悠悠情思。尽管是“桃花流水窅然去”,春天随季节而悄悄溜走,可眼下这片“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世美景,依然令人心驰神往,成为我梦牵魂绕永远都走不出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