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人老也要读书(随笔)
有人说:“人生烦恼读书始。”但我对此话却不以为然。目不识丁者自然是会减少一些无可奈何的烦恼,只要每日温饱便可优哉游哉,活得自然原始,容易满足。而读书多的人尤其是那些饱学之士,便有一种深层次的忧患,那是一种面对社会人生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荡气回肠毫不矫情的浩然正气,一种俯仰天地洞察古今的忧国忧民,一种涌动着激情灵性和智慧的深谋远虑……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超脱和大智,能以一种更高远旷达的眼光审视世俗和生命。“古来圣贤皆寂寞”,是读书才造就了这种令人高山仰止般的寂寞。我们这辈子已经是不可能成为圣贤了,但是决不可不读书。
像我们这些农村的乡下人,从来都是不敢奢望锦衣玉食的富贵,也不想得到前呼后拥的热闹,一碗淡饭,一杯粗茶,一册黄卷,便可以到达人生的至高境界。不相信前人那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漂亮话,但这些年的读书却真的使我真切地感到了读书使人丰富、睿智、豁达。读书使一颗浮躁的心变得平活,使一颗孤独的心变得温暖,使一颗沉睡的心变得复苏……得意的时候,读书除掉你脸上的骄气,挫折的时候,读书使你渐渐忘记伤痛,读书使你拥有一份处变不惊的练达。
因为读书,便常常远离尘世。一个人独坐春秋。
因为为读书,便要拥有书。于是就“千金散尽”。落得许多人责备我是做的“亏本买卖”,不如把那些买书的钱拿去买酒肉果腹,买衣衫装饰。可是这些人哪里想到,不读书,何以立足人世。书是读书人心灵的包装,书柜书橱那是读书人的外表包装。也许你满柜的书没有读完,那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要记住你是靠自己读书获得的生命琼浆。
读书人自有信守的节操。“愧无大文章问世,尚有真性情待人。”这就是读书人入世的写照。我有一位放牛娃的朋友靠自己发奋读书走上了政坛,他的就职演说第一句就是:“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赢得满堂喝彩,因为他敞开了人的真性情。
人生的大文章可以绚丽多姿,人生的小文章也可以同样五彩缤纷。生命的历程无法由人自己去衡定,所以无论是活得灿烂或平淡,都可以聊以自慰。想当初郑板桥为官一任却“难得糊涂”,假如真糊涂就没有百世流芳的郑板桥了。这就是读书明理的好处,也正是读书人入世处世的高明之处。
尘世纷争处处有,其实说穿了都是过眼烟云。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世间的狗有大狗也有小狗,大狗的叫声未必声声悦耳,小狗的叫声虽然不及大狗的声音高,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发出叫声的权利。”用中国的话说,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细细想来,读书人入世和处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精神的武装。“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诗人白居易就很懂得寻找精神归宿的妙处。读书人,只要淡漠那颗虚荣的心,就会活得比谁都潇洒。
前些年路过一个森林公园。门口有一条醒目的横幅标语,上面写着:“让动物回归大自然!”意思是说,这里面的都是本色。本色的东西最值得珍惜!
读书人的本色是什么?有人说是“迂腐”。这话听起来不大好,其实正说到读书人的高妙之处了。读书人的本色就是“迂腐”。读书人的可爱之处就是“迂腐”二字。“迂腐”了,就不知世态炎凉;“迂腐”了,就不去关注人情冷暖;“迂腐”了,就不去贪求上进;“迂腐”了,就不去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一个人到了古稀之年,越是“迂腐”越好,自己一天读读黄卷,写写短文,适量运动,加上做点力所能及的田园事情,那样的简单,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悠闲,那样的清淡。请问这样的“迂腐”有何不好呢?
一个人的力量很是有限,加上还要受地域,环境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一个人能有多大能量,只要能够静静地活下去,就是天大幸运。加上你一生都有机会读书,拥有一份自己的娴静天空,那就是很不错的境遇了。须知:一个人他的成功得失并不很重要,重要的就是活得清醒,活得悠闲。活着还能知道要读书。
有一首现代诗这样描述老人的生活:
人老了,下岗了
他该懂得了生活
生活本来就与
乘坐公汽一样
上上下下
一切都是自然
只要不忘记了
随时补充满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