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长篇历史小说《茹河涛声》连载之二十五
第三卷第一章第二节“联产承包”受阻,张来福告状
听说水沟滩洼生产队化分了集体耕地,实行了“联产承包到户”,连以前生产队的12个集体饲养场都给解散了,808只羊群,108头(匹)的骡、马、牛、驴大家畜,三处集体养猪场,56头猪克郎全部都是实行了社员分户喂养和自主使役。县委王书记对此“新生事物”的对与错一时还拿捏不准,便指派县委副书记秦连科同志带一个工作组下去做调查研究的工作,并且慎重地指示说:“化分作业组还可以,实行‘三定一奖’(定任务、定产量、定报酬、超产奖励)的形式也是比较稳妥一些,包产到户的‘单干’形式恐怕是有些过头冒险了吧?目前在全国暂时都还没有先例呢,坚决不能那样搞!你们工作组的同志这次下去以后必须及时纠正,我们不能跟着那个冒失杆的张来福去犯方向性的路线错误!”
秦副书记带领的工作组来到了水沟滩洼,通过调查取证,包产到户的具体举措业已到进行了扫尾工作的阶段,确确实实的事情!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们就与张来福非常严肃的进行个别谈话,做他的思想动员工作,要他立马停止包产到户的“错误”搞法。工作组重新召集了社员大会,公开批评说:张来福是盲目冒进,违反了组织原则,没有及时给上级党组织请示汇报清楚,并要求队长张来福同志立马写出书面检讨材料。秦副书记给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王书记的指示精神,说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道路的复辟,县委要求水沟滩洼生产队立即暂停“包产到户”的扫尾工作,这样的决策是及时的,是英明的!要求水沟滩洼生产队可以改为组建‘作业组’的形式,坚持集体经营,恢复集体饲养场,巩固集体经济。
县委工作组在泼足了冷水、明确了指示之后便扬长而去。水沟滩洼社员群众的精神面貌好像白露过后霜涮了的麦苗,本来郁郁葱葱的,瞬时一下子就蔫了。他们一改往日高昂激情的精神状态,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集在村口的大涝坝边上晒着太阳,唠嗑说着闲话儿,最多的话题是在议论着生产队队长张来福擅自搞“包产到户”改革的工作没有被上级认可而流产了的事情。
二娃、三喜、皮实、狗剩他们一边晒太阳,一边玩着‘掀牛九’的花花牌。
三喜边摸牌边发牢骚:“大忙的农时季节,我们却这样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成天挖牛九怕不是个事儿呀?”
“谁不知道你三喜是个过日子的把式呢?看把你娃给急的,到底是干‘集体’还是干‘单帮’的生产形式都没有定下来呢,你急有什么用?”二娃揶揄讽刺道。
狗剩也无不感慨地说:“哎,生产队多年的大锅饭把人都给吃穷了,吃怕了,生产形式虽然是轰轰烈烈,上工地是一条龙,下工地是一窝蜂,日子却是紧紧巴巴,青黄不接。这下指望着分田到户,哪怕多出些力气呢,只要能多打粮食,能吃饱肚子,‘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那样的日子才叫瓷实呢!”
远远地见队长来福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地也从自己的家中朝这边人多的地方转悠过来,皮实呕呕嘴:
“你们看,来福队长受了上面领导的批评,一盆冷水泼的好苦啊,这连日来都好像是撂挑子不管了呢!其实,他的点子算是说到咱们社员们的心坎坎上了呢,可是上面咋就不允许呢?唉!这是睡梦里头娶媳妇呢,空喜欢一场噢!”
狗剩瞪皮实一眼:“还说毬那些怂话有啥意思?你们没有看见吗?前一个月里,朱家老九、老十兄弟俩每天都率领着自己家的全部人马,到自己家的承包田里面没黑没明的干活,修修补补,平田整地,挖冰草,检石头,连刚刚过门没有几天的儿媳妇谢桃花也都赤膊上阵了。披星戴月,连饭都送到地里去吃呢!多么的认真哟,力气都算白费了,修补得平展展,犹如海绵垫子一样的朱家的承包地田块,眼看着又要姓‘公’了!”
“……”
军人出身的张来福天生是个耿直的脾气和性格,是个血气方刚有主见的爷儿,敢作敢为,勇于担当。他自己一旦认准了的事情他必须做下去,从来不怕硬服输,九头牛也休想拉得回头!听着社员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子,酸甜苦辣咸,什么样的滋味都有。县委工作组的阻挠和批评使他连日来心情郁闷,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
“中央文件上不是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吗?我也是按照文件精神,从生产队的实际出发呀,包产到户是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为了社员群众们好,深得民心呀,咋就是搞错了呢?没有料到刚刚一动弹就招来了上级领导的批评,还让老子写什么检讨材料,岂有此理!这个出力不讨好的捞毛子“污水罐罐”事务的基础“芝麻官”队长老子也不干了!还命令我张来福写检讨材料?写就写吧,我这个‘检讨’干脆就直接写给媒体报社,一定要讨个说法!”
张来福转过身子,抬头挺胸,迈着铿锵有力的步子又返回家去……
1981年4月7日,《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水沟滩洼生产队队长张来福的来信报道,文章的题目是《上下“顶牛”耽误生产》。
《甘肃日报》还特意加了编者按:这封来信反映了一个生产队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信中看,这个队这几年以来基本上是一个“三靠”队,全队社员又“一致同意”采取包干到户的形式,并且在去年秋收以后已经做了不少具体工作。既然如此,领导上再硬抠什么比例,提出“坚决不让包产到户”的意见,是很值得研究的。省委多次强调,在采取何种生产责任制形式的问题上,要从实际出发,要按照多数社员的意愿尽快确定下来。应当看到,由某些领导机关限定比例,违背多数群众的意愿,同群众“顶牛”,正如群众所说的“上边放,中间挡,戏到下面没法唱”,这也是水沟滩洼生产队长张来福的苦衷所在,那样的话,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今年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在群众讨论,已经确定了某种责任制之后,领导机关的责任,应当是去加强领导,帮助做好完善工作。下面是张来福同志写给《甘肃日报》的信的全部内容。
报社编辑同志:
我是陇东地区牛蹄分公社水沟滩洼生产队的队长。我现在正处在上头领导压,下头群众怨,卡在中间的困境之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特此写信汇报,讨个说法,希望帮助,指点迷津。
我们水沟滩洼生产队,山川兼有,还有水浇田的优越自然条件。七十一户人家,三百五十六口人,一百零二个劳动力,粮田面积一千零七十五亩,家畜一百零八头,羊八百零八只。过去由于受吃“大锅饭”形式的影响,社员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粮食产量年年徘徊不前,年年完不成国家征购任务,社员年年缺口粮吃,青黄不接,春春吃回销粮,社员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劳动日值却一直只有二、三毛人民币!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贫困户、困难户。集体种粮靠贷款,个人花钱靠救济。目下,生产队积欠银行、信用社贷款二万八千四百八十元,户均四百零一元,人均八十元。社员欠生产队口粮款八千元,户均一百一十元,人均二十三元欠集体储备粮二万一千零四斤,人均五十九斤。我们深深感到,如果继续再吃“大锅饭’,农业生产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社员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我们在学习了中央今年的“一号文件”后,秋收一结束,在全队社员一致要求下,干部、社员共同讨论,研究了实行生产责任制问题,大家一致同意搞“包产到户”。于是我们就按照土地质量好次,逐块逐段的评定了基本产量基数,按户、按劳、按人进行了承包。对牲畜、羊只、农具也经过民主评议,并填制了正式合同。对于粮食、油料、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的产量、上交、提成和牲畜、羊只的发展繁殖计划也均落实到户。对于新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处理也比较妥当,群众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这样搞了以后,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人人摩拳擦掌,准备着铺摊子过日子大干一场。可是,县上领导的指示却和社员的要求恰恰不一,县、社、大队三级领导对于我们的做法非常恼火,大会点名,小会批评,个别谈话,坚决不让包产到户。并且要求合到一起,还要处理我,让我写检讨材料。但是,社员一提起往一起合,人人都愁眉苦脸,是一百个不愿意的。所以,我向你们反映情况,请明确解答,越快越好。(注:这也是我本人的公开检讨)署名:张来福。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七日。
张来福的“告状信”被报刊发表、新闻报道之后,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非同一般!省委也同时批评纠正了县委违背群众意愿的错误倾向。
只有几天的时间,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了水沟滩洼生产队包产到户的经验,在全县范围进行了推广。并且立即制定出了指导全县农村改革改制工作的文件——《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至此,在全国各地农村“包产到户”已经成为了农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个新生事物在阵痛中终于诞生了,人民公社的历史时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一个英明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了,水沟滩洼自然村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不久,张来福同志被破格提拔为甜水堡县委副书记。(未完待续)
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