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写给塞罕坝的诗(组诗)(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总书记语
首都绿色的屏障
这里是河的源头,河道繁多,弯曲细窄,
就像是人身上,主宰着生命活力的血脉;
汇聚的滦河水啊,哺育冀北人一代代,
每条沟沟岔岔,都把儿女勋业记在心怀。
这里是云的故乡,云朵堆积,霞飞瑞霭,
宛如在青天上,铺展了绚丽多姿的被盖;
云被下的草地啊,羊群涌动一片雪白,
揽羊的鞭儿响,声声牧羊曲赛过了天籁。
这里是花的世界,四处红紫,八方粉黛,
在花间和草隙,有天人合一的醉美色彩;
曾经的荒草坡啊,早已经不再是衰败,
旅游黄金旺季,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涌来。 (1)
这里是林的海洋,草浪滚荡,松涛澎湃,
在坝上和坝下,是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
百万亩人工林啊,沙漠面前安营扎寨,
为京畿和冀北,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盾牌!
在这里呀,风卷黄沙曾长期肆虐为害,
那一道风沙线,要把华北平原遮蔽掩埋……
在这里呀,写着人对自然改造的记载,
半个世纪耕耘,耕耘出绿色把浑黄取代。
在这里呀,摆开人与自然博弈的擂台,
一个梦想支撑,支撑着他们把河山剪裁! (2)
在这里呀,一场人定胜天的大阵摆开,
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中尽显英雄风采!
(1)如今的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
实现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林场苗木、森林旅
游等相关产业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
多元,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收入已占林场总收
入的50%以上。
(2)“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是
塞罕坝人抱着的初心和半个世纪多以来牢记的
历史使命,心中不变的梦想。
冀北告急
这里,曾经有着无边的黛色葱茏,
万株落叶松林里,鸟儿天籁般争鸣;
这里,曾经作为京畿的生态屏障,
阻挡肆虐的风沙,让坝上草绿花红。
这里,曾经是围猎场为皇家御用,
驰骋疆场的铁骑,在这里纵马架鹰;
这里,曾经是平叛凯旋的点将台,
检阅功勋的军队,捍卫了疆土完整…… (1)
几百年,人为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大自然便要惩罚,来了飞沙和狂风……
有人说,如果任凭沙漠继续南行,
好比扬沙的魔鬼,站在自家的屋顶。 (2)
京津冀,已经直面风与沙的侵凌,
三千公里风沙线,露出了“侵略”本性;
仿佛是,要将冀北那片绿色吞噬,
把它狰狞的触角,伸向了首都北京——
本来,刚才还晴朗朗的蔚蓝天空,
突然间却变了脸,漫天风沙灰蒙蒙;
本来,骑自行车的姑娘哼着歌曲,
面对风沙,只能用一袭纱巾遮掩面容。
本来,映入眼帘的该是古城美景,
长安街上的车流,却只见朦胧车影;
本来,古长城敌楼曾点狼烟报警,
而今却是,对生态灾难敲响了警钟!
(1)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帝国与
准噶尔汗国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的
一场大战,最终以准格尔军的溃败告终。
经过此役使蒙古全境出现了平静局面。传
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
曾登临塞罕坝一孤立巨石检阅得胜凯旋的
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
(2)与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的浑善
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左右,而北京海拔仅
40米左右。作家李春雷在报告文学《塞罕
坝祭》中写道,“有人形容,如果这个离
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顶
上向院里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