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去你的大清(随笔)
清朝离我们很近,故事自然很多。大批的作家编剧们,好像都是皇阿玛的亲戚,或者全都在皇宫里当过太监、丫鬟,对朝廷内幕了如指掌,跟皇帝周围的大小人物滚瓜烂熟,尤其是对宫廷内斗以及一干人的爱恨情仇知根知底,亲历亲为一般。
于是关于大清帝国的传记、小说、影视剧风起云涌,热浪滔天,举国上下男女老幼梦回清朝,与皇阿玛、格格、太子、太后、皇后、嫔妃、奶妈一起流泪一起笑,一起欢喜一起忧。
大清总共12位皇帝,一人一部电视剧,一部比一部红火,一部比一部离奇。如此强势的文化节奏,不知带跑了多少人的灵魂。大家平时为生计奔波,为老人孩子烦恼,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更没有兴致读史,但可以拿出大把的时间煲剧,追星,在荒唐人编造的荒唐剧中,奢侈地消费仅有的青春和生命。
在我们原有的认知里,清朝无疑是一个腐朽没落、既蠢且坏的政权,皇帝昏庸,太后专权,对内欺压百姓,对外割地赔款。但在看了这些热剧之后,相信许多人会一洗前尘,感觉皇阿玛是可敬的,皇室里的帅哥美女们是可爱的,就连他们的发型、着装都是超萌的。因为太迷恋,有的人家让孩子蓄起长辫,穿上清服,把他打扮成清代小皇帝的模样;有的人家给孩子起名,干脆沿袭格格、皇子们的叫法。
为啥我没有生在清朝呢?
那么,大清大吗?
大清的版图很大,极盛时期号称国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实在是一眼一眼又一眼望不到边啊。当下的清粉们甚至以此戏谑明朝,称大清朝的地盘是明王朝的三四倍。不知道这些清粉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这浩瀚的版图上多分到一块自留地不曾。
大清的派头也大。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来请求通商。当时英国早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但大清国的皇帝还以为英国是哪个地方的小国,前来给大清交保护费,在人家的商船上插上“英国进贡船”的旗帜。及至觐见乾隆,马戛尔尼却不愿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后为了通商谈判,勉强答应单膝跪地,弄得乾隆十分不爽。二十年后,另一位英国外交官阿美士德再赴大清谈判通商贸易问题,依然不接受上次教训,表示只愿意单膝跪地,以低头代替叩头。这让嘉庆皇帝觉得英国人实在是夜郎自大,傲慢至极。于是一怒之下,驱逐了英国使团。
大清的胃口也大。到了道光皇帝这代,为了了解英国,道光就找了一个洋人传教士,向他询问一些关于英国的事情。传教士就跟道光简单介绍了一下英国的基本情况,英国在哪里,英国是什么国家。当洋人说到英国女王是个23岁的少女时,道光突然之间打断了洋人的话,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女王怎么这么年轻就当了王呢?第二个问题是女王结婚了吗?第三个问题是女王没有结婚,让女王来中国给朕做妃子如何?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大清皇帝就是世界的领袖,纳英国女王为妃当然是高看她了。
大清清吗?
对权力看得清——皇权是天,只有保住皇权才是天大的事。皇帝恨不能长出三只眼睛,盯紧皇帝宝座,看好龙椅龙袍,扫除一切灰尘,灭绝一切威胁。即使是不坐龙椅、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隔着帘子照样把跟政权有牵连的风吹草动看得清清楚楚。一切为了皇权,皇权就是一切。
乾隆皇帝和美国的华盛顿总统属于同一个时代,两人同一年离世,但所作所为却似乎不在同一个地球。华盛顿给我们的印象是个近现代人,乾隆却是个遥远的古人;华盛顿只有一个媳妇,看上别人的媳妇那叫不道德。乾隆妻妾成群,睡谁那叫宠幸;华盛顿忙于制定宪法,领导工业革命。乾隆泛舟江南,吟诗听曲;华盛顿在任8年后,不顾国民挽留,宁肯去种地,也坚决不再继任总统。而乾隆当了60年皇帝还觉得不过瘾,又继续做了3年的太上皇。
一个眼里只有现实权力,另一个眼里望着国家未来。
对赋役算得清——谁家该出钱,谁家该出人,苛捐杂税,斤斤两两,笔笔账清。皇阿玛数得清“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遍次,热衷于满汉全席的山珍海味,计较着进贡清单和国库银两,却不屑于注目大清国之外远邦近邻的文明进步,思想启蒙,技术创新,国力崛起,更不在乎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清朝中后期灾情频发,旱灾、涝灾、蝗灾、疫灾、鼠灾,无年不灾,无处不灾,人们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甚至吃白土,剥树皮,“人相食”。如今皇冠皇袍早已腐烂,石碑上镌刻的百姓血泪仍然触目惊心。
大清清吗?下清上不清,小事清大事不清,治民清治官不清,算盘子清脑瓜子不清。
就此概括一下:大清不大,心眼小得只装下厅堂权术,容不下变化中的世界;大清也不清,宫廷内外污泥浊水,长辫子、裹脚布秽气冲天。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三岁登基,九岁还在吃奶,聘来一个洋人授教也没能让他建立起平等思想,更无法改变清朝覆灭的命运。太监遣散,嫔妃流离,皇宫被占,最后溥仪和弟弟被关在战犯集中营里,吃尽苦头,可怜兮兮,几欲自绝性命。
不仅仅是皇帝败了江山,也不仅仅是权力毁了皇帝,追根究底,罪恶之源全在那个给人特权的魔鬼制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