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撑起半边天(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家园】撑起半边天(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47发表时间:2021-08-08 18:29:50
摘要:2020年11月,曾经被国务院挂牌督战的镇原县如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这一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女能人,她们有种植、养殖大户,有军嫂、护工,有孝顺公婆的好儿媳、贤内助,有企业家、村支书,还有乡镇干部和小学教师,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以说,她们以弱小的身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汗水、泪水和智慧,撑起了镇原的半边天。我的故事就从她们身上开始了......


   今年8月底,初秋上庄村已经有些冷,李桂芝提着一包衣服、一包书籍,经过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上庄小学。在这里,除了一间简陋的宿舍,她没有再向学校提过任何要求,尽管当地的老师对她很关照,但她说既然来到这里,就能克服这些困难。
   在学校,李桂芝很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她和孩子们一起劳动,修劳动工具,上楼梯走路,发现有垃圾弯腰捡起,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们;她注重培养孩子爱国情操,经常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李桂芝已经60多岁,但是她每天的课表都排得很满,每一节课她都认真去上完,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也从不让其他老师替课。她说:“我想把我毕生所积淀的知识都献给这里的孩子,站好三尺讲台。”
   “李老师在学校承担二年级和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同时兼任五年级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李老师能够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相处融洽,她关心学生成长,教学工作认真踏实,深受全体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上庄小学教师白生斌说。
   “李老师心系山里教育的发展,不远万里,放弃家乡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这里支教,这种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教育人的情怀使我们深受感动,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上庄小学校长刘勃说。
   上庄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李桂芝经常去家访,尽可能帮助他们学习,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娃娃们都高兴地喊她李奶奶。
   “我们经常喊她李奶奶,她和我奶奶年龄一样,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外边,李奶奶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非常关心,让我们讲卫生,帮我们洗衣服,告诉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要说普通话,在家要孝敬爷爷奶奶。”上庄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丹说。
   “李老师从大城市来到我们农村支教,现在农村青年人都走光了,剩下了老年人,李老师闲了就到家里来家访,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非常感谢李老师。”学生家长康士秀说。
   “寻你支教赴边关,发挥余热吾心愿,黄土高坡育少儿,黑土之人做奉献。”这是李桂芝写的一首诗,她说:“到这里来支教,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把忠诚和担当深烙在战贫一线
   一走进方山乡的村庄农户,党员群众都会竖指点赞他们的高书记,称高亚丽同志是“最美书记”“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能有这样的口碑,是她用心用情干出来的,也是她用忠诚担当和为民情怀换取的。担任方山乡党委书记以来,她的足迹已经深深烙印在那里的山峁沟梁和农家院落,多少个披星戴月,多少个风雪交加,只为群众能够过上好日子;一条条硬化路,一口口小电井,一处处新农宅,一座座养殖棚,都饱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在她的心里,没有什么事比得上群众脱贫的事大,没有什么问题比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重要,贫困户的大事小情、柴米油盐之事时刻牵动着她的心。正是由于这份牵挂,她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精准到户找路子,分类施策解难题,使全乡1639户6758人全部实现脱贫,1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
  
   摸清底子“拔穷根”聚焦产业抓扶贫
   方山乡到底“贫”在哪里,“困”在哪里?如何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是她一直以来都在思索的问题。要想真正摘“穷帽”,找准症结是关键。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她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依托“331+”产业扶贫模式,精心谋划“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增收基础,全力推进产业遍地开花,落地见效,用产业托起了群众致富梦,成为脱贫攻坚的硬动力。她注重充分发挥山区土地资源富集、养殖传统悠久、群众勤劳肯干的优势,着眼做好种养“两大产业文章”。宜药则药、宜草则草、宜羊则羊、宜牛则牛,把方山乡打造成天然产业“矿区”和群众增收的“宝库”,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紧密联结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提出“传统产业夯基础树品牌、优势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新兴产业拓路子创特色”的思路框架,推行“山地种草自给、川地种药栽菊、家家种养兼有、户户劳务输转”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正是她的精心谋划和思路创新,带领群众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她是一个善于谋事的人,更是一个善于干事的人。2018年上半年全乡没有一家带贫规模合作社,高亚丽到任后把建办规模养殖合作社作为履新的第一件大事,一方面千方百计联系投资商,一方面在全乡范围选择最适合的地块。万事开头难,最后选中王湾村30亩地,但涉及地块的农户坚决不同意,她接连吃了几次“闭门羹”。在困难面前,她总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白天上地头,夜晚入农户,不厌其烦地上门疏导群众思想,终于打动了一位老村长,带头流转出了自家的10亩地,其他几户群众看到村长都带头了便纷纷配合流转了土地。就这样,王湾村久鼎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短短两个多月从图纸变为了现实,打破了全乡多年来没有规模合作社的历史。
   她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既是全乡脱贫攻坚工作的“指挥员”,也是田间地头“战斗员”。农科院帮扶方山乡以来,她和驻村干部多次调研、反复试验,鼓励引导群众种植早熟马铃薯,发展“薯芋类”致富产业。面对群众不是很接受的现状,她时常吃住在村上,上午给村干部做工作,下午带领村干部亲自上门给群众做工作,在她的算账对比下,群众真正看到了货真价实的“甜头”,竟相发展马铃薯产业。群众好好种,还要卖上好价钱,她多方联系销路,使方山乡的土豆最远销到千里之外的天津市。全乡累计推广种植早熟马铃薯3000亩,亩均毛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建成规模型养殖合作社20个,建成王湾、关山2个养殖专业村,牛(驴)存栏9600头,羊存栏8万只,鸡存栏18万只;累计栽植中药材15000亩、万寿菊12000亩、黄花菜6800亩;种植小杂粮11000亩、饲草10000亩……贫困户家家有了“来钱路”,人人心里乐开了花。
  
   改善基础“换穷貌”解决难事揪心事
   方山乡属纯山区,群众吃水难一直是个突出问题,那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要跑上30多户,把全乡饮水困难户全部记在了自己的民情日记中。她耐心地对群众说:“请乡亲们放心,这是我们工作做得还不够,你们的问题我一定会解决的!在她的努力下,全乡群众全部用上了安全干净的饮用水。“群众的心气顺,全乡的发展才能顺”,这是高亚丽时常对干部讲的一句话,对于群众来访的事,她都放在第一位,班子成员解决不了的,她亲自上手解决。不论群众的饮水住房,还是村级的道路电网,她总是想在前、冲在前、做在前,以真抓实干、率先垂范的作风,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合力共筑“发展保障”,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目前,全乡实现了10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76个自然村全部通砂石路;累计加固窑洞862户,新建住房1083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8户;实施自来水到户852户,新打小电井1908眼,安装净水机42户;76个自然村及386户养殖大户均接通了动力电,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贾山村是2020年国务院挂牌督战的下剩贫困村,她带头冲锋在前,集结各方参战作战力量,用“不一样的加速度”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创造了脱贫攻坚“贾山模式”。一年当中,她几乎每天都要到村上跑一趟,一户一户地抠指标算细账、补短板强弱项,力求家家“两不愁三保障”达标过关,户户增收致富渠道稳定。她围绕党员群众“盼什么”、干部服务“做什么”、党员带头“带什么”,多方争取资金建成标准化示范型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完成贾山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如今的贾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后劲十足,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从昔日深度贫困村变为全县脱贫“样板村”。
  
   情系民生办实事群众脱贫信心足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谁家没有过冬的火炉、煤炭,谁家没有御寒的棉被、棉衣,在高亚丽心里都有一本账,她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进村入户、嘘寒问暖、送去关怀。金岔村民吴志成全家8口人,四个子女都在读书,家里就靠老吴外出务零工维生,2020年大女儿考上华中师范大学以后,学费成了一家人最头疼的问题。7月份,高亚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民政局对接,亲自上门查看,安排会议评定低保,衔接产业落实,帮助吴志成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同时,在她的统筹安排和督促落实下,全乡共组织培训2816人次,输转1967人次;完成14所学校全面改薄,落实学前教育学生免除保教费289名,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1892名,落实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386名,落实“两后生”雨露计划353名;建成1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增设乡村公益性岗位152人;实现了低保、五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方山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
   方山乡是纯山区乡镇,群众长年生活在山里,环境恶劣,土墙、残垣断壁到处都有,群众卫生习惯差,人居环境整治和解决视觉贫困问题始终困扰着她。她说“发展产业是“里子”,改善环境是“面子”,只有里外齐头并进,人民群众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美好”。为彻底改善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她下定决心,铁腕治理,亲自带领干部群众,走进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集中整治拆危治乱,亲自动手做示范,推行农户庄前屋后“三包六净”责任制,以“日清除打扫,月检查评分,季定星奖惩”的方法,在全乡开展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挂牌亮星”。杨光耀是贾山一名普通贫困户,家里养殖60只羊,种植50亩地,勤劳善良,自身发展动力十足。但门前环境卫生“三堆”现象严重,圈舍破旧不堪,养殖区胡乱摆布。看到这里,她和老杨商量:“老杨,你家产业发展的非常好,但生活环境需要改善改善,咱们一起我动手给你家变个样,如何?”长期生活在大山里老杨茫然的点点头,因为他想像不来改造后会是什么样子。说干就干,她带领村干部、老杨、几名群众一起动手。一天后,曾经的养殖大棚变脏为净,砖头镂空小菜园、柴堆变乱为景,树池凳变废为宝,蜜蜂窝成了景观,老杨家一下子变成了美丽庭院。老杨得意的逢人便说,“我家的卫生差我也知道,但多少年了一直这样,没想到高书记能亲自帮我变的这样美,感觉像旅游景点了,现在进出院子,看到这样的环境,心里美滋滋的。”在她强有力的带动引领下,全乡建成集扶志扶智、忆苦思甜、乡风民俗、鲜明地标于一体的微景观35处,卫生干净样板示范路10条,五星级美丽庭院420户,让大山深处焕发出与众不同的新气象,今年两次被评为“全市全域无垃圾卫生先进乡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高亚丽同志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的铿锵承诺,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称赞。近两年来,高亚丽同志带领乡亲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事迹和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甘肃日报等中省市媒体宣传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为扶贫助力的女校长
   在镇原,凡是驾车不论穿梭在大街小巷、乡镇村落,还是驰骋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大家都不会忘记一个响亮的名字——朱红霞。
   朱红霞,女,汉族,1969年4月18日出生,庆阳市政协委员、庆阳市工商联执委、西峰区政协委员、镇原县工商联副主席、庆阳亿联驾驶员培训学校校长、庆阳市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之一。
   年轻时候的她,曾从事过多种职业,2010年凭着一股热血和冲劲,在镇原县着手创办庆阳亿联驾驶员培训学校,通过10年的发展,目前亿联驾校已经成为了庆阳市规模较大的驾驶员培训学校之一。拥有各类教学车辆100辆,教职员工96人,能承担200名初学驾驶人培训,截止目前共培训驾驶员23500人,已结业19800人。她所创办的庆阳亿联驾驶员培训学校,先后被庆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连续三年被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运管部门,交警部门评为AAA级企业;2018年,被中共镇原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光彩会授予“‘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暨光彩事业先进企业”称号,被庆阳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命名为“庆阳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示范单位”。多年来,她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全县“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为亿联驾校撰写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片”。
   当驾校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后,朱红霞同志有了事业和人生共同发的感悟。因此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企业发展过程中,她的人生理想也不断发生转变,她着力思索着驾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着力营造驾校企业文化的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朱红霞同志在驾校创建了党支部,她虽然是党外人士,但对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不遗余力地给予了最大地支持,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为了让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她尽最限度地创新企业发展,尽可能多地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共 29984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这篇报告文学,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再现了镇原县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的一大批致富女能人,是她们撑起半边天,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她们有种植、养殖大户,有军嫂、护工,有孝顺公婆的好儿媳、贤内助,有企业家、村支书,还有乡镇干部和小学教师,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以说,她们以弱小的身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汗水、泪水和智慧,撑起了镇原的半边天。内涵厚重的报告文学,文中人物感人至深。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1-08-08 18:32:02
  内涵厚重的报告文学,文中人物感人至深,再现了镇原县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的一大批致富女能人,是她们撑起半边天,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