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姬家湾”姬姓家族繁衍、搬迁史简考(散文))
“姬家湾”位于甘肃省陇中高原,是今天定西市安定区所辖区域的高峰乡。处于临洮、渭源、定西“三不管”地带。在解放初期,当地人称呼“小杨家湾”;至今,并没有姓“杨”的人家;在解放之后,叫“高峰公社、平湾大队、第一生产小队”;近几年来,随着时代地区改“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变迁之中,这个地方,现在都叫“姬家湾”姬家湾”的姬姓家族,都是一个祖太爷的后裔,居住高峰乡平湾村,姬家湾社。
位于今“姬家湾”的姬姓族群,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考证,应该属于清朝同治年间前后,通渭县碧玉乡李家川迁徙而来(据口传,从目前考证来看,通渭碧玉的这一方姬姓家族,应为今晋城市搬迁而至)。旁山依水居住。
截止目前,“姬家湾”姬姓家族,在这里已经延续有六代人居于此地,包括民国时期,姬姓三太爷的一方,从新迁徙到名叫“张家坪”,居住,合起来共有30余户人家,100余人,年龄最长者88岁。据世代口传,始迁祖(名字无法考证)一人因拔了一根萝卜,触犯了清朝令律,横挑一根扁担,两个竹筐,一个筐里是自己的家产,只有一口铁锅,另一个竹筐里是不满1周岁的儿子,带着如花似玉的娇妻,蜗居于村北端一稍高处、不知道啥年代遗留下的土窑洞内,就是现在的“庄窠梁”!在一处地方,经过了三次搬迁,才定居下来,开始开荒种地,世代以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衣不遮体、腹不充饥的简朴生活!
第二代人有四男两女,四个男的分别起名姬金有、姬金余、姬有余、姬有胜,两个女儿的名字无法考证。从起名上来看,“金、有、余、胜”寓意着有了“新家”就着有了“金银财产”,便有了宇宙之间的“家有余粮”接着便有了“胜利”,由此可见始迁祖对定西这片黄土的眷恋和对新家及子孙后代的期许。
可始祖却英年早逝,听说四十多岁撒手人寰!便有长子姬金有开始持家!他心地善良、为人正直,从不贪婪,当地人都起了个“光脚面”大汉的优雅外号!(光脚面大汉,是方言,是受人尊敬的人,说话、办事,没有任何人违抗。)即是兄长、又有兄长如父的责任,把弟兄姊妹拉扯成人,并弟兄4人,娶妻生子,吃着大锅饭,协力合作,开荒种地,家道开始慢慢中兴,太祖金有君堪为中兴之祖。他带领弟兄们励精图治,以农耕为本,筑墙盖房,建家园;开始繁衍生息……
太祖一共四人,他们后代中有叔辈弟兄们16人,(包括少亡的),尤其特别重视教育,在其16个儿子中,各个通晓文化和农业知识,成为典型的“耕读之家”。在他们的儿子中各有专长,成为治家能手,为“姬姓”家族兴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逐渐成为这一带地方的旺族!也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输送了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在叔辈弟兄们之中,就有5个弟兄,成为建国初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者!官衔最高的是副厅级、正地级干部!在解放西藏的时候,叔辈当中的一名叫“姬宝财”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荣获一等功!解放西藏之后,放弃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高官厚禄,悄悄隐居田园,享年88岁!其余的弟兄们以农为主,耕读敬业为上,以和为善,为人正直,深的乡邻爱戴。
自古名门望族都有兴家之法,亦有中兴之人,在家族最为旺盛之时,先祖们共商大计,列下条条家训,一者耕读为本,着力培养下一代知识型人才;二者农商并举,以保证家族绵延不断。自古便有兴修土木,荣耀门庭之教。可这里的“姬姓人家,只求解决温饱,从不贪婪,却重视教育,在爷字辈的后代50多人的弟兄们中,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许多弟兄,走向国家现代化急需人才的工作岗位!
改革开放后,在父字辈后代的弟兄们中,受父辈族人不忘先辈教诲,始终坚持耕读传家,以农为本,以书为辅,接受现代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共有重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将近50余人,其中:研究生5人,正科级以上干部约5人。毕业之后,分布在矿产资源、医疗卫生、教育行政、新闻媒体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主管部门!
在今天和谐盛世,在“姬姓”第六代人中,只要送进校园的学生,基本上全部都考上研究生或者重点大学!他们正与时俱进,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牢记祖训:“励精图治、踏实做人,勤恳敬业”!谱写着新一代人、新时代的新篇章!
(非首发)